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挑战与提升策略

作者: 刘莉 徐婷婷

摘  要: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于思政课教师,研究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具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师道”、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切实发挥思政课教师关键性作用的三重价值。当前思政课教师面临着理论知识激增、学生需求多元、创新能力羸弱的个体挑战和队伍结构有待优化、职业发展有待细化、队伍治理需要深化的群体挑战。打造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要以明确教师个体发展目标、攻破队伍难点堵点、形成“大思政”建设合力为提升策略,建设教育强国。

关键词: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思政课教师;师德;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5-0167-04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are a key course for universities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 character and shaping talents. The key to run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well lies in the teachers.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er team in universities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team in universities has triple value:inheriting the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eacher morality",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and effectively playing the key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er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teachers are currently facing individual challenges such as the growth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diverse student needs, and weak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Additionally, there are collective challenges including the need for optimization in team structure, refine career development, and deepen team governance. To build a high-quality tea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ers, 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individual development goals for teachers, overcome team difficulties, and form a joint for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build a strong educational country.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trinsic develop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ers; teacher's ethics; team construction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高等教育肩负着为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2]”,必须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深入研究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当代价值、现实挑战,并提出提升策略对推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  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价值旨归

(一)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师道”的历史使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于“师者”的道德规范和品质要求是教师培养的精神源泉和历史根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要对“师道”精髓要义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

师者本质是传道授业解惑。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有传道情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教师要用坚定的信仰、崇高的德行教育感染学生,在学生心中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其次要有授业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思政课教师要乐教善教,引导学生爱学习、善思考、重实践,系统掌握科学知识,并善于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各种现实问题。最后要为学生答疑解惑,帮助他们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了解自己、认识世界、成长成才。

师者理想是成为“经师”与“人师”辩证统一的“大先生”。“经师”是对思政课教师讲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创新理论的基本要求,“人师”是对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的发展性期待,不能讲好基本的理论知识不是合格的“经师”,不能正向培塑学生的精神世界也不是优秀的“人师”,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最终统一于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理想之中。

(二)  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时代要求

思政课教师作为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因素,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必须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政治性是思政课的根本属性,学理性是思政课的本质特征,用学术讲政治是思政课的关键要求[3]”,思政课教师必须把握好思政课的政治要求和学理内核,讲好思政课的道理。思政课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积极发挥聪明才智,讲好思政课的政治道理、思想道理、学术道理、专业道理;教师是思政课教学的主体,思政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完成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灌输”;思政课教师通过合理使用新型教学工具、努力创新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水平,有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

思政课是一门直击心灵塑造灵魂的课程,必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正处于求知欲蓬勃和探索欲旺盛的认识世界阶段,思政课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和观念引导的过程中要深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思政课的教学目标。

(三)  切实发挥思政课教师关键性作用的实际需要

作为教育教学系统性工程的活力源泉,“教师主体发展是教师高素质专业化的终极走向[4]”,思政课教师的持续进步对教育者本身和受教育者都有关键作用。

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思政课教师需要实现自身的持续性成长。教师不是天然具有渊博学识和崇高师德,需要不断地进行能力培养和职业培训。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思政课教师的独特素养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项要求,为思政课教师的成长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

从教育的最终目的来看,积极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思政课教师。教育的目标靶向是将学生形塑为自强独立的人,思政课教师致力于培养忠于共产主义信仰、热爱祖国、关心人民的新时代青年,用自己的教学智慧洗涤学生心灵,唤醒学生灵魂,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  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在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全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根本性转变[5]”,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也取得了许多突出成效,“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师乐教善教、潜心育人,教师队伍规模和素质稳步提升[6]”,但新时代新征程,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  教师发展的个体困境

教师是思政课教师队伍最基本的细胞,必须对他们的生存现状和发展困境加以关照,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面临着多样化的个体困境。

首先,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应对理论知识激增的压力。教师要深化知识厚度。数字化时代教师“知识荒”确实存在,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确保自身积蓄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渊博的知识储备。教师要拓展知识广度。思政课教学内容具有全域性特质,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教师的跨学科能力相对缺乏、自然科学素养相对薄弱,尚未构建起多元全面的知识框架。教师要保持知识温度,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难免存在差异,“师生间主观思想认识的交流和个体情感体验的共享是思政课教学活动得以实施和完成必不可少的纽带[7]”,教师应当主动了解网络热点,合理借助学生熟知的信息资源让思政课“升温”。

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师面临学生需求多元的挑战。坚定理想信念是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的首要需求。思政课教师要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塑思维方式是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的理性需求。高度共享的网络信息资源会对尚未完全稳健的大学生认知形成反作用力,干扰其思维方式的自我架构。思政课教师要教会大学生理性化辩证分析社会各种思潮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思维和创新思维。深化情感体验是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的感性需求。思政课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感性教育去深化大学生的人文情怀、家国情怀、自然情怀,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特征,满足大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和个性化发展目标。

最后,高校思政课教师存在创新能力羸弱的问题。当今国际竞争和角逐的实质对高质量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深层博弈,思政课需要协同推进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数字化时代的技术变革日新月异,思政课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创新思维薄弱、技术能力匮乏的“技术荒”窘态。教育者先受教育,思政课教师一方面要增强自身的创新思维训练,用科学理论指导实际行动;另一方面要推进自身实践能力,增强媒介素养,积极学习利用最新的技术手段和教学工具,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信息资源赋能思政课实践教学。

(二)  队伍建设的群体困境

实现思政课内涵式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8]”。回应这一标准,就整体而言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面临三个困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