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作者: 王媛媛 范莉娜

摘  要:培养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核心素养是应时代变革的之急、解当下旅游业发展之需,顺人“本体发展”之本。该文依据“需求-功能”界定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核心素养内涵为“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心理社会能力”四个方面,就当前培养中面临的“理念认知、课程改革、实践教学”等实然困境,提出协同理论视角下的纾解之道,即核心素养培养中“识、利、治”的协同发展,以及人才方案培养、核心素养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强化实践教学的应然之策。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核心素养;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5-0162-05

Abstract: To cultivate the key competencies of tourism management undergraduates is to respond to the urgency of the change of the times, to solve the needs of the current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to comply with the principle of "ontological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Based on "demand-function", this paper defines the key competencies of undergraduate majoring in tourism management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as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innovation ability, and psychosocial ability". In view of 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faced in the current training, such as "conceptual cognition, curriculum reform, and practical teaching", and we put forward the solution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synergy theory for the practical dilemmas faced by the current cultivation of "conceptual cognition, curriculum reform, and practical teaching", i.e., synergistic development of key competencies cultivation and talent program cultivation. The solution is the synergy of "knowledge, benefit and governa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key competencies, as well as the contingent measure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 program, key competencies curriculum system, and 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 to strengthe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Key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students of tourism management major; key competencies; talent training; 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高素质劳动者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新兴产业及变革性技术快速涌现的背景下,旅游现象愈发复杂多样,在国家战略层面和产业层面的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下,旅游业原有的单一产业边界拓宽,涉及跨领域、多学科,业界也对旅游学科的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应用型高校肩负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重任,更应与时俱进,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培养行业发展急需的技术人才,为促进产业提质升级的变革,力争为国家战略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与智力支持。然而,当前应用型高校受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能力滞后,其人才培养难以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人才供给与新兴产业人才需求不匹配。究其因是科技变革日新月异使知识的不确定性成为常态,颠覆性冲击了以传授确定性知识为主导的大学教育。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市场需求不断变化,学校也不可能及时同步提供与之匹配的专业教育。因此,唯有培养学生知识建构能力和创新性思维才能使学生能够应变知识、科技和社会的变革[1]。“核心素养”提出正是对此问题积极回应,核心素养的目标是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让学生快速进入日益复杂和不可预测的情景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综合能力,是对社会变革做出的一种策略。《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将核心素养作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及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核心指标。当代大学生核心素养教育不仅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导向[2]。然而学术界当前对应用型高校学生核心素养内涵的具体内容尚未明确地界定,以及培养中的困境与需要完善的路径等一系列问题亟待研究,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展开理论探索。

一  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核心素养的内涵阐释

(一)  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核心素养价值内涵

应用型高校要顺应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担当培养行业发展急需的技术人才使命,其人才培养的定位应该是契合并服务于行业价值创造的核心需求。在当前我国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业呈现综合性、交互性、实践性和国际性等特征,培养具有复合性知识、综合能力、创新创业意识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满足当下旅游业发展,顺应时代变革的迫切之需[3]。核心素养提供的是跨学科、多能力互动共生的素养,具备这种素养可以在各学科、专业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协调互动发展[4]。应用型高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应对全球化、信息化、人工智能化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核心素养与应用型高校的历史使命及文游融合的国家战略发展是同频共振。再者,就学生而言,核心素养为学习者本人创造价值,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对接从学校到工作岗位及社会环境,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并且还能够实现对学生职业理想、价值观念、综合知识等方面的有效培养,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着积极影响。可以说,核心素养培养回归了培养“人”本体发展的教育本质,通过教育使学生和社会双向赋能,实现个体内生性的高层次发展[5]。因此,核心素养理应成为应用型高校学生培养的坚实着力点与价值理念。

