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精神融入人为因素与环境保护课课程思政的信息化教学
作者: 郝鹏 胡静 谭娜 陈聪
摘 要:当代民航精神是中国民航在长期发展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精神文化的升华,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航业的体现。人为因素与环境保护课程作为中国民航大学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的特色课程,以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航空业人才为导向。该文围绕当代民航精神,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要素,结合信息化案例教学方式,旨在探究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相结合的新教学模式。
关键词:民航精神;人为因素;课程思政;信息化;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S1-0111-04
Abstract: The contemporary spirit of civil aviation is the sublimation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 and spiritual culture formed in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practice of Chinese civil aviation, and it is also the embodiment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the civil aviation industry. The course Human Factors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s a characteristic course of our school's aircraft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major, focuses on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applied aviation industry talent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ontemporary spirit of civil aviation, fully explor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course, and combines the information case method to explore a new teaching mode combin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Keywords: civil aviation spirit; human factor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se teaching
人为因素与环境保护课程作为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的特色课程,紧紧围绕人为因素基本理论和航空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通过讲解航空维修人为因素和航空排放等案例,使学生掌握航空维修人为因素与航空维修活动的关系,掌握国际常用的减排、减噪方法和技术。课程育人元素丰富,把当代民航精神与教学案例进行有机融合,采用信息化案例教学方式,可以更有效、更直观地引导学生将民航精神牢记于心,时刻将安全的底线熟记于心,用手册和规章制度的标准要求自己,时刻怀敬畏之心,铭记责任,遵章守纪; 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渗透性的、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教育。本课程承载着民航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迫切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为因素与环境保护课程可作为学生思政教育的载体,结合信息化案例教学,充分挖掘当代民航精神与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合点,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一 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及信息化教学
(一) 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为了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需要将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打破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隔绝[1-2]。人为因素与环境保护课程紧密围绕学校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知名航宇”学科群和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民航大学建设目标,以全校思维、全行业思维、全球思维的开放思维为核心理念,在新时代背景下,将“忠诚担当的政治品格、严谨科学的专业精神、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敬业奉献的职业操守”的当代民航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充分贯穿到课程专业知识的讲授过程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行业自信,为我国民航业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重要保障[3]。结合课程内容和思政元素,探索人为因素与环境保护课程思政的核心育人目标(图1)。
(二) 信息化教学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信息化教学发展程度已经成为衡量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高效推进融入课程思政的信息化教学对于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4]。如何将信息化教学更好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是当今高校教师需要把握好的方向。为了推动学生更高效积极地学习,信息化教学要求高校教师能够更灵活地运用信息资源。例如,课堂中丰富的教学资源的搜集和运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枯燥的原理里面一定隐藏着丰富的知识背景,基于信息化教学设备和资源,构建以教学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案例,从多维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如何将课程思政和信息化教学有机地融合起来,需要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路径。
