大气物理学课程思政指南编写概述与思考

作者: 陈超辉 陈雄 姜勇强 曹剑秋 周鹤峰 金赛花

大气物理学课程思政指南编写概述与思考0

摘  要:大气物理学作为大气科学类专业绝大多数专业课的奠基性课程,如何将思政教育水到渠成融入大气物理学课程教学,解决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两张皮”“片面化”“生硬”等问题,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对培养具有高度专业化知识、专业素养和思维的大气科学接班人至关重要。为了充分发挥大气物理学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的育人优势,课程团队规范大气物理学课程的思政总体要求,明确大气物理学课程的思政目标,策划大气物理学课程思政内容与思政教学设计,最终形成大气物理学课程思政指南,供相关人员增强立德树人成效。

关键词:大气物理学;大气物理学教学;课程思政;思政指南;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0-0172-05

Abstract: As the foundational course of most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 majors, how to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teaching of atmospheric physics courses, solve the problems of "two skins", "one-sidedness" and "stiffnes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achieve the effect of moisturizing and silent education,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cultivate successors of atmospheric science with highly specialized knowledge, professional qualities and thinking.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educational advantages of atmospheric physics classroom teaching as the main channel, the course team standardized the overal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quirements of atmospheric physics courses, clarifie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objectives of atmospheric physics courses, planne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design of atmospheric physics courses, and finally formed 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guide for atmospheric physics courses for relevant personnel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Keywords: Atmospheric Physics; teaching of Atmospheric Physic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politic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guide; teaching design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四化’理念的大气物理启发式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ND210448);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金课背景下《大气物理学》课程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HNJG-2022-0410);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QFD的本硕博贯通式培养质量保障研究”(2021JGYB012);国防科技大学本科和任职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基于PBL的《大气物理学》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U2018037)

第一作者简介:陈超辉(1983-),男,汉族,重庆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大气科学与数值天气预报。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我国自古以来都高度重视对人的道德教育,优良的品德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1],立德是指坚持道德教育理念,从正面的角度引导、鼓励、感化人;树人是指坚持以人为本,应用完善的教育方式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立德树人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地位不断彰显。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关键所在,而课程思政建设就是实现立德树人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3]中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理论教学过程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使学生在学好理论课程的同时提升思想品德高度的教育理念。2022年10月教育部在杭州召开的教育部大气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三次工作研讨会介绍了《大气科学专业类课程思政教学指南》,为各高校分配了《大气科学专业类课程思政教学指南》撰写任务,国防科技大学大气物理学课程教学团队负责承担大气物理学课程思政指南编写工作。大气物理学是大气科学及相关专业学生进入大气科学领域的入门级专业基础课程[4],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大气物理学的课程特点,完美融入思政元素,避免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出现生硬、尴尬局面,取得润物无声、育人无痕的教学效果,对培养高素质联合作战军事气象保障人才尤为重要。

一  大气物理学课程思政总体要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的思维特性,紧密结合大气物理学课程的特点,将思政元素与大气物理学理论知识巧妙融合,深入挖掘大气物理学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理念,提炼其中的思政元素,坚持灌输与渗透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和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将大气物理学课程的深度、广度合理拓展,有效增加课程的知识性、趣味性和丰富性,提升课程与时俱进、科学引领和思政育人的效能。梳理课程理论教学内容脉络,将专业理论知识作为课程思政的载体,在课程教学推进国家使命意识、科学精神、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等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

二  大气物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大气物理学作为大气科学的基础课程,对人们深入认识和揭示大气中物理现象的本质有着重要意义[5-6]。大气物理学课程教学不仅要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智力水平,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优良品格。围绕“教什么”“为什么教”和“怎么教”等基本问题,在教学活动中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全面推进大气物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在尊重客观科学事实与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大气物理学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能力要求,构建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体系,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培养学生的国家使命意识、科学精神,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人文素养。

课程思政建设要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育人理念,将知识与价值结合统一[7]。“因事而化”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把准学生课程内外的思想脉搏,通过将思政课教学目标融入到相应的大气物理学教学过程,将具体的知识点与相应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同时塑造学生的品德;“因时而进”是坚持道德教育的与时俱进,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把握学生成长进步的最佳时机,趁热打铁、伺机而动,使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势而新”是要抓住大势、创新发展,通过把握时代走向,利用互联网、多媒体、微信群等新时代科技平台作为教学载体,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和适应性,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信服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  大气物理学课程思政维度体系

根据大气物理学课程特点,结合课程建设基本要求,确立了以下思政目标:家国情怀、哲学思维、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和个人素养,其思政维度体系见表1。

四  大气物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大气物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应遵循教书育人规律,结合大气物理学课程理论教学目标,通过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实现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强化学生的民族意识和家国情怀,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对专业的热爱的教学效果。科学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应制定与课程相关的制度、规范和教学流程;教学材料的选取应遵循正确的政治方向,素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以理论教材为依据,发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从知识点中提炼相应的思政元素;采用问题引导、情景创设等灌输与渗透相结合的引导方式将思政元素润物无声的融入教学过程,见表2。

五  大气物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一)  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

多元化教学方式是指将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8]。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课堂讲授引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通过相关知识学习或课后查阅文献资料了解思政背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我教育并形成正确的见解和世界观。

(二)  应用多种嵌入方式

应用不同思政元素嵌入方式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驱动力,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课程思政的嵌入方式应遵循润物无声的原则,坚持灌输与渗透相结合,通过合理的嵌入,使学生主动、自觉的学习,寓道德教育于课程理论教学之中,清楚回答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为何要学?”三个核心问题。因此思政元素的技巧性嵌入就显得极为重要,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看,可采取正反双向嵌入方式,既有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同发达国家在大气科学发展上的差距或大气物理学理论突破的曲折漫长的反向嵌入,又有让学生获得热爱气象、专业报国的精神和信心的正向嵌入。

(三)  发挥先锋楷模的示范作用

在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凝聚着无数气象学家的卓越贡献,在大气物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以先辈楷模为典型案例,结合专业知识的传授,通过气象学家们的光辉事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鼓励学生学习先辈们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甘愿奉献的家国情怀。

(四)  注重理实结合

大气物理学与提高天气预报精度、应对环境与气候变化、提供航空气象保证等和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9],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相关知识点与实际业务的结合,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专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投身气象事业的热情。

六  大气物理学课程思政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是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据教学目标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成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价值判断和检验的教学手段[10]。大气物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一)  基于过程的教学要素评价

根据大气物理学课程特点,结合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考核方式等进行诊断性评价。例如,通过对教学大纲与教案的科学程度、随堂听课的教学效果、教学反馈优劣等指标设计问卷和量表,检验教学对象是否理解、认同并接受所传递和强化的思政元素,判断课程思政的教学成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