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课堂“一不做二不休”问题及治理
作者: 刘兴波 邱钰文 鲁彦平摘 要:当前,部分高校课堂出现“一不做二不休”的问题,即部分学生不做平时的课程作业及活动,不休课不休网。“一不做二不休”问题会带来系列后果,干扰课堂听课秩序影响教师授课热情;引起“破窗效应”带坏学风;影响考试公平和成绩效力;引来对大学课程“水课”的不良印象和评价。“一不做二不休”问题的原因主要有,课堂人数多、教室地方大为部分学生提供庇护空间;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纯粹来课堂混学分;移动网络技术及内容对大学生网络黏性的提升;部分教师不想管、不敢管、不能管的心理及能力制约;高校全方位诊断、帮扶和矫正体系没有有效建立。要有效治理问题,需要多管齐下,大学教师有效地进行课堂管理和课程管理;对学生进行学习目标、课程意义及考核要求教育使其不愿混不能混学分;加强对学生网络终端的管理和利用;提升教师想管、敢管、能管的心理及能力培训;健全高校对此类问题的诊断、帮扶和矫正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高校课堂;一不做二不休;问题;治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2-0096-04
Abstract: There is a problem named "no participating while attendance" problem in college classes. It will bring a series of negative consequences: interfering with the classroom order affects teachers' enthusiasm; causing "broken window" effect and bad style of study; affecting the examination fairness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results; and attracting bad impression and evaluation of college courses being easy. The reasons for the problem is complicated, mainly including that the large number of students in the class and the large classroom space provide shelter space for some students, that some students have unclear learning goals and simply come to class to gain credits, that the enhancement of mobile network technology and content on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stickiness, that some teachers do not want to manage the psychological and ability constraints, and that the comprehensive diagnosis, assistance and correction system has not been effectively established.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manage problems, multiple measures should be done: the teachers should effectively conduct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course management; the students should be educated on learning objectives, curriculum significance and assessment requirements and will not be willing and able to study just for gaining credits; the management and utilization of student network terminal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he teachers should be trained in the psychological condition and competency to want to, dare and can manage to deal with the students' problems; the diagnosis, assistance and correction system for such problem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 improved.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 classes; no participating while attendance; problems; strategies of governance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新时代红色基因传承与弘扬对策研究”(21CKSJ10);山东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重点项目“思政课教育教学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SDS2022ZD02);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两个结合’融入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及育人效果提升研究”阶段性成果(YJG2023061)
第一作者简介:刘兴波(1978-),男,汉族,山东莱芜人,博士,副教授,学院“山东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日益重视高校课堂水平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1]。要在课堂教学主阵地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必然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好课堂教学中已经出现的问题,其中,治理“一不做二不休”的问题就显得尤为紧要。