(二)  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核心素养内容

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ies)概念舶来西方,最早出现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欧盟理事会关于应对21世纪挑战和要求对能力的研究报告中,旨在培养人“在未来社会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力”。OECD将核心素养内容界定为三大类能力:①元认知的技能;②解决冲突的能力;③自主学习、反思和行动的能力。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报告中将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界定为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一通用性素养框架为“高等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指引了人才培养方向。国内学者就我国国情对大学生核心素养维度、框架、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张应强等[1]将高校大学生“核心素养”能力内容界定为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知识建构能力和全球胜任力四个方面,封杰[6]在此基础上补充了家国情怀、创新能力两项内容。但针对应用型高校本科生核心素养的专项研究成果并不多见。

由于“核心素养”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综合概念,其内容对各个学科均有指导意义,国内学者在本土化研究中均带有不同程度的价值取向来理解其内涵,这也导致核心素养概念界定不统一,学者们之所以带有价值取向来理解其内涵是因为连接学生所学知识和社会实践多样化的真实情境是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的根本价值,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以情境为依托,适应不同情境之需要的素养[7]。各学科核心素养本体的研究得到越来越多关注,主要集中在对本学科、本专业核心素养的内涵、要素及要素间的关系和对应的教学模式等方面精细化、专业化的研究。追溯核心素养概念研究的逻辑起点是从个体发展和社会需求这两个根本要素来解释“培养什么样的人”,依据“需求-功能”模式有利于精准地界定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要素。本文基于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使命以及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新趋势及行业特征,认为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核心素养是指在旅游行业的复杂情境学生应该具备的专业修养与关键能力,其核心素养内容为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心理社会能力四个方面。

1  自主学习能力

教育最大的功能与目的是帮助学习者收获知识的方法,即学会如何学习,同时养成终身学习以及享受学习的习惯与动力,使其在未来生活中拥有永不停歇的学习动力与热情。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在具体情境中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8]。面对旅游业的综合性、交互性、实践性和国际性等特征,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实现跨学科、跨领域,解决旅游行业中的复杂问题。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指学习者自觉自主地学习的动力与技能,同时还是内生性学习热情。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适应新业态和新格局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要求,更好地自内而外作用于社会的发展与前进。

2  批判性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是个体理性决策与反思的能力,是人对知识、事物、事实的批判态度、质疑精神,是一种有目的的高阶理性思维过程。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意味着具备多种与工作环境相关的技能以及能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9]。培养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旨在旅游岗位上对自我不断地进行批判性反思、调整、完善,使学生个体不断提升自我,具备旅游产业发展不断变化之需要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基本功能就是创造知识并积极主动解决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是激发学生创新行为的关键。

3  创新能力

文旅融合贵在创新。唯有创新,方能提升文旅产品的品质,才能增强其市场吸引力与竞争力,促进旅游业可持续性发展。如何融合、挖掘文化和旅游产业价值、整个产业价值链的创造,以及服务的创新、创意、研发等这一系列问题都离不开具有创意设计的人才来完成。随着互联网、数字经济迅猛发展,加快文旅数字化进程,推动智慧文旅发展,融合线上线下文旅产品,线上的有效供给等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培养文旅行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文化和旅游产业功能的变革要求高等院校适应文旅融合的新形态,培养具备有创新思维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3]。作为应用型高校要主动适应新时代创新发展的要求,迎接产业变化的挑战,着力培养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出符合时代潮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4  心理社会能力

心理社会能力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为个体在与他人、社会以及环境的相互关系中做出正确、得体行为的能力,是一个人有效地处理生活中的各种事务及挑战的能力,其内容涵盖人际沟通能力、情绪调控能力、共情能力等。具备心理社会能力可以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与他人进行有效交往、对行业发展变化具有良好适应的心理素质和能力[10]。作为服务性行业的旅游业,其本质就是与人打交道,同时该行业被寄予是提供情绪价值的,其从业者需要具有积极心理品质与积极行为,培养心理社会能力不仅满足旅游业的行业需求,同时也是学生的自我发展及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