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农慕课在线学习的少数民族学生风格差异研究

作者: 朱静 阿尔达克 杨钰辉 付骏一

基于新农慕课在线学习的少数民族学生风格差异研究0

摘  要:该研究以选修新疆农业大学基于SPOC的Python交互式程序设计导论必修课程的1 016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基于Felder-Silverman学习风格模型,对参与该课程的学生进行学习风格测量,通过分析学习风格的差异得出如下研究结论。不同生源地和不同语言学习环境是影响学习风格的主要因素,其影响作用是显著的。通过对由生源地、语言、生源地和语言交互影响导致的学习风格差异性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基于SPOC的网络课程教学,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教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语言;生源地;民族;学习风格;学习风格差异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1-0009-07

Abstract: In this study, 1016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the compulsory course of Introduction to Interactive Programming of Python based on SPOC in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ere investigated. Firstly, the learning style of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this course was measured based on the Felder-Silverman learning style model. Secondly, by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s in learning style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drawn. Different student origin areas and different language learning environments are th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learning style, and the influence is significan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ifferences in learning styles caused by student origin areas, languages,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regions and languages,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certain references and basis for the research on SPOC-based online course teaching, especially the teaching of ethnic minority students.

Keywords: language; student origin areas; Ethnic group; Learning style; differences of  Learning style

“互联网+”时代到来,教育也随之发生重大变革,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和个性化需求,遵循教育的规律和个人成长发展规律的个性化教学已经成为主流。研究学习者的学习风格,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教学的前提,是教师进行教学实现个性化、智能化设计和开发适合学习者学习的课程材料的前提,同样也是网络学习支持系统的前提。

Keefe[1]认为学习风格是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心理行为方式,是反映学习者如何知觉,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做出反应的相对稳定的指标,以往的研究表明,学习风格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除了受学习者自身特征影响外,还受到学习者外在的环境因素、文化因素等的综合影响。新疆由于其地理环境、多元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特殊性,会对其各民族学生的学习风格造成影响,是教学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教师在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缺乏科学有效的参考依据。

鉴于此,为了有效提高少数民族教育的教学质量,笔者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新疆本土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MOOC环境收集大规模的学习数据,展开对其学习风格和个性化教学的调研和研究,对其学习风格进行梳理和整合,以期为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风格的研究提供科学的实践指导。

一  学习风格差异的要素分析

(一)  文化要素

Samovar和Porter[2]从跨文化的角度指出文化会影响人们的学习方式,不同的文化会有不同的学习风格,每种文化或种族群体都有其独特的学习风格,而且这种学习风格会在种族群体内部或同一种文化环境中世代沿袭。文化不是影响学习风格的唯一变量,但它对学习风格的形成具有深刻、稳定、持久的影响[3]。Hays和Allinson[4]认为一个国家的文化是一个强有力的社会实体,对人们认知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Hofstede[5]认为国家的文化会通过人们的社会经验来塑造人们的学习风格。Pratt[6]根据自己的研究(东西方文化中的自我意识对比)指出学习风格在不同的国家是不一样的。De Vita[7]暗示文化对学习风格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生活在新疆这一大家庭环境中的各民族,一方面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受新疆各民族相濡相溶所形成的共同文化的影响。各民族保留着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各地区又有着不同的生源地特色文化。因此,在这种文化环境中的新疆各民族学生们有着自身独特的学习风格。

(二)  语言因素

国外一些学者已经对少数族群学生的学习风格可能对文化适应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8]。Joy[9]通过回顾一篇关于分别介绍“英语为母语(NNS)”和“英语为非母语(NNSS)”的两类人群的学习风格和认知风格的文章,展示了一项来自1 388个学生感知学习风格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统计分析表明,NNS的学习风格表现与NNSS是截然不同的,来自不同语言背景的非母语英语课程的学生的学习风格有时也是不同的。其他变量如性别、在美国的时间长短、在美国学习英语的时间长短、学科领域、教育水平、托福成绩和年龄等都与学习风格的差异有关,而非母语英语课程学生学习风格的改变与扩展可能与学术环境和经验的改变有关。

二  研究结果分析

本研究以班级为单位在线测试学生的学习风格,选取2015年9月参与新疆农业大学基于MOOC的Python交互式程序设计导论必修课程的大学一年级、二年级共1 016名学生为调查对象,涵盖农大10个学院39个专业,其中424名汉族学生,占总人数的41.7%,592名少数民族学生(包括317名民语、181名双语、44名民考汉学生),占总人数的58.3%;男生412人,占总人数的40.6%,女生604人,占总人数的59.4%。

