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交叉型土木工程材料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探索与实践
作者: 于泳 金祖权 张苹 牛景轶 李绍纯 张小影
摘 要:为提升土木工程材料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研究生导师的水平,该文从土木工程材料研究生培养的困境和成因出发,分析地方高校导师团队和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以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材料研究生培养为例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即基于具体课题实际确定适合的导师团队,充分利用科-教-产资源和国际合作平台,发挥不同导师的专业特长,优化师资队伍和配置,进行学科交叉型土木工程材料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的探索。实践表明,地方高校结合实际和发展定位,采取合适的模式,同样能够建设取得优异的土木工程材料研究生培养效果,提升研究生导师团队质量。
关键词:土木工程材料;学科交叉;导师团队;研究生培养;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4-0160-04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majored in civil engineering materials and the level of graduate tutors.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difficulties and causes of civil engineering materials graduate training, 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local university tutor team and graduate training are analyzed. The graduate training of civil engineering materials in Qingda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s taken as an example to provid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specific topic, the supervisor team is defined, the science - teaching - production resources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platform are fully utilized, and the professional strengths of each tutor are utilized to optimize the teaching team, and the construction explor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graduate tutor team of civil engineering materials is carried out. Practice shows that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also trainexcellent graduate students majored in civil engineering materials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tutor teams by adopting appropriate model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Keywords: civil engineering materials; interdisciplinary; tutor team; postgraduate training;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其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是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渠道。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即将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基础上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1]。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家越来越需要复合型创新人才,这要求各工科专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越来越密切。并且,随着研究生体量的不断增加,研究生教育水平和质量也面临着挑战。现行的单一导师制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求[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建筑业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对GDP贡献率已超过8%;建筑业以其产业链长、产业集群化程度高、带动性强的显著特征,对国民经济其他行业产生直接和间接生产拉动,带动了30多个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3]。土木工程材料是建筑业的基石,伴随和见证了人类的建筑史和文明史[4],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川藏铁路、跨渤海通道、岛礁建设和沿海高铁等支撑着我国“一带一路”与海洋战略实施[3],都需要先进的土木工程材料作为支撑,未来建筑行业的发展对土木工程材料方向研究生有巨大需求。
土木工程新材料的研发一方面来自土木工程领域对材料的新需求,另一方面来自材料领域研发的新型材料需要扩展应用领域,土木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的专家共同努力,推动土木工程材料行业不断发展。目前,我国已构筑起土木工程材料本科、硕士和博士三级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在土木工程和无机非金属材料两个专业领域均有涉足[5]。但是,当前土木工程材料的研究生培养通常依托土木或材料某一单一方向,由独立导师指导,而土木工程材料方向研究生传统的单一导师培养模式存在的专业领域过窄、思维方式受限与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下两位导师指导研究生相互脱节等现象[6]。
基于上述问题,团队针对我国沿海及“一带一路”国家重大基础设施的安全智能建造、长寿命低碳运营对具有工程伦理、世界眼光、创新能力土木与材料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依托区位与行业优势,科教产协同、调动国内国际优势资源,确定具有地域和行业特点的高校土木与材料学科融合的综合型人才培养思路,进行了多学科交叉型的土木工程材料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地方高校在土木工程材料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材料研究生培养实例提出了系列解决方案。
