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课程思政探究
作者: 薛丽娜
摘 要:中国文化外语课程应当如何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方向,但相关的实证研究还十分有限。该文以宋文化英文之旅课程为例,从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案例和教学实践成效五个方面展示如何深度融合语言文化教学和思想价值塑造,以期为中国文化外语课程思政育人实践路径和方法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中国文化外语课程;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课程思政;育人实践;宋文化英文之旅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S1-0028-04
Abstract: The college English courses should implement the moral education,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of telling Chinese stories and spread Chinese culture in the world, but relevant empirical studies are rather limited. Citing A Traveling Journey to the Song Culture in English cours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presents how to integrate language and culture teaching and value shaping in terms of five aspects: establishing objectives, determining content, choosing teaching methods, elaborating a teaching module, and showcasing the teaching results. It is hoped that this study can offer some insights for the practic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Chinese culture in English courses.
Keywords: teaching Chinese culture in English courses; tell Chinese stories in English;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he practice of moral education; A Traveling Journey to the Song Culture in English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用英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时代赋予外语教育的重要责任。教育部2020年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1]中明确指出,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如何在各类外语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目前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 外语课程中的课程思政
近年来,关于外语课程思政的研究成果丰硕,有学者提出了课程思政的内涵、原则、路径和实施框架[2-5],也有学者从教材编写和使用角度探究了课程思政的思政挖掘和教学设计[6-9]。总体上来看,这些研究多以理论探讨为主,对课程思政实践层面的挖掘较少。究其根本,课程思政要落到实处,实现价值塑造、语言知识传授和语言能力培养的深度融合,还需要更多实证研究[10-11],尤其是基于各类外语课程特点进行深入思政实践的案例研究。卫朝霞等[12]以TED英语视听说课程为例,探究了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在课程思政实践中的教学设计和育人成效;杨金才[13]以英语社会与文化课程为例,探索了英语类专业核心课程如何进行板块式整合,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综合来看,从外语课程实践视角进行课程思政的研究还比较少,尤其缺少以中国文化外语课程为例进行的课程思政研究。
中国文化外语课程在实现思政育人、立德树人方面有着突出的优势。首先,“语言、文学和文化知识本身就不是孤立的,而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5],中国文化富含的民族精神、思想精粹和人文素养与语言知识一起构成了同根共存的育人养料。其次,与其他外语课程中文化的隐性教学相比,中国文化外语课程中的文化教学处于显性地位,能够系统、全面输入中国文化,提升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深度理解力,培养学生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总之,中国文化外语课程可以和其他课程一起形成合力,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鉴于我国外语教育长期存在的“中国文化失语症”[14],虽然用外语介绍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已经在学界达成共识,但目前对于中国文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研究尚不多见[15]。为此,本研究以一门中国文化外语课程——宋文化英文之旅为例,探索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故事能力、实践课程思政的具体做法,使外语教育更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二 中国文化外语课程宋文化英文之旅思政育人实践
(一) 课程特点
宋文化英文之旅是河南大学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一门文化类通识选修课程。课程经过两年的精心准备和设计,于2021年9月正式开课,经过两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和改善,目前正处于第三个学期的开课中,课程依托智慧树平台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课程根植校本特色和地域特色,育人特点鲜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需要,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据此,课程建设紧密结合河南大学地处开封(北宋都城)的地域特色及学校宋文化研究成果突出的学科优势,根据河南大学“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中原风格”的发展定位,立足中原,突出地域特色,充分利用承载中华文明命脉、思想艺术内涵深厚的宋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阐释能力,服务中国文化对外传播。
