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背景下未来科技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作者: 蔡力 南云 宁豆豆 魏晓冬 陈喜娟摘 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是推进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然选择。该文在分析首批12所高校未来技术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色举措基础上,聚焦我国行业特色高校——西北工业大学在思政育人、学科交叉、科教融合、产教融合、贯通培养和全球胜任力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为我国未来科技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提供借鉴。
关键词:未来科技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探索;行业特色高校;思政育人;学科交叉;科教融合;产教融汇;贯通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5-0001-04
Abstract: Cultivating outstanding innovative talents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achieving the strategy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promoting the nation, talent-strong nation, and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It is also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advan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characteristically Chinese advanced higher education powerhouse. Analyzing the unique measures for cultivating outstanding innovative talents in the first batch of 12 Future Technology Colleg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NPU), a university with industry-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in the area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comprehensive training,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ence. The study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path of cultivating outstanding innovative talents in the fu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eld in China.
Keywords: fu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eld; outstanding innovative talent; exploration of training pathways; industry-oriente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through culture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再次强调,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必须着眼未来,推动教育变革,抓紧培养能够适应和引领未来发展的一代新人,特别是培养集聚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拔尖创新人才不仅是新知识的创造者、新领域的开拓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更是引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是提升全球竞争力、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关系到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提出并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上,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使我国教育迈进世界中上行列,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1]。
随着新一轮世界范围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成为各国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从20世纪开始,许多国家将拔尖人才培养提到了国家战略部署的高度,例如,美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以法案的形式要求联邦政府为科学和数学拔尖人才培养提供资金;德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都设置了官方机构来组织资优教育;韩国和印度的拔尖人才涌现也与大力推行资优教育紧密相关[2]。近年来,我国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卓越创新人才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自2009年“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正式启动,到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制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出台《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和《教育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国工程院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育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育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育部 中央政法委关于坚持德法兼修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育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再到2020年印发《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指南(试行)》,布局未来技术学院,瞄准未来前沿性、革命性、颠覆性技术发展,不断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努力走好战略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为提升国家的“元实力”“硬实力”“锐实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 未来科技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现状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科技创新能力逐渐成为国家经济实力和全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3]。拔尖创新人才对于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具有决定性作用[4]。为加快培养具有前瞻交叉思维的科技创新人才,抢抓未来科技发展先机[5],教育部率先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2所高校开展未来技术学院建设,通过推动实质性学科交叉、锻造高水平师资、培育原创性成果,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打造能够引领未来科技发展和有效培养复合型、创新性人才的教学科研高地[6]。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瞄准未来生命健康技术,探索“产学研”一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新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学科交叉型”领军人才。清华大学行健书院(未来技术学院),聚焦智能科技、航空航天、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通过书院制、导师制、“理+工”双学士学位、一人一策和本博贯通等创新型培养模式,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宽口径、厚基础、广交叉、重创新”领军人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来空天技术学院面向大领域和融入大工程、汇聚大先生、贯通全周期和重塑全链条,着力培养未来空天科技发展和培养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天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聚焦“未来智能机器与系统”和“储能科学与工程”等国家重大战略与人类发展需求,探索适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路径,形成科学研究、产教融合、创新创业的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东北大学未来技术学院聚焦未来工业智能领域,以未来工业智能新技术发展为重点,探索革命性、颠覆性技术,培养具有前瞻性、能够引领未来工业智能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改革创新形成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我国未来工业智能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生态构建。哈尔滨工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暨问天书院聚焦未来革命性、颠覆性技术人才需求,坚持以问题和未来需求为导向,紧紧围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立足航天第一校“尖兵”资源优势,着力培养具有前瞻性、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致力于打破学习边界、学科边界、学校边界,探索构建具有世界影响、中国特色的产教融合教育体系,面向未来产业培养战略型、国际化科技领军人才。东南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实施书院制、导师制、小班化和国际化等措施,实行“3+1+X”本研贯通培养方案,强化校企合作,整合校内外资源,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建立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未来技术学院通过打造体系化、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平台,造就一批未来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大势、善于统筹协调的世界级科学家和领军人才[7]。华中科技大学未来技术学院聚焦人形机器人未来技术领域,以“强基固本、学科交叉、科教协同、产教融合”为育人理念,完善本研贯通培养机制,构建模块化、递进式课程体系,开展项目驱动式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前沿交叉领域的高素质未来领军人才。华南理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围绕人工智能前沿技术与跨学科交叉,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元知识泛化能力、跨学科问题解决及方案验证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西安交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以“未来科技牵引、学科交叉支撑、产教融合驱动、开放探究教学”为建设理念,着眼未来科学技术领域与国家重大需求,实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有机结合。
教育培养人才、人才驱动创新、创新引领发展。首批12所高校未来技术学院从“供给侧”出发,强化理念变革、大师引领,聚焦“前沿领域、学科交叉、科教融合、产教融合、贯通培养”,以新兴交叉学科引领人才培养,以产教融合、科教融合赋能人才培养,不断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主动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思维的青年英才,成为推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我国未来科技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和示范[8]。
二 西北工业大学未来科技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与实践
西北工业大学作为一所以发展航空、航天、航海(以下简称“三航”)等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9],在扎根西部、献身国防的建设历程中,始终坚持立德树人、育领军人才,不断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体制机制创新。1985年创办教育教学改革试点班(简称“教改班”),正式启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2001年扩大培养规模和学科覆盖面,教改班改制成立教育实验学院;2007年获批首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正式成为国家拔尖人才成长的孵化器。2023年,西北工业大学以教育实验学院为依托承担陕西省未来技术学院建设,聚焦未来革命性、颠覆性技术创新以及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围绕人工智能赋能未来航空、航天、航海等基础性、关键性领域,坚持“未来科技牵引、学科交叉支撑、产教融合驱动”建设理念,对标“智慧三航”系统与设计、信息与控制、材料与制造、动力与能源四大方向,聚全校之力打造科教、产教融合育人平台,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探索构建“总师型”未来科技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范式、新路径。
(一) 发挥第二课堂思政育人作用,构建大思政新格局
一是深植学生家国情怀,铸牢爱国主义之魂。组织学生赴红色革命旧址、开展“百名总师讲思政课”系列活动,厚植学生家国情怀、筑牢爱国主义之魂。二是发挥大师引领作用,树立科技报国之志。邀请国内外知名学术大师开展科研学术讲座、邀请青年学者举办启真沙龙分享自身科研成长经历,培育优良学术氛围,激发学生永攀科学高峰、树立科技报国的远大志向。三是促进学生博学精专,培养堪当大任之才。围绕“专业精、系统强、重实践、敢担当”的“总师型”人才特质内涵,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的培养特色,促进学生博学与精专相统一,培养学生堪当大任之才。四是弘扬敬业奉献精神,激发引领未来之能。带领学生走进知名国防军工企事业单位,引导学生感悟军工报国、爱岗敬业的精神,坚定投身国防事业的决心,矢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