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眼动追踪的大学生中英文翻译能力培养探索

作者: 唐慧君 舒馨 江敏 张地珂

摘  要:翻译是涉及阅读、理解和表达的复杂语言活动,是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国际交流和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手段。眼动追踪是认知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法,可以通过记录学生翻译过程中的实时眼动行为,揭示其视觉加工机制和翻译认知过程。该文以近十年国内运用眼动追踪技术的翻译研究为基础,分析影响翻译认知能力提升的句法结构、词汇类别、隐喻类别、翻译方向、阅读阶段等重要因素。研究结果为大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提供新的思路,为翻译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提供实证依据。大学生翻译能力建设应结合跨学科研究成果,优化翻译教学设计、开展分项翻译认知训练,构建科学有效的翻译训练模式。

关键词:高校学生;中英翻译;能力培养;眼动追踪;认知过程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5-0090-04

Abstract: Translation is a linguistic activity involv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expression. It serves as a crucial means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engage i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the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Eye-tracking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method in the field of cognitive science. It can reveal the visual processing mechanism and the cognitiv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by recording students' real-time eye movement behaviors during translation. Based on cognitive translation research using eye-tracking technology over the past decad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gnificant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enhancement of translation cognitive abilities, covering syntactic structure, lexical category, metaphoric category, translation direction, and reading stage.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provide new insight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ranslation ability and empirical evidence for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teach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ranslation ability should incorporate the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results, optimize the design of translation teaching, and implement targeted cognitive training, offering students more specific translation training strategies.

Keywords: university students; Chinese English translation; skill cultivation; eye-tracking; cognitive process

高等学校的大学英语是一门以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学习策略、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以及思政育人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培养学生的英文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的课程体系。其中,翻译作为涉及阅读文本输入、理解加工、口头或书面产出等复杂认知活动的综合任务,是学生学习的痛点,也是教师教学的难点。学生的翻译能力不仅包含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的熟练掌握,也包括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翻译不仅在学生的各类英语学习测评中占据重要位置,也是学生在国际舞台上进行专业知识的交流和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手段。随着《中国翻译能力测评等级标准2022年版》的推广实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必将会产生新的变化,以适应新的时代生态。眼动追踪是认知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学生翻译过程进行记录,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学生翻译过程中的理解与认知过程,识别学生翻译过程中的认知困难,为翻译教学改革提供切实可靠的实证依据,让翻译教学改革准确针对学生问题,从而提升改革成效。本文结合近十年国内翻译认知研究的成果,分析影响大学生翻译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并为学生翻译素养提升和翻译教学改革提供建议和参考。

一  翻译认知能力的实证研究

(一)  翻译认知研究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各国之间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往来日益密切,对当代大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翻译能力的高低是英语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学生在国际舞台上能够有效进行学术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工具。传统的翻译研究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研究主题主要涉及视译的理论框架、翻译技能与策略、翻译教学方法以及翻译技术的应用等。在教育理念更新和翻译研究进步的情况下,翻译教学正逐步从单一的翻译技能培训,向更为全面的翻译素养培养转型。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对学生译者翻译认知过程的研究和更有针对性的翻译策略的探究显得尤为重要。眼动追踪等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研究方法的引入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研究人员目前可以在不受外界干扰的情况下记录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的眼动行为,通过眼动数据揭示其视觉注意分配和信息处理策略,探索译员翻译认知过程和内在规律,为优化翻译教学方法和提高学生翻译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二)  眼动追踪技术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

眼动追踪系统通过对人类眼球(瞳孔)的运动轨迹和时间进行观察测量记录,帮助研究者了解人类视觉(包括阅读)的眼动反应,以研究人类认知心理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是心理科学、认知神经科学等学科获取认知行为数据的重要手段。眼动追踪技术可将传统语言学研究方法无法实现的认知加工过程用视觉追踪结果量化,解释语言使用者在阅读、翻译等多种语言活动中的实时眼动数据,从而为分析其语言加工行为提供依据。

对于翻译认知过程的研究可以追溯至本世纪初,但最早是以有声思维法、反应时实验为主,后逐渐发展为与眼动追踪技术相结合。国内翻译过程的研究起步较晚,其研究方法与研究进展都与国外相关领域研究存在一定差距。国内运用眼动追踪进行的翻译认知研究从2018年左右开始蓬勃发展,涌现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1]。基于眼动追踪实验的特性,将其运用于视译和笔译过程的研究较交替传译、同声传译的研究更多。尤其是近年来眼动追踪技术与视译研究相结合的研究主题与数量均有显著增加。眼动追踪技术能够记录译者翻译过程中的实时眼动行为,通过对注视点、注视时长、回视路径等信息的分析,揭示译员的视觉加工机制和翻译认知过程。当前研究包含翻译方向、文本材料类型、阅读阶段、译员专业素养等因素对认知加工的影响,翻译能力建设,眼动实验范式构建,以及语义通达模式对比等。

二  大学生翻译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

研究者利用眼动追踪技术探寻了影响英汉双语翻译过程中认知注意分配和认知负荷的多种因素。这些影响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例如英语句法结构、逻辑连词、汉语主语类型和文本隐喻性等。研究为揭示大学生翻译能力提升过程中的认知困难和有针对性地制定翻译训练策略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一)  英汉语语法特征差异