(二) 教学目标
课程注重语言文化目标和思想育人目标的互动协同发展,充分挖掘宋文化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将人文修养、人格发展、家国情怀和实践创新四个思政模块隐性融入教学全过程,注重思政教学设计的系统性、整体化和融合性[5]。为解决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感知不强,情感共鸣不深,传播实践能力不足的痛点问题,课程立足中原,突出地域特色,通过11个单元主题聚焦宋文化的丰富内涵和育人功能。每个单元以实践任务切入,依托开封景点和遗址,融入焚香点茶、宋服体验、书法鉴赏、宋画临摹和活字印刷等文化体验,实现古今对话、知行合一,加深学生对宋文化中家国情怀、美学韵味、宋词艺术等思想精华的理解力,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传播能力。
(三) 教学内容
宋文化英文之旅课程以理解中国、沟通世界为基本定位。课程建设之初就做好顶层设计,明确了价值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为使育人模块和语言文化内容做到“基因式”融合[7],课程深度挖掘以宋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及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从11个教学单元主题中提炼出人文修养、人格发展、家国情怀和实践创新四个思政模块,让学生通过学习,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提升文化自觉意识,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沟通世界打下坚实文化基础。
为充分发挥文化课程以文化人、培根铸魂的天然优势,深度融合课程内容和思政教育,课程团队围绕四个思政模块的育人目标,深入挖掘思政素材,精心拍摄“用英语介绍《千里江山图》”“用英语讲好诗词的5W方法”等系列微课,设计宋代点茶茶具、宋代书画美育实践教具、活字印刷教具等,打造系统化、多元化、立体化的思政教学资源库,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使学生对其能够“看得见、摸得着、说得出、用得上”,提升学生对宋文化中家国情怀、美学韵味、宋词艺术等思想精华的理解力,于无声处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四) 教学方法
外语教学已经进入“后方法时代”[16],教学方法的选用应该考虑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情境。宋文化英文之旅秉持“立德树人”“全人教育”“成果导向”的教学理念,融合产出导向法、任务教学法等主要教学方法,“采百家之长,为我所用”[17]。突出中国文化外语课程育人育才一体,语言文化一体的特点,促进学生学用一体、知行合一,采用“任务、体验、叙事、审美”四位一体的教学方法,深入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价值,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格品质、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等,真正实现立德与树人、育人与育才的有机融合。
以任务促产出。解决传统语言文化课程学用分离的问题,巧妙利用情景剧的形式,创设真实有效的交际情境[18],对接学生将来可能面临的用英语讲好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交际情境,引导学生完成交际任务,提升学生对以宋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理解、传播的兴趣和渴望。
以叙事串文化。解决文化课程知识点细碎繁多、难以记忆的问题,以故事为载体,融合宋代杰出人物的生平境遇、文艺创作和人文情怀,如范仲淹划粥断齑、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等,巧妙利用故事线帮助学生串联知识,激发学生对于士大夫发奋图强、胸怀天下高尚品格的情感体会和共鸣,大力提升学生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自觉。
以体验通历史。体验式学习是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19],能够解决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时空隔阂感,课程将历史“请进课堂”,精心设计宋代点茶、活字印刷术、宋画绘制等实践活动,营造立体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能够听得懂、摸得到、讲得出,缩短学生与历史文化的距离。
以审美育素养。打破文化课程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单一局面,利用宋文化在诗词、绘画和书法上的巅峰成就,引导学生欣赏李煜、柳永等大家的千古词作,辨析和体味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宋四家”的书法韵味,领会《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等传世名画的文化内涵和美学神韵。
三 中华文化外语课程宋文化英文之旅思政育人教学案例
下面将以第六单元“宋词——婉约豪放”中的一个课时“用英语讲好中国诗词的5W方法”为例,介绍课程思政的具体实践。
本小节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部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三位一体,显性的语言教育和隐性的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其中,知识目标为学生能够掌握李清照《醉花阴》的英文表达方式,理解宋词抒情达意的功能;能力目标为学生能够运用“5W”方法讲好中国古诗词,在实践中提升英语传播传统诗词的能力;价值目标为学生能够认同古诗词中“菊花”坚毅高洁的品性,提升融通中外的意识,为传统诗词的跨文化传播而努力。
(一) 教学产出任务设计
基于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情境,教师设计并在线上学习平台发布产出任务,本章节的产出任务是:“My foreign friend Kate is coming to Kaifeng next month, and she is very interest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poems and Ci, so she asks me to introduce some of them to her. Translating poems is really hard. What should I 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