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同化视域下国际学生实践教育探索
作者: 万永敏 邢露萍 刘芸 秦海燕摘 要:趋同化视域下开展国际学生实践教育,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加强教育“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三部门发布的《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的重要举措。培养“知华友华亲华”来华留学生,加强中外学生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培育,推动文化冲突向文化融合转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实践价值。该文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充分考虑国际学生趋同化管理中的文化差异,坚持“同中有异、异中求同”的基本原则,构建“双向趋同”中外文化融合的实践教育有机体系理论,探索中外学生“同堂实习、同行实践”实践教育新模式,实现国际学生趋同管理和文化融合培养实践教育的新突破。
关键词:趋同化;国际学生;实践教育;同堂实习;同行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S2-0015-04
Abstract: International students' practical educ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convergence is an important directive spirit of strengthening the combination of "Going