本研究采用Felder-Silverman学习风格量表。该学习风格模型根据学习者的信息加工、信息感知、信息输入、信息理解的认知过程,将学习者分为活跃型与沉思型、感知型与直觉型、视觉型与言语型、序列型与综合型四个维度的8种类别,其中两个维度借鉴Meyers - Briggs提出的感知 (感悟型与直觉型) 模型和Kolb提出的行动应用和反思观察体验学习过程。各维度中还有介于其两类学习风格之间的“均衡型”学习群体,该群体未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学习风格,称为均衡类型。

Felder-Silverman 学习风格问卷由44道题目组成,每个维度含有11道题,每道题有a、b两个选项,整个量表中各维度所有的a选项代表活跃型、感知型、视觉型、序列型风格,各维度所有的b选项代表沉思型、直觉型、言语型、综合型风格, 各维度内分别用a、b项累计和相减的方式对每个维度下的学习风格强度进行识别(例如,活跃性:11a,9a,7a,5a,均衡性:3a,a,b,3b,沉思型:5b,7b,11b)[10]。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Alpha 值为0.664,Tuckman[11]建议对于测验分数的工具来说,Cronbach's Alpha系数0.75及以上是可以接受的,而对于态度评估来说,Cronbach's Alpha系数0.5及以上是可以接受的。Felder认为学习风格是一种态度偏好,将0.5及以上作为再测信度的评判标准。学习风格单因素方差分析(数据正态分布)和非参数检验克鲁斯卡尔沃利斯检验分析(不需要对总体分布形态做任何假定)显著性结果一样。

借助SPSS 27.0.1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分析,每个维度下的学习风格划分为三类(表1)。结果显示,不管是少数民族学生还是汉族学生在视觉-言语维度,视觉型在组内占的人数比例大于40%,其余维度下均是均衡型占比人数较多。下面将详细地对少数民族和汉族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比较。

(一)  少数民族和汉族学生学习风格的比较

对各维度的少数民族和汉族学生学习风格均值进行比较发现(表2),在活跃-沉思维度,少数民族学生的均值显著高于汉族学生(t=-4.018,p=0.000),在感知-直觉维度,少数民族学生的均值显著高于汉族学生(t=-5.283,p=0.000<0.05),视觉-言语和序列-综合维度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为了作进一步的探讨,对四个维度的学习风格进行分类分析(共分为8类并舍去均衡性),进行百分比同质性卡方检验。结果显示(表3),少数民族和汉族学生在活跃-沉思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0<0.05),少数民族学生活跃类型的百分比44.7%(AR=-4.0)显著高于汉族学生活跃类型的百分比26.8%(AR=4.0);少数民族和汉族学生感知-直觉维度的差异也显著(p=0.001<0.05),少数民族学生感知类型的百分比56.1%(AR=-3.4)显著高于汉族学生感知类型的百分比23.9%(AR=3.4);在序列-综合维度,少数民族学生序列类型的百分比38.3%(AR=-2.1)显著高于汉族学生序列类型的百分比24.6%(AR=2.1),达到显著水平(p=0.039<0.05);视觉-言语维度,无显著差异。总之,少数民族学生在活跃-沉思维度上,偏向活跃风格,在感知-直觉维度上偏向于感知风格。

(二)  不同生源地学生的学习风格差异

为了解来自不同生源地的学生的学习风格差异,本研究对不同生源地背景(北疆、南疆、东疆、疆外)的学生的学习风格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检验的结果显示(表4),视觉-言语、序列-综合维度下不同生源地学生的学习风格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而活跃-沉思、感知-直觉维度达到显著水平(p<0.05)。

活跃-沉思、感知-直觉维度下不同生源地学生学习风格的单因素方差分析之后宜采用LSD和S-N-K法进行事后多重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表5),在活跃-沉思维度,北疆显著高于疆外(t=0.910,p=0.029<0.05),南疆显著高于东疆(t=1.283,p=0.024<0.05),南疆显著高于疆外(t=1.385,p=0.001<0.05);在感知-直觉维度,南疆显著高于北疆(t=0.850,p=0.002<0.05),南疆显著高于疆外(t=-0.968,p=0.017<0.05);可见,南疆与东疆、疆外学生风格差异显著,且南疆学生的均值显著高于其他生源地学生,也就是说,与其他生源地的学生相比,南疆学生更偏向活跃,感知-直觉维度也是南疆学生的均值显著高于北疆和疆外,南疆学生更偏向感知风格。

(三)  不同语言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学习风格差异

本研究群体中除了接受母语授课的汉语言学生和民语言学生,还有从小接受汉语授课的民考汉学生和少数民族语言为母语、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双语学生。以上四种不同语言学习环境对不同民族学生的学习风格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为了解不同语言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学习风格差异,本研究对不同语言学习环境(汉语言、民语言、双语、民考汉)的学习风格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表6),除序列-综合维度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外,其他三个维度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都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