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导师制在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具体实施及影响要素分析
作者: 沙晓鹏 赵勇 胡晟 吕江涛 赵玉良 孙亮亮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和社会需要,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仪器类专业早在2018年就开始了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对培养方案不断修正、培养路径持续改进、个性化导师制的连续执行,最终形成以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拔尖人才培养过程中积累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探讨个性化导师制在该培养模式中的重要作用,详细地阐述个性化导师制的具体实施过程,分析影响要素,以期望为高等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本科培养;教育改革;拔尖人才;个性化导师制;影响要素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4-0156-05
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roposed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ndependent training of talents, and strive to create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In order to respond to the call of the state and the needs of society, the instrument major of Qinhuangdao Campus of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began to explore and practice the innovative top-notch talent training model as early as 2018. In the concrete practice process, the training program is constantly revised, the training path is continuously improved, and the personalized tutorial system is continuously implemented, and the innovative top-notch talent training model with thick foundation, strong ability and high quality is finally formed. By summarizing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accumulated in the training process of top talent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ortant role of personalized tutorial system in the training mode, expounds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personalized tutorial system in detail, analy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hopes to provide beneficial reference for the training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Keywords: undergraduate training; educational reform; top talent; personalized tutorial system; influential factors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广大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应当不断深化对人才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增强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自觉与自信,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相结合,推进高质量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技创新联动发展,同向同行[1]。因此,在现今的高等教育中,拔尖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了许多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拔尖人才的培养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高校投入大量的资源和精力,并建立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2-3]。
拔尖人才培养是指在高等教育阶段,针对具有特殊、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及未来发展前景较为广阔的优秀学生,开展特殊的课程设计、实践活动和导师指导,以深化其学科知识和实践经验,提升其综合素质,更好地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特殊人才培养方式[4-5]。拔尖人才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如:通过精选的专业课程和实践活动,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自己所学的学科知识,提高专业水平和技能;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通过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创新实践,并提供适宜的学习资源和指导,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潜力,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拔尖人才培养计划通常注重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语言表达、领导力、团队协作等,这样的全面素质的提高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学术上、职场上表现突出,也能够给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通过参与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学生可以接触和了解国际先进的学术理论、科技成果、教育方法等,并与国际优秀学生和学者互动交流。这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提高他们的国际竞争力[6]。
在拔尖人才的培养中,导师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7]。本科生导师制已经成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制度创新。导师制是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下加强学生个性化培养、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所谓本科生导师制是指由专业导师根据培养方案要求,针对本科学生的学习、思想、身心及兴趣等个体特征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个性化指导的人才培养制度。高校需要设立专门的导师团队,每个学生都应有一名导师负责指导其学习和研究。导师应该是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经验的教授或研究人员。他们应该指导学生选择研究方向、设计研究计划、阅读文献和撰写论文等,同时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8]。传统的导师制主要是由一名学业导师对一个学生进行指导,学生的发展主要受限于导师的个人素质和研究方向。但是由于学科专业的多样化以及拔尖人才培养的复杂性,传统的导师制已经难以满足拔尖人才培养的需求。个性化导师制作为一种新的导师制模式,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及个体的发展喜好,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今高校拔尖人才培养的需求。个性化导师制是指为拔尖人才配备多名导师,使得学生能够从不同领域的专家中得到更广泛的指导和支持,从而提高其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9]。
本文旨在探讨个性化导师制在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具体实施及其影响要素。首先,介绍个性化导师制的构成和特点。其次,探讨个性化导师制在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实施策略。最后,分析个性化导师制在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影响要素,包括导师的素质、学生的个人特点以及学校的支持体系等。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高校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 “四维一体”的个性化导师制构成
个性化导师制的核心是多名导师对一个学生进行指导,其中每名导师负责不同的指导方向。为了实现个性化导师制,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仪器类专业的拔尖人才实验班在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制定和实施了“四维一体”导师制,即包括课程导师、学术导师、实践导师和人生导师四种类型的导师团。仪器类专业目前拥有专职教师44人,包括“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级特聘专家入选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入选者等国家和省部级优秀人才及海外归来的优秀青年教师,且全部获得博士学位,师资力量雄厚,专业可以根据老师的特点和特长,选出适合的导师岗位。在确定导师人选时除了需考虑导师的专业背景、科研成果、教学经验和学生指导经验等方面,还需具备良好的人格素质和教育敬业精神。导师组成如图1所示。
学术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科研的指导,包括研究方向的确定、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的分析等。学术导师应该是本专业科研水平较高的老师来担任,且导师本身在相关领域都有自己的研究专长,能够为学生提供科研指导和技术支持。由导师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融入其课题组,用于实现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交叉贯通和有效融合。导师可根据自己具体的研究领域,给学生设置不同的科研任务,以引领学生进行相应知识内容的学习,将大学中的素质与通识教育提升到专业教育和个性化发展阶段。
实践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科创、竞赛的指导,带领学生顺利进入各种大赛,并针对不同的大赛给出具体的指导意见。实践导师是本学院在学生竞赛中优秀指导老师或者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的专业人士担任,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实践导师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实践项目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与团队精神的重要途径。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在重视培养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实现贯通式学科交叉融合培养,以使学生具备专精且博通的知识结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并重的素质结构与能力结构。
课程导师:主要负责学生课程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课程内容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和成绩。课程导师可以是学生所在专业的老师或者是其他相关专业的老师。集中学院全院优势资源,确保实验班人才培养质量;选派优秀教师承担实验班的教学任务。除了正常的教授课程教师,还加大了全英文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增加各类国内外学者专家的短期课程或讲座安排;部分课程聘请校内外优秀专家学者单独授课,鼓励学生除本校的授课老师外,加大与外界老师的联系,进行端对端的交流,并将其列为该学生的课程导师;在交流的过程中,特别强调学生国际化视野的培养。
人生导师:主要负责学生心理健康和职业规划的指导,包括学生的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人生导师是学校或者专业中具有心理学或职业规划知识的老师担任,能够为学生提供全面的人生指导和支持,能够给予学生情感和心理上的指导,让学生通过导师的思想和人格特征备受感染,进行思想上的塑造。导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贯穿了导学思政,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相结合,这样既加强了老师的师德意识,又提升了学生的社会担当和作为青年人才的使命感。
二 拔尖人才选拔标准及个性化导师制实施
(一) 学生选拔模式
第一学年学习结束,拔尖人才实验班从大类学分绩点排名前30%的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或有特殊专长的学生进行选拔,具备转专业条件的全校其他理工科专业学生,可在转专业时,申请进入“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学生需满足身心健康,积极进取,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未受过学校纪律处分,无违法犯罪记录的要求。在学院范围内聘请专家,组成考核小组,对考生进行面试考核,面试成绩百分制。考生的综合成绩按照学分绩点折合平均成绩占60%,面试成绩占40%进行折算,由高分到低分进行排名,按照排名顺序,择优录取。
(二) 个性化导师制的制定及实施
个性化导师制是一种针对性强、具有个性化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通过导师的指导和支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四维一体”个性化导师制根据学校和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导师制的实施计划和规定,并明确导师制的目的、内容、流程和职责。根据个性化导师制的规定和学生的需求,确定导师人选。专业从四个维度组成了四类导师团,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可选择1~4位不同类型的导师,根据导师的专业背景,学生和导师采取双选制,自愿选择进行配对,为保证培养质量每位导师指导学生总数不超过3人。导师定时安排学术讨论、课程答疑,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科研、实践和职业规划等活动,定期做好考核。通过学生、导师和专业负责人的互动,对导师制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遇到问题时及时纠正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