一 “一不做二不休”问题的出现及危害
“一不做二不休”指的是部分大学生逆学习现象,学生一方面天天来教室报道不休课不缺课,一方面却利用手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等上网设备沉迷于网络不参与课堂互动,更不参与课堂的其他学习过程和平时的课程作业,即“不做课堂活动和作业,不休止上课和不停休上网”。伴随着移动互联设备的应用多元化,大学生坠入“一不做二不休”状态的人数呈上升趋势,这种现象不是出现于某一门课程,而是在各门课程学习中都存在;《中国科学报》报道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校学习不记笔记现象增长,新冠疫情前21.35%的学生很少或不记笔记,新冠疫情期间很少或不记笔记的学生则高达36.77%[2]。新冠疫情后此类情况也似乎没有多大改善。当然,由于目前大部分高校理论课还主要是以大课堂为主,因此,在高校理论课上出现“一不做二不休”现象显得更为明显。为了更精确了解这种现象,本课题组抽样282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高校理论课上看过手机的同学高达69.15%,从来没有看过手机的只占16.67%,还有14.18%的同学对于是否看过手机这个问题回答了模棱两可的“不知道”;而在课堂中上网的频率上,偶尔看的同学占54.25%,一直看的占14.89%,无法确定上网时间和回答不知道的分别占15.96%和14.89%。另一方面,针对是否按时完成课堂作业来看,能按时完成的占77.66%,不能完成或不能按时完成的占9.57%,还有12.77%同学回答是有时候能有时候不能。当然,由于课程的必修性质,不能完成作业对网络过度依赖的这部分同学不愿意放弃课程,其策略是不迟到不早退,以期待能获得学分。结合教师反映、督导感知和上述数据,管中窥豹,“一不做二不休”问题已经是存在的事实。
大学生理论课堂“一不做二不休”问题,会带来系列消极后果。第一,干扰课堂听课秩序影响教师授课热情。当大部分同学都在认真听课,部分同学却是“低头族”在网络中冲浪,甚至个别同学还戴上隐形耳机,这破坏了课堂秩序。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可以通过提问、隐喻、明示等方式进行合理的管理和制止;但对部分年轻的教师来说,如果没看到或放任,则会对课堂秩序带来不良示范。同时,如果教学中,“一不做二不休”现象增多,必然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和教学满足感。第二,容易引起“破窗效应”带坏学风。不参与课堂活动和作业、随意上网容易引起传染性的“破窗效应”,不仅影响理论课堂实效,还会对学风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面对网络信息、视频、新闻、游戏的供给,在软硬件已经普遍升级的状态下,可以说,部分大学生课上已经沦为“拇指族”“低头族”了。第三,影响考试考核公平和成绩效力。如果“一不做二不休”的同学也能获得良好成绩,则“劣币驱逐良币”,将带来考核不公和成绩无效。第四,引来对理论课“水课”的不良评价和印象。部分教学督导或领导干部在对部分理论课“听课”后,对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和“抬头率”问题痛心疾首;大学生也会认为理论课属于“水课”。
二 “一不做二不休”问题出现及膨胀的原因
“一不做二不休”问题出现的原因较为复杂,概括起来主要是五个方面的缘由。
第一,部分基础课堂规模大、人数多为个别学生提供庇护空间,影响部分学生学习态度。当前高校基础理论课一般都是采用大课堂多人数的方式进行,尽管近年来也做了缩减人数的努力,但一般在100~150人,甚至有的会达到200人及以上规模。人数众多,为个别学生在理论课堂上开小差创造了条件。在包括基础理论课堂在内的大课堂,经常出现一种现象: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抢占教室后面座位,其目的也很明显,就是要在上课时做点所谓自己的事情,比如过去可能是看小说,现在则是看手机;特别是移动互联的当下,学生课堂上微信聊天、网页冲浪、网络购物、观看直播、参与游戏更加方便和便捷。学生人数多对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也产生一定负面影响;有学者研究了高校课堂人数与课堂效果关系后,得出“授课规模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这一结论:授课规模越大,每个学生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度越低。尤其是座位离讲台越远的学生,这种感觉越强烈。学生感觉受关注度下降会造成一系列的负面影响[3]。这在过去传统讲授为主的课堂是不可避免的,教师进行课堂互动并不能对所有同学进行检查和回应;在信息化的今天,这种情况可以通过教学信息平台有效地矫正,但也不能确保每一位同学在每一个问题上都能做到课堂上的有效回应。
第二,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不纯粹,主观上想不劳而获得到课程学分。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部分大学生对基础理论课的重要地位认识有待提高,其学习基础理论课主观上是想获得学分或者高分,而不是纯粹地来学习先进的理论成果。比如,课题组在对个别同学为什么不做平时的课程作业或课程活动进行抽样调查时,45.04%的同学觉得不重要,34.75%的同学觉得是没时间做,也有31.91%的同学表示懒得做,也有很多同学给出了其他各种理由;这充分说明了部分大学生对课程学习目标和价值仍存在模糊地方。造成部分学生这一主观认知的原因较为复杂,既有长期以来对部分课程重要性认识存在片面性的影响,也有近年来考核形式化后导致的学生不及格率减少甚至缺乏的影响,还有不良势力和舆论引导的对部分课程污名化的影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可能一帆风顺,而是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完成的任务。长期以来,各种敌对势力从来没有停止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他们下功夫最大的一个领域就是争夺我们的青少年”[4]。在争夺青少年上,各种敌对势力实施的西化和分化一直没有停止,聚焦到高校课程上,就是对部分课程内容的丑化、对基础课程重要作用的忽视、对部分课程体系的歪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