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类“总师型”人才内生外聚培养模式:建构、实践与成效
作者: 曾向阳 田芬 雷波 戚茜 罗钰
摘 要:海洋类“总师型”人才培养对于助力海洋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立足于海洋类专业“总师型”人才培养,基于西北工业大学“总师型”人才培养的积累,结合海洋类专业人才培养和校企协同育人实际情况,提出以学校培养为主、企业协同培养为辅的“内生外聚”协同培养模式。具体实践路径包括从“红蓝价值引领,践行总师育人初心”“本硕衔接培养,贯通总师知识体系”“科研育人提质,注入总师创新基因”“汇聚行业资源,厚植总师文化土壤”“校企双向赋能,合力造就总师青苗”五个方面,在培养体系优化、实践能力提升和创新思维增强方面取得较显著的成效,得出的主要启示,“内生外聚”协同培养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对于本研人才培养具有核心作用,应该坚持问题和目标导向,实施渐进式改革;合理配置资源,协调各方面力量,优化关键环节,充分发挥校内本研衔接、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的优势,汇聚成人才培养的校内核心力量;必须多措并举加强校企协同,注重激发提升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校企协同培养的合力。
关键词:海洋类强国;“总师型”人才;内生外聚;校企协同;本研衔接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6-0044-06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chief engineer type" talents in the marine fiel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assis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maritime power. Based on the cultivation of "chief engineer type" talents in marine majors and the background, culture, and guidance of "chief engineer type" talent cultivation in case universities,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marine professional talent cultivation and school 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n the university, a "endogenous external aggregation" collaborative training model is proposed with school training as the main focus and 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training as the auxiliary. The reform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marine "chief engineer type" talent training model have achieved significant results in optimizing the training system, enhancing practical abilities, and strengthening innovative thinking. The main insights gained are that the training system and mode play a core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undergraduate talents, and we should adhere to problem and goal orientation and implement gradual reforms. We should reasonably allocate resources, coordinate various forces, optimize key links, fully leverage the advantages of internal and graduate school connection, innovation ability cultivation, etc., and gather into the core force of talent cultivation within the school. We must take multiple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collabo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and focus on stimulating and enhancing the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of enterprises in talent cultivation to form a joint force for school 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training.
Keywords: marine related majors; "chief engineer type" talent; school 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undergraduate linkag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既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政治要求,还是我国高校办学的初心使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高校分类办学,促进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培养。作为培养卓越工程师这一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向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输送了大量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涌现出了一批“总师型”人才,他们在重要装备研制和重大工程攻关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成为了行业精英和“大国工匠”,受到了广泛关注和赞誉。李言荣[1]指出,在大国重器研究和研制任务中,必须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其关键就在于培养“总师型”人才。“总师”是一类典型的拔尖创新人才,通常是指某工程或型号任务的技术总负责人,如总设计师(Chief Designer)、总工程师(Chief Engineer)、总指挥(Chief Commander)等,都可简称为“总师”[2]。西北工业大学2021年8月编写的《总师之路》中提出,“总师”包括在国防科技领域中任型号项目总设计师、总指挥;任单位总工程师、分系统总设计师以及副职等[3]。总师可以理解为是既具有足够强的科研能力,又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战略高度、还具有相当组织能力的科技人才。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为有组织科研提供“总师型”人才的雏形或青苗是我国高校,尤其是一流工科高校的重要责任[4]。