图1 人为因素与环境保护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首先,提升专业课程教师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教师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者、设计者、引导者,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力量,因此加强专业课程教师思想道德素养,使其客观认识到专业课程思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并主动对接思政教育的原则和方向,灵活运用思政教育资源奠定基础。专业课程教师应在原有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加大政治理论内容的学习,有效借助学习强国等平台阅读观看时事政治资料,搜集新案例[6-7]。例如,以川航“中国民航英雄机组”为例,通过案例讲述,树立榜样,弘扬正能量,将专业知识中的团队合作、意志力、专业能力等内容与思政元素有机结合,指引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结合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因材施教。同时,加强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生共建资源。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一味地追求将更多的知识储备尽可能多地灌输给学生,却忽略了学生是否真的能够掌握知识。为了解决此方面的问题,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和明确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信息化教学影响学生,并有意识和学生探讨信息化的利弊,让学生充分意识到信息化的优势,并布置相应的专业知识搜集作业,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资源储备工作中,参与到教师的教改或者科研工作中。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
最后,增加实践化教学环节。授课过程可以采用多种实践化的教学手段,例如,组织学生进行情景模拟,提高课程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结合相关专业知识,通过研讨的方式,进行案例剖析[8]。通过多种不同方式的学生互动,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走出孤独的个体学习模式,享受共同学习的乐趣,从而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 课程思政信息化案例教学设计
人为因素与环境保护课程思政教学依托课程背景、理论知识和案例素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发展战略、当代民航精神和机务维修人员职业素养等有机结合起来,在专业课程知识体系中选择合适的知识点、以合适的教学方式将思政教育元素贯穿到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中,达到寓德于教、立德树人的最终目的。
在教学模式上,首先,改变以往教师主导的授课模式,演变为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方式。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借助现代化教学方式,将线上和线下混合教学引入其中,以期达到启发式教学的最佳效果,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加强课程教师素养也是非常必要的,为了加强授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机务文化等方面知识的学习理解,通过观看时事政治专题资料和组织教师集体备课讨论,同时紧密结合学生思想状态,从而找准学生成长需求和全面素质提高的结合点。在教育教学中,既要注重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又要注重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同时还应该提高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加强信息化教学的应用,具有更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9]。
其次,采用多措并举方式,如案例式教学、研讨式教学等。传统式的课堂案例集中研讨因受到学时和课堂规模的限制,并不能很有效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10]。为了克服学时少、学生规模大等困难,借助信息化教学可以很好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例如,结合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成功,打破了国外企业对民用大飞机的垄断案例,讲述我国民航业的快速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的发展道路是完全正确的,理论制度和文化是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现代化快速发展,引导学生树立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发自内心的爱国情怀,树立为中国民航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为了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同身受,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在智慧树平台发布案例,让教学不再受教学时长和教学空间的限制,让学生在教学平台上自由探讨,讨论内容还可以不受年级限制,在后续教学中学生可以反复思考,从而使学生在深入探究的基础上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最后,为了将思政元素恰当地融入到专业知识的讲授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优化课程思政融入路径,在准确把握专业内容和思政元素主次矛盾的基础上,实现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共同提升。充分利用典型案例,基于真实案例,科学组织专业知识和价值观等的有机融合。如图2所示,从“培养志趣、方法能力、人才需求”三个方面进行课程思政的浸润性和渗透性设计。
三 课程思政的信息化案例教学实践
目前,智慧树网络教学平台是国内使用较多的在线互动教育学堂,借助此教学平台可以有效辅助课堂教学。笔者将采用智慧树平台完成“平凡的民航人,不平凡的民航精神”案例信息化教学实践探讨。
(一) 从信息化角度制作网络平台课前学习素材
为了让学生从案例中获得感性认识,达到共情的效果,将生动贴近现场实际情形的影像资料结合事件描述,制作成视频首先是第一位的。
首先,字幕案例背景: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从重庆至拉萨飞行任务中,驾驶舱右侧风挡玻璃破损脱落,机长刘传健面对紧急情况,沉着冷静,立即采取措施紧急迫降,最终成功备降成都双流机场,确保了机上所有成员的生命财产安全。首先了解案例具体背景,接下来结合案例现场的图片和影像资料增加案例的真实性,让学生对案例认识更加直观、更加深刻。
其次,专家对事故分析。本次事故最大原因就是飞机的右风挡玻璃封严可能破损,导致外部水汽渗入风挡玻璃空腔中,风挡底部多根电源导线在长期浸泡下绝缘性降低,电弧放电产生的局部高温导致玻璃碎裂。
最后,寻找事故原因需要专业技术人员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忠诚担当的政治品格,不错过每一个细节。英雄机长正是对于生命热爱与敬畏,才让他做出惊人之举。在危难时刻,他依靠自己过硬的技术,挽救了一条条宝贵的生命,敬畏生命是民航人最内在的价值追求。敬畏生命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是落实“生命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一切服从安全”的根本体现。
用心制作的视频,可以将学生瞬间带入事故现场,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欲,然后抛出问题。安全一直都是民航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求学生收集更多与事故相关的信息资料来增加对案例主题的认识,同时发布一些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进行转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课堂升华
结合学生课前完成网络平台案例学习,讲解案例相关的当代民航精神思政要素。
以“忠诚担当的政治品格、严谨科学的专业精神、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敬业奉献的职业操守”为内涵的当代民航精神,是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当代民航人薪火相传、历久弥新的民航精神。为了深化弘扬和践行当代民航精神,塑造严谨科学的工作作风,学校应作为当代民航精神的重要传播阵地,让每位学生都受到优秀民航文化价值观的熏陶,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职业态度,让每位师生都成为当代民航精神的弘扬者和践行者[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