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理论融入课程思政的创新模式

作者: 赵思博 窦东徽

摘  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时代浪潮中,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不断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进入新时代。“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为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新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也使得课程思政的思想内涵与价值引领得以丰富和深化,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以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技术为依托,将新质生产力理论和内涵渗透到课程思政的新模式,更有助于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建设的张力。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开创的“红砖工场”创新人才综合培养模式,对数智时代新质生产力理论与专业课思政教育的融合进行探索,构建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思政教育;创新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1-0016-05

Abstract: In the new wav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the demand for training innovative talents continues to increase, and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my country's higher education has entered a new era. The proposal of the concept of "new qualityproductivity" provides a new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path for my country to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t also enriches and deepens the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and value guidanc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helps to improve education, teaching and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Relying on big data, cloud computing and mobile Internet technology, the new model of integrating new qualityproductivity theory and connotation into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ll help to deeply explore the tens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The "Red Brick Factory" comprehensive training model for innovative talents pioneered by the School of Sociology and Psychology of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explores the integration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theory in the digital intelligence era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builds a new era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nnovation and long-term mechanism to realize all-round education for all employees.

Keywords: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novative talent cultiva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①,“日新之谓盛德”②。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创新思维和品德教育的有机统一。创新是发展的动力,而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是核心要素,基础和先导靠教育。新时代的大学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演变趋势,还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下,为国家培养面向未来,具有卓越创新能力的人才,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新质生产力与思政教育发展有着双向驱动的内在逻辑: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引发教育内容和体系的系统性改革,推进了思政教育进课堂,培养创新人才的课程建设,引导青年学生明德立志、自信自强,努力成长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型高素质人才[1];另一方面,思政教育通过促进劳动力再生产提升新质生产力、促进科技创新锻造新质生产力、促进理念再更新升级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要素和积极变量。

但伴随着数智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更快更深地辐射到各个领域,对新质生产力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以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及应用,促使传统课堂教学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面对日益增加的信息速度和密度,不仅催生了“信息茧房”的形成,也愈发激化了与文化主体性相关的公众观念的对峙[2-3],这使得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需求也越加迫切。因此,如何让互联网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从而带动高校“三全育人”朝着网络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是当前我国创新人才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课题。

一  新质生产力理论融入课程思政面临的变革和挑战

士以弘道,文以载道。大学教育中学术性、知识性与价值性、思想性相统一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命脉,强化价值引领是思政建设的内在要求。面对日益复杂的挑战和变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方式的改革至关重要,以适应新的需求和挑战。

(一)  社会思潮和精神发展的需求

有人说“90后”是成长于互联网语境中的“数码原住民”,因而可以被称为“网络一代”;那么“00后”在移动互联网和智能互联技术的发展下,几乎每个个体都可以被完整地记录下其涉网行为,成为“行走的数据”,因此被称为“算法一代”[4]。当代大学生以“算法一代”为主体人群,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的兴趣和社交与移动互联网的“算法”高度相关。从弹幕到短视频,从直播到热搜,从“饭圈”到“键盘侠”,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当代性被算法下的媒介语境所建构,这就导致了“快时代”下,大学生更加无意识地寻求强烈的信息感官刺激。他们不再对未知有充分的耐心,转而重视刺激的强度和事件的结果[5]。因此,思政教育需要切实肩负“精神补钙”和匡正人心的重要职责,做社会的弘道者,承担用明德引领大学生群体社会风尚的历史使命。

(二)  社会交往和拓展视野的需求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在社会中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然而随着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个体在现实和社会中的交往模式在碎片化的信息中被重新建构。频繁使用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生被算法细分为多个垂直领域,进而被细致的梳理和分配,将他们归入某个特定的文化“圈层”[6]。进入圈层化已然成为了这一代大学生的基本社交状态。虚拟世界中的“社牛”身份和现实生活中“社恐”情绪相互交叠,让这些人逐渐走向“圈层异化”——他们脱离了其他社会群体,却毫不在意,反而觉得异常满足。因为算法为大学生营造出了一种网络时代特殊的社交形态,即当代性圈层,使他们专注于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逐渐失去了对公共事务的普遍关切[6]。而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具备广泛知识、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以及跨学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要求大学生有更广博的知识和更深厚的人文素养,同时还要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因此,思政教育必须通过教学方式改革,引导大学生国际视野的拓展和综合社交素质的培养[7]。

(三)  人才培养和个体成长的需求

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催生了“同类重复、强化刺激”的算法逻辑。因此,当代大学生所应当认识的多元化世界在算法主导的互联网上失去了它本有的丰富,已有的偏见在同质重复的传播过程中得到了强化[5];而聚类分析基于浏览痕迹和社交功能,找到偏见的持有者,将其聚合成类,进而使人与人之间的区隔也变得更普遍,这让大学生缺少了家国情怀,丧失了好奇心,变得更加难以跳出自己的“舒适区”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创新性的行动,严重阻碍了个人成长的健康发展。新质生产力理论要求我们的思政教育不仅要贯穿于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而且还要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积极融合现代技术,提升教学效果,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成长和学习需求,以适应信息化教育的发展趋势,使高校的人才培养更具实效性、教育性与多元性。

二  新质生产力融入思政的实现路径——“红砖工场”人才培养模式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而高素质人才需要依靠教育来培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再次强调,“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作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结合“新文科”“双一流”建设的需求,在原来的“读书会+导师制+社会实践”的培养模式基础上,迭代推出“红砖工场”创新人才综合培养模式,树立“大教育观”,立足全局看教育,着眼长远看教育,从更新教育理念、升级培养模式等几个维度来统筹推进、系统施策。

该模式在人才培养上坚持“五度”培养理念,即人性有温度,理论有高度,素质有广度,实践有深度,创新无限度;采取“九大”育人措施,即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制、读书会、科研组会、调研实践、竞赛创新、讲座沙龙、学生社团,旨在提高新时代学子的“六种”基本能力,即行动力、调适力、学习力、领导力、信念力、创新力。

学院鼓励教师通过创新专业课教学模式,结合“红砖工场”的人才培养目标,真正将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理想落地开花。具体来说。

(一)  教学内容中的创新和思政教育的相融路径

以创新艺术为支撑点,活跃课堂气氛。思政教育直观性、灵活性、丰富性和渗透性等优势能够营造自由、愉悦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学院很多老师将红色读本、爱国影视作品、主题音乐等喜闻乐见的艺术载体运用到课堂中,以艺术为支撑点,以生动有趣的形象感染学生,以优美高雅的内容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情感陶冶学生,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审美享受,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主动探索新知,激发莘莘学子“理论有高度”的真挚情感,让暮气沉沉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