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分属不同语言体系,其语法特征差异较大,这也导致了学生在进行英—汉或汉—英翻译的过程中遇到结构性障碍。研究者分析了英汉句法差异对学生译员英—汉视译行为的影响[2]。该研究发现,相较无后置状语/修饰语成分的文本,学生对含有后置状语/修饰语的文本的注视时间显著增长、注视次数和回视次数显著增多。眼动数据帮助研究者精准定位了学生译员在翻译源文本中的困难产生区域,确认了认知负荷增加的具体来源。研究者指出,英汉语视译教学中可以采取区域性强化训练的方式使译者能够在文本干扰的情况下调整翻译策略,即采取顺句驱动并增加同位语或补充说明,以提高译文的流畅性和翻译效能。高阶学生译者与低阶学生译者在源文本眼动数据和译文产出质量上的差异也说明翻译技巧的熟练运用是提高视译能力的重要因素。另一项利用眼动追踪实验对汉语名词性主语类型对汉英视译加工的影响的研究发现,汉语名词性主语的类型对学生译者的源文本阅读注视时长、注视次数都有显著影响[3]。在八种名词主语类型中,施事主语+受事主语这一类别的复合主语所需耗费的认知负荷最大,分配到主语的认知资源更多。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英文中不存在汉语中的施事与受事主语并存的主语结构,因此在进行汉—英翻译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复合主语向单一主语的转换,认知负荷也由此增加。该研究对于英汉翻译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即在翻译训练中加强主语转换的练习,以提升学生翻译产出的准确性。

(二)  词汇选择差异

不同语言在词汇使用规则和习惯上存在差异,如英汉语的逻辑标记词、谓语动词、回指语的差异等。赵雪琴和徐晗宇[4]探究了逻辑连词对翻译过程中认知负荷的影响,以及视译过程中阅读原文所需认知负荷与产出译文所需认知负荷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逻辑连词明显有助于降低译者的认知负荷,且显性连词比隐性连词的效果更为直接,此外,译文产出时认知负荷会随原文阅读时认知负荷的增加而增加。

(三)  隐喻翻译策略

隐喻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对于隐喻的理解过程涉及语域间的映射与转化。因此,在翻译任务中,隐喻性的语言通常需要耗费译者更多的认知资源。探究隐喻现象对认知负荷的影响翻译认知研究中的重要话题。研究者尝试通过眼动实验探究隐喻翻译技巧的选择与认知努力的关系。卢植和郑有耀[5]考察了隐喻性在总体视译过程、阅读理解、译文产出三个不同阶段中对译员注意资源分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隐喻性使得译者将更多的注意力资源分配于源语理解。基于这一研究结果,研究者构建出了以隐喻视译的并行加工、递推加工、串行加工三种加工路径为基础的隐喻视译的认知加工模型,进一步描绘了在以隐喻性为主导因素的隐喻位置和工作记忆对隐喻加工路径的影响和效用[6]。

(四)  翻译方向

翻译方向与译者认知加工的关系也是英汉翻译该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冯佳[7]针对译入和译出环节的总体认知负荷、加工源语篇的认知负荷、加工目标语篇的认知负荷做出假设,结果显示译出的总体认知负荷比译入更高。虽然同样是探究翻译方向对认知加工的影响,但王湘玲、王律和郑冰寒[8]创新性地将认知心理学的双加工理论引入翻译研究,他们采用眼动追踪实验与屏幕记录、回溯报告和半结构化访谈等方法相结合,考察了翻译方向与信息加工过程及质量的关系。实验表明,译者在译入方向将更强的自动化加工能力应用于阅读和修改任务,而在译出方向将更强的控制加工能力应用于译语转换;其次,与输出阶段相比,输入环节的自动化加工和控制加工质量都更高。

(五)  文本阅读

阅读是翻译任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译文产出的基础。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类型文本的不同阅读阶段入手探讨了翻译阅读的认知加工,其中包括译前阅读阶段与复述前阅读阶段的认知负荷差异[9],理解性阅读与翻译阅读(笔译和视译)的认知负荷差异[10],笔译准备阅读、视译中阅读和非翻译阅读(理解性阅读、大意概括阅读)等不同类型阅读中的认知加工差异等[11]。这些研究虽然操控的实验变量不尽相同,但研究结果都指向翻译任务中的阅读与常规阅读的认知加工差异。翻译任务中的阅读所需消耗的认知负荷普遍高于非翻译类的常规阅读,其眼动行为的具体差异体现为注视点增多、注视时间增长、回视次数增多、瞳孔直径增大、眼跳幅度缩小等。而在翻译任务所涉及的不同阶段的阅读中,译者的认知负荷也存在显著差异。卢植和庞莉[12]通过眼动追踪实验,探究了两组不同水平的翻译学生在英汉视译中两个不同阶段的认知负荷特点。他们发现不同阅读阶段的认知负荷存在差异,离线阅读(译前阅读)所需的认知负荷明显小于在线阅读(译前预读)所需的认知负荷。这些研究成果对于翻译教学中如何分阶段进行翻译技巧的训练提供了科学依据。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