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课程思政育人与“双创”教育融合新路径探究

作者: 董世荣 刘丽美 姚来斌 徐微

工科课程思政育人与“双创”教育融合新路径探究0

摘  要:工科课程是工程科学中的教育课程,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强、技术导向明确、数学和科学基础要求高、创新和设计思维发散的特点。以工科课程中的农产品加工工艺学为例,秉承“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培养出具有较高专业素养、政治素养、德育水平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充分挖掘农产品加工工艺学的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育人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充分探讨课程内容与“双创”教育的有机融合,同时提出两者融合的推广路径,以期为农产品加工工艺学课程育人和“双创”教育融合的改革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立德树人;“双创”教育;农产品加工工艺学;工科课程;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5-0077-04

Abstract: Engineering courses are educational courses in engineering science, characterized by strong practicality and applicability, clear technical orientation, high requirements for mathematical and scientific foundations, and divergent innovation and design thinking. This study takes Agricultural Product Processing Technology in engineering courses as an example. Adhering to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ducation, which is to cultivate applied technical talents with high professional literacy, political literacy, and moral education level, we aim to fully tap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Processing Technology, and organically integrat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We fully explored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course cont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proposed a promotion path for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and reform of the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Processing Technology course educ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Keywords: foster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double innovation" education; agricultural product processing technology; eegineering courses; route

“立德树人”是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的教育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立德树人”也是党对中华文明传统最好地诠释和传承[2]。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指出,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工科学生设计思维、工程思维、批判性思维和数字化思维,提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努力使50%以上工科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参与一项训练项目或赛事活动。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工程科技是改变世界的重要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不竭动力。创新是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工科学生是未来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工科课程是工程科学中的教育课程,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强、技术导向明确、数学和科学基础要求高、创新和设计思维发散等特点。工科课程是培养社会和企业需求的人才的重要载体。如何深挖工科课程的思政元素,将无形的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融合到有形的专业知识中是当前工科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将工科课程思政育人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对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现代化人才非常有必要。创新最根本的一条途径就是要靠教育,高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阵地。

一  农产品加工工艺学课程概述

工科课程作为大学教育中的一大类重要课程,其性质有别于思政课程。工科课程更偏向于理论和实践性教学,不同于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所以在工科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需要进行深刻的思考。而且,当前在工科课程思政实施中,一味地强化专业性而弱化了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存在着对课程思政育人理念的认知有待提升、实施能力亟待深化、评价机制的效度有待完善等实际问题。因此,工科课程的建设应将思想政治育人目标落实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构建协同育人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思想政治课程的特点相比较,工科课程的思政元素具有渗透性和隐蔽性两大特点,因此,要充分挖掘工科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让高校课程教学中做到门门有思政,课课有高度,深化工科课程改革和创新,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工科课程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就需要深挖思政元素,所以,如何将思政内容和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并在学生的思想上“留痕”,同时使学生思想与行动构建协同才是思政实施的关键点。为了实现这一关键点,培养社会和企业需求的人才,以企业和就业情况为导向,工科课程为载体,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实践突破口,进行工科课程思政育人和创新创业(“双创”)教育有机融合。

农产品加工工艺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课,这门课程在培养应用型、创新型、科学型人才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内容主要包括果蔬加工、面制品加工、植物蛋白加工、植物油脂加工、淀粉加工和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6大部分。其中,果蔬加工部分又包括果蔬罐藏、果蔬速冻、果蔬饮料加工、果蔬糖渍、果蔬腌制、果蔬的干制、鲜切果蔬加工、果蔬原料及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等内容。农产品加工工艺学是基于农产品为原料,采用物理、化学、生物工程等技术,加工成为食用、工业用或医药用的成品或半成品的生产过程。在农产品加工工艺学中涉及大量的工艺流程,如果按照传统的讲授方式讲解每一种产品的加工工艺流程,会带来讲解的重复性高,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严重削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结合该课程在学科发展中的状况,根据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的要求,合理分配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学时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非常重要[4]。因此,重构该课程内容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二  农产品加工工艺学思政元素的挖掘

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以及农产品加工工艺学课程思政总体框架,深度挖掘农产品加工工艺学课程中的各种思政元素,将无形的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有形的专业知识。结合农产品加工工艺学的课程内容,对课程思政元素进行了总结和梳理[5],具体见表1。

三  专创教育的有机融合

(一)  “双创”教育

大学生“双创”教育是高校培养“双创”人才的重要手段,在立德树人的大背景下,思政教育融入大学生“双创”教育将极大提高“双创”人才的综合素质,帮助大学生进一步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大学生“双创”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的紧密融合,帮助大学生加深“双创”教育培养价值的认识和理解,对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通过开展大学生“双创”教育,不仅可以确保创新型国家战略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还可以促进高校大学生“双创”能力的稳步提升。大学生“双创”能力在培养过程中分别融入国家、社会及个人目标,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与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的目标有共同点。

(二)  项目式教学

农产品加工工艺学课程内容既是对前期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又为后期的实践学习奠定基础。为了更好地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思政育人和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借助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识记”“理解”基础、“运用”和“分析”维度、“评价”和“创造”)[6],将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然后每一模块的内容充分挖掘出项目,进行项目制。在项目式教学中,学生通过参与项目的策划、设计、实施和评价等过程,积极探索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并在实践中进行学习[7]。通过项目带动学生收集信息、获取知识、探讨方案及解决问题,不仅有助于学生查阅资料、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更能锻炼和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

(三)  “双创”与思政育人的有机融合

项目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最终完成项目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农产品加工工艺学农产品副产物综合利用这一模块内容中,基础理论知识框架体系以及重难点内容由任课教师采取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讲解和引导,同时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组织学生线上讨论、抢答等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充分利用课下碎片时间,不拘泥于时间、地点和形式的限制,通过生生讨论、师生交流等方式深入探讨农产品副产品加工的相关热点问题,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学生的理论知识内容提出可利用的项目。

在前期教学过程中,学生结合该课程的理论知识,提出了“大豆蛋白纳米颗粒的制备以及界面稳定性的研究”“可控双亲性玉米醇溶蛋白膜的制备及其应用”“柔性复合纳米颗粒膜的制备及其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醇溶蛋白风——玉米醇溶蛋白蜕变纳米材料的应用”“姜新比心——生姜与传统防腐剂的碰撞”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项目来源于学生,又归于课堂。项目所用原料均是植物蛋白深加工的副产物,通过副产物的高值利用,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保护和科学技术的重要性。通过项目式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感大大提高,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8],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与自身息息相关,并且真正体会到理论可以指导实践,同时实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教学目的。

四  专创融合的实施过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