西北工业大学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坚持以学生为根、以育人为本,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核心地位,为我国航空、航天、航海等国防科技领域培养了众多卓越领军人才,形成了独特的“西工大现象”[5-6]。西北工业大学的“总师文化”,是对“西工大现象”的进一步延伸、凝练和升华。传承弘扬总师文化,引领本科人才培养改革,不断完善“总师型”人才培养体系是西工大人的初心使命。西北工业大学“总师育人文化”内涵 ,即“低调务实、兼收并蓄、厚积薄发、为国铸剑”的“总师”型人才特质 。进入新时代,西北工业大学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改革,着力培养堪当时代大任的“专业精、系统强,重实践、能担当”的“总师型”人才。这就要求基层培养单位结合现有基础,对标新的要求,不断健全完善人才培养体系。2023年以来,西北工业大学各单位聚焦“总师”型人才培养,在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改革、实习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夯实“总师”育人文化,培养“总师型”青苗,这已成为全校广泛共识。
在海洋领域,西北工业大学过去多年来已经培养出了一大批“总师型”人才,海洋领域的总师占1/3以上。然而,随着行业、战略性产业的需求迭代、教师队伍、学生特点和培养模式等方面的系列变化,在新形势下如何更高效地培养新一代海洋类专业“总师型”人才,在本研衔接培养、校企协同育人等方面尚有不少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
因此,本研究以西北工业大学为案例高校,结合海洋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通过探究和实施一种以学校培养为主、企业协同培养为辅的“内生外聚”协同培养模式,总结该模式在海洋领域“总师型”人才培养中的显著成效,为进一步深化探究海洋领域“总师型”人才培养规律、促进海洋领域“总师型”人才培养改革蓄势。
一 海洋类“总师型”人才培养的现实挑战
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作为学校“三航”特色学院之一,是我国海洋技术与工程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双一流”重点建设学院之一,主要从事水中兵器、水声工程、水下航行器和海洋工程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该学院以“海洋工程类”大类招生,下设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声工程、信息工程(含控制)和海洋工程与技术4个本科专业,其中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2021年新获批专业。近年来,航海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双一流”建设目标要求,在“海洋强国战略”需求和“智慧海洋”等重大科技专项牵引下,在多学科融合方面不断探索与创新,拓展了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科学考察、深海资源开发和海洋信息智能感知等学科方向。航海学院作为西北工业大学“三航”特色的重要支撑学院,承担着培养海洋类专业卓越人才的使命,为海洋类“总师型”人才培养夯实良好基础。
首先,该学院已形成了良好社会声誉,水中兵器和水声工程等领域的“西工大现象”十分突出,培养了包括马远良、徐德民、宋保维3名院士和十大杰出青年刘郑国、中船集团副总钱建平、王征等一大批行业“总师型”人才。
其次,结合海洋强国需求和新工科要求,该学院对专业结构、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和师资队伍等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优化,也积累了较丰富的行业资源。近年来,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提出“通识教育、大类培养、个性发展、素养提升”的本科人才培养理念,对原有的专业体系进行了优化和重组,形成“海洋工程类(智慧海洋试验班)”1个大类、1个本研衔接海洋特色班(黄震中海洋班)、4个专业(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声工程、信息工程和海洋工程与技术)和7个课程群的培养模式。其中,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新兴战略专业。
然而,由于各层次的改革仍在持续探索中,使得西北工业大学海洋领域尚未完全形成稳定可持续的“总师型”人才培养体系,具体包括四方面原因:第一,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的原因在于需要应对知识高深性和行业动态性的双重目标。西北工业大学人才培养需要适应完全学分制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需要,又需要兼顾行业人才需求和新工科、“总师”育人文化对培养体系的要求。具体而言,课程体系在本科学段不完善,体现在专业知识的体系性还有所欠缺;在研究生阶段不完善,体现为与工程需求或实践应用紧密结合的课程还比较少。第二,本研衔接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对于西北工业大学这类一流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深造率水平很高,这与以往相比是一个很大的变化,这就对本研衔接培养提出了更现实的要求,但现有培养体系在这方面的措施还非常有限;第三,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航海学院一贯重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也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但随着“有组织科研”等新理念的逐步强化和学科与科研内涵、形势的不断变化,需要为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注入新的力量;第四,校企协同活力需要进一步激发。航海学院作为一个行业性很强的学院,历来与相关企业有着较密切的交流与合作,但在科研方面更为突出,校企合作面临双重困难,一是毕业生前往行业就业的意愿和比例有所下降,而企业的人才需求日益旺盛;二是学校组织学生在企业进行实习的需求在增强,但企业由于业务繁忙和保密等限制,在接收实习生数量和学生实际工作参与度方面有所下降。受这些因素影响,校企在课程、教材、专著等人才培养重要资源方面的合作也非常有限。这些无疑对校企协同提出了新的挑战。
以上问题与西北工业大学所需要应对的办学任务、办学目标及其办学条件和办学环境,如所处的地理位置、行业背景、学科水平等因素均有一定的关系,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性地研究解决方案和实施途径。综合航海学院近年来的人才培养基础和经验,本研究提出一种“内生外聚”式的海洋类专业“总师型”人才培养模式,适用于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近年来,这种模式的培养成效已逐步显现,值得推广。
二 海洋类“总师型”人才内生外聚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结合西北工业大学海洋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持续开展改革,从“内生活力”的角度,重点开展价值引领、本研衔接、科研育人方面的改革;从“外聚合力”的角度,重点开展资源汇聚、双向赋能方面的探索。相应的改革思路和实施路径如图1所示,以下分别予以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