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地方产学研融合发展现状研究
作者: 张迪 张小奕 冯君杰 许大伟摘 要:产学研协同创新是集聚创新人才、推动产学研融合、实施技术研究攻关和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能实现对生产、教育、科研等各类优势资源的高效整合调度,做好上、中、下游创新链关键环节的协同工作,推动核心、基础、共性技术与产业链深度结合,进而增强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克水平和科技成果的转化效果。为此,各地政府积极出台和持续完善政策以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并积极聚集优质资源、搭建各类平台和基地。然而,地方产学研融合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如功能定位不清、统筹发展机制缺失,优质创新资源分布严重失衡,改革和支持政策缺乏系统性等诸多弊端。该文以山西省为例,总结分析现有产学研融合发展成果的基础上,中西部地方产学研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产学研融合;山西省;科技成果转化;资源分配;政策支持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4-0093-04
Abstract: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between industry, academia, and research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for gathering innovative talents,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cademia, and research, implementing technologic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supporting high-quality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t can achieve efficient integration and scheduling of various advantageous resources such as production, 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o a good job in coordinating key links in the upstream, midstream, and downstream innovation chains. It promotes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core, basic, and common technologies with the industrial chain, thereby enhancing the level of tackling key core technologie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effec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o this end, local governments actively introduce and continuously improve policies to promote deep cooperation between industry, academia, and research, and actively gather high-quality resources to build various platforms and bases. However,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local 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faces many problems, such as unclear functional positioning, lack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mechanism, serious imbalance in the distribution of high-quality innovation resources, and lack of systematic reform and support policies. This article takes Shan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o summarize and analyze the existing achievements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cademia, and research. Based on this, it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academia, and research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and puts forward rational suggestions.
Keywords: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cademia and research; Shanxi Province;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resource allocation; policy support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以企业为主导,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协同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搭建国家级产学研平台和基地,多维度、体系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1]。各地方政府也高度重视产学研融合发展,将其作为完善地方科技力量体系、促进区域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经过多年改革,地方已形成了类型多样、领域覆盖完整、具备一定规模和创新能力的产学研合作体系,成为区域创新以及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调研发现,地方在推动和落实产学研深入融合方面有较大进度差异,特别是中西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存在一定的“盲区”和“误区”,导致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仍是“两张皮”,科技创新成果无法真正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中,无法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为此,我们通过深入梳理山西省产学研融合情况,找出中西部地方产学研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解决途径和建议。
一 国家产学研合作发展情况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始终将经济建设置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转型的核心地位,这一战略导向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标准要求。然而,鉴于多数企业在技术储备与知识积累方面的相对不足,为了加速国家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迈进,产学研合作模式应运而生,并日益成为关键驱动力。
产学研合作的精髓,在于构建了一个桥梁,使得作为产业中坚力量的企业,能够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多元社会主体紧密联结,共同挖掘并发挥各自的优势资源。这种合作模式不仅助力各方实现共同愿景,共享合作成果带来的利益,更在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激发了前所未有的综合优势,为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随着我国产业体系的持续优化升级,以及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的飞跃式提升,产学研合作机制得到了更加深入的实践与完善。一系列国家级产学研平台的设立与布局,如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标志着我国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这些平台通过汇聚顶尖科研力量、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加速产业升级进程,为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演进,正逐步从传统的单一产业技术培育模式向多元化技术创新体系转型。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了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的显著增强,也标志着合作层次的深化与提升,旨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的宏伟蓝图。然而,在国家级产学研机构规划与实施过程中,偶有忽视地区独特性与差异性之虞,导致部分规划难以精准对接并有效满足地区创新发展的实际需求。
二 山西省产学研融合发展情况
山西省地处中国内陆中部,是资源型省份,拥有丰富的煤炭、矿藏等自然资源,其经济发展和产业建设长期以来高度依赖能源产业和煤炭化工重工业,第二产业也贯穿山西省产业布局全过程,形成一定煤炭资源的产学研融合发展基础。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山西省也面临着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压力。在此背景下,急需山西省借助科技创新、产业升级、链条重组等方式,提升全领域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水平,从而成为山西省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推动力。
为此,山西省政府相关部门近几年不断完善顶层支持政策,全力推动省内产学研深化合作。如2020年发布的《山西省企业技术创新全覆盖工作推进方案》,要求大力推动产学研合作项目、技术研发项目、知识产权等创新项目的建设,借由企业主体推进省内产学研深化合作,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2];2021年发布《山西省“十四五”打造一流创新生态 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规划》,明确要全力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技术创新体系建设;2023年印发《山西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2023年行动计划》,实现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提升效能[3];2024年印发《省属企业科技创新“1551”工程实施方案(2024—2028年)》,一体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资金链、数据链和服务链融合发展。山西省从政府职能角度出发,不断为省内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营造良好的创新合作氛围,积极提供政策保障和发展基石,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全面实现。
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也需要高质量载体为支撑。因此,山西省不断聚集优质资源,支持高技术企业快速发展,推动搭建各类产学研融合发展平台和基地。据统计,目前山西省高技术企业已达4 155家,专精特新企业2 392家,与“十二五”时期720家高技术企业相比,总量实现增长接近6倍的飞跃。截至2021年,山西省已有49个开发区,其中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1个,省级开发区42个;此外,还设有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10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3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4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3个;拥有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单位2个,全省省级及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总数达到46家,其中国家级1个。创业孵化方面,山西省现有267家众创空间,其中国家备案52家;省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65家,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5个;国家备案星创天地65个。这些科研基地、科创中心、创新战略联盟等的建设,为山西省产学研深度融合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4]。
然而,与全国和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山西省产学研发展速度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以科技成果转化情况为例,科技成果转化情况是衡量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参考依据,良好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水平可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快速落地转化运用,而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提升又会反过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高质量、高水平发展[5]。
据统计,2010—2021年间山西省科技成果总量为 3 715件,年均科技成果数量约为310件,在全国31个地区中排名第25位。而与排名第一的浙江省相比,其成果总量达38 829件,是山西省的10.5倍。显然,尽管山西省出台多类科技政策,对科技成果产出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同全国其他省份相比,转化效率仍存在明显差距,未能充分保证创新成果与社会实际需求的完美匹配。
三 地方产学研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集聚创新人才、推动产学研融合、实施技术研究攻关和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能实现对生产、教育、科研等各类优势资源的高效整合调度,做好上、中、下游创新链关键环节的协同工作,推动核心、基础、共性技术与产业链深度结合,进而增强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克水平和科技成果的转化效果。各地政府部门积极出台和持续完善政策以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并积极聚集优质资源、搭建各类平台和基地。但很多中西部省份同山西省类似,仍然难以完全适应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整体需要和区域创新发展的具体要求。
(一) 功能定位不清、缺乏统筹发展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