一 学科交叉型土木工程材料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的困境及成因分析
土木工程材料是一个典型的交叉学科,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将其设置在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下,招收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部分高校将其设置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招收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因此,土木工程材料专业研究生学科背景差异较大,相应的导师之间的学科背景差异也比较大,导师可能是纯土木学科背景的硕士研究生导师也可能是纯材料学科背景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很少有跨双学科背景的导师。为了弥补这一不足,亟需建立学科交叉型土木工程材料研究生导师团队。当前导师团队建设的困境如下。
导师自身的素质和专业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7]。研究生导师队伍中存在“近亲繁殖”的现象,这样会导致学术僵化,学科之间难以出现创新和突破性的发展。在目前的很多高校中,传统的“师徒制”的培养理念深深影响着导师组建跨学科团队。以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材料团队为例,团队部分导师与负责人是师生关系,2018年之前入职的导师与青岛理工大学存在学缘关系的占比可达30%。另外由于目前高校人才引进通常要求博士学历,因此引进的很多年轻老师是从“高校到高校”,并且当前高校对青年教师的考核主要是依据教/科研项目、教/研论文和教/科研奖励,所以年轻导师普遍存在科研水平突出但是工程经验欠缺的问题。
当前研究生的培养有主导师与副导师之分,不同专业出身的导师,其知识体系也有一定的差异,就研究生同一问题的指导也会有一定的冲突,学生难以判断或选择适当的科研方法。以本校土木工程材料专业导师为例,土木大类毕业的导师与材料大类毕业的导师各占一半,材科专业的导师可能化学基础更好,土木专业导师可能力学基础更好,因此对同一课题的切入点可能有差别,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定位的认知也会有一定的差别。
单一学科教育为主的课程体系缺乏科学优化,硕、博士人才培养无法打通学科壁垒。研究生一部分采用土木工程专业培养体系,一部分采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体系,工学硕、博士人才培养(不是专才),学生知识体系同质化、学科无特色的现状。长期以来,研究生教育把培养教学科研型人才作为目标,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是研究生就业的主要渠道,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才市场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8]。土木工程材料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工程实践是专业研究的基石,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9]。尽管当前大部分高校的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都要求企业导师全程参与研究生培养,但是企业导师由于对人才培养的认知不到位,并且缺少约束和有效管理,所以企业导师对于研究生科研的参与度不足,无法突破学科壁垒和知识体系。
地方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为研究生教育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但非均衡的扩张策略也引发了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压力[10]。例如,地方高校优秀拔尖人才、领军型和重量级学术人才的缺乏,难以引进优秀科研人才,影响着本校导师团队的学术革新,地方高校科研竞争力相对偏弱,需要明确科研聚焦的方向。另外,在团队协作方面,年轻导师年龄相近,导师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个人发展方面的竞争,如果不能做到公平竞争,那么就会影响团队的协作与人际关系,无法有效团结团队,对导师的团队建设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 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的策略
针对传统导师团队“师徒制”的问题,团队近几年引进了17名青年导师,均非本校博士毕业,与学校存在学缘关系的仅占5.9%。目前本校土木工程材料专业的导师共有21位研究生导师,毕业专业主要为材料科学专业、化学化工专业和土木工程专业,如图1所示。并且学校在导师团队建设过程中,加大了考核力度,研究生导师包括校内和校外导师,每年都需进行评聘或考核。以学校为主体,依托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建研究生人才培养平台,实现教学、科研和实践一体,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提升研究生培养条件。对于研究生导师的项目要求,不局限于纵向科研项目,充分发挥地方工科高校的优势,打破固有的密封和僵化模式,鼓励校内导师进行社会实践,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提升研究生导师的工程经验。
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培养对导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导师具备跨学科和专业的知识储备,单一导师可能难以完成多元化的指导。因此,需要设置学科交叉的导师团队,但是考虑到研究生导师之间的专业差距,不同专业的导师对研究生指导方向可能存在区别,为了避免不同导师之间的指导意见冲突,导师团队在进行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在考虑研究生个人意愿的基础上,由主导师和研究生共同确定研究的课题。在课题的完成过程中,将课题分解为若干具体问题,针对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与团队在相关领域有研究的导师共同解决具体问题。不再设置固定的副导师,多位副导师各自负责研究生科研的某部分,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的优势。即每位研究生在培养过程的时间轴中有多位副导师,每位副导师在一定阶段指导研究生课题完成,由主导师负责整体把关。例如在指导研究生完成“海洋环境内养护混凝土研发”课题中,团队负责人和研究生共同讨论设计了研究题目和总体方向,将课题整体分为三部分,在海洋环境内养护材料需求分析部分由海洋化学等相关研究方向导师指导;耐盐、碱内养护剂研发由材料科学等相关研究方向的导师指导;内养护混凝土性能评估由土木工程相关研究方向的导师指导,具体指导方案如图2所示。
图1 土木工程材料导师毕业专业分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