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视角下航空运输研究生高质量培养路径探究

作者: 吴薇薇 李君 杨玲 王艳

摘  要:航空运输研究生培养高质量发展是加快形成低空经济等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础。面对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向航空运输产业的渗透,航空运输研究生培养面临着专业博士学位结构不完善、跨学科交叉融合培养不充分、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不深入等诸多现实的困境,无法响应国家战略发展的现实需求。为此,高校需要构建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升级多学科交叉培养;优化教学体系,紧密对接行业技术前沿,建设教学案例库;建立综合校企实践教研平台,依托产业有力支撑,优化多主体协同机制,提升航空运输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能力,为加快促进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劲动能。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低空经济;航空运输;研究生培养;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1-0001-04

Abstract: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ir transportation graduate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accelerating the formation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such as low-altitude economy. In the face of the new round of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to the penetration of the air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air transportation graduate training is faced with the dilemma such as the imperfect professional doctoral degree structure, insufficient interdisciplinary cross-fusion training, no in-depth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science and education fusion. These can not respond to the reality of the needs of the national strategic development. Therefore, universities need to build interdisciplinary personnel training system, break the barriers of disciplines and specialties, upgrade multidisciplinary cross-cultivation, optimize the teaching system, closely aligned with the industry's technological frontiers, construct teaching case bank. And the university should 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 school-enterprise practic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latforms, rely on the industry to support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multi-body synergistic mechanism, enhance the ability to cultivate high-level talents in air transport, and accelerate the promotion of the new quality of productive capacity to provide strong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will provide a strong impetus.

Keywords: new productivity; low-altitude economy; air transportation; postgraduate training; higher education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被列为2024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务之首。航空运输是国家经济的命脉,尤其是低空经济已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是核心要素,基础和先导靠教育。面对新形势,航空运输高层次研究生培养,必须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研究人才培养新特点,积极探索培养机制、模式改革,为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源。

一  高层次航空运输人才培养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意义

(一)  高素质的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

生产力是指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的能力。生产力是人类历史的物质基础,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就没有社会的进步。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可见,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与新质生产力匹配的不再是以简单重复劳动为主的传统劳动者,而是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高层次人才。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有效贯通、融合发展,打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队伍,激发劳动者的创造力和能动性,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劳动者,包括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高层次人才,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能力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1]。

(二)  航空运输低空经济产业呈现新质生产力新赛道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向纵深发展,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5G和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向航空交通运输业渗透。尤其是低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2023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打造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之一,低空经济正成为各地聚焦的产业发展“新赛道”。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等新质生产力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涉及领域多、行业多、场景多、学科多、新质多和链条长等“五多一长”的产业链条特点[2],呈现出明显的新质生产力特征,发展空间广阔。据不完全统计,超过20个省份将低空经济相关内容写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预测:到2025年,低空经济对中国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值将达3万亿至5万亿元。

(三)  高层次航空运输研究生培养是推动产业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基石

以高深知识的应用价值为重要指向,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的航空运输高层次人才承担着国家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创新高地的核心力量,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智能数字化向交通运输领域渗透、新技术不断涌现加速学科交叉融合,目前“卡脖子”难题仍是低空经济发展的痛点,产业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有待提高。低空产品核心零部件仍主要依赖进口,主控芯片、精密元器件等相关核心零部件国产化能力较弱。无人机自身安全、续航、避障和降噪等能力短板也对现有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地面系统及技术人员对低空飞行产品的控制程度有待加强,故障诊断能力、修复能力也亟待提高。对于建设低空网络来说,现有地面服务运作方式亟待进一步优化,低空飞行器与地面工作站的单点通信方式无法充分满足空中作业的灵活自主需要[3]。低空经济等新质生产力领域要求更多高层次的人才支撑,为此不断提升航空运输研究生培养质量,激发高层次人才的创新活力,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劲的动能是高校航空运输研究生教育的重要问题和主要任务。

二  航空运输研究生推进新质生产力形成目前的局限和问题

(一)  研究生教育结构有待调整,专业型工程型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脱节

一般来说,学术博士生教育并不十分关注多学科统整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跨学科整合专业能力的培养,也缺乏在真实社会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经验技能的训练[4]。专业博士生教育以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为目标,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创新发展,在推动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5]。目前围绕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向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和集成等面向航空运输方式的,具有工学、理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交叉背景的,围绕政策制度、规划设计、运行控制和运营管理等内容的,强调基础理论功底扎实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水平突出的,具备较强工程技术创新创造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善于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的交通运输行业领域高层次应用型未来领军人才严重缺乏。当下航空交通运输方向的博士生培养主要还是学术型类型,专业博士授权点非常少,每年培养的交通运输博士专业学位的人数尤其是航空民航方向的不多。博士研究生教育结构有待优化,目前无法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二)  跨学科融合交叉培养不足,多学科整合能力不强

跨学科整合就是打破常规,突破传统学科的思维定势,整合不同学科的思想、理论、方法和工具,探索、重建不同学科的新型关系。新质生产力下的科技问题不能仅仅依靠某个单一学科知识,只有把各相关学科知识整合起来,才能深入探究、科学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6]。诸如低空空中运行管理其实是一个多维度的领域,涵盖了运输航空、通用航空、城市空中交通等多种应用场景。随着科技的进步,低空智联网技术将成为这一领域的关键发展方向,基于现有的低空智联网体系,需要整合通信、监测、导航和服务网络,形成四网合一的综合体系,涉及交通、通信、控制和电子等多种学科观念、理论、方法的整合。目前学科专业设置与调整滞后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需求。学位点发展规划前瞻性不足,服务国家急需的学科领域方面能力不够强。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不均衡,重点建设不突出,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功能未能有效发挥。

(三)  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不充分不充足

产教融合是一种将产业与教学相结合、相辅相成,同时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科技服务,将学校与企业结合一体的办学模式[7],该模式的应用是推动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为企业输送人才的重要手段。

高层次航空运输研究生培养必须时刻与所处的技术现状和发展需求相适应。必须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动育人、科研与产业对接,探索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目前由于校企联合培养的平台资源不足,机制和政策等方面不完善,导致学生深入科研实践的深度和力度都不够,无法接触到产业核心科技的生产第一线,接触不到最关键的问题[8]。校企“双导师”制在实践中由于分散性合作,也经常难以与学生产生实质性的联系,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效果并不明显。

三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航空运输研究生培养新样态

(一)  符合航空运输产业需求的跨学科性和综合性

新时期高层次航空运输人才培养要求有具有系统思维能力、跨学科视野、能够解决行业复杂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运输业和制造业日益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工程技术问题的背后往往是多学科的问题,诸如目前面向先进数字化空域管理、无人/有人航空器适航审定与安全运维、城市空中交通规划和低空运行航空器监管服务等核心领域瓶颈问题的背后往往是航空宇航、交通运输、信息等多学科的问题,需要用跨学科的方式整合多元的方法,使各学科的理论与应用产生互动和交织。为此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在保持基础课程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同时,实现产业对交通运输、管理科学等传统学科的超越和整合,突破学科壁垒和专业藩篱的限制,建设跨学科性和综合性的课程,融合多学科的知识与方法,推进跨学科课程体系集成,注重基于工程的系统和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跨学科知识和交叉融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解决行业需求综合性和学科专业局限性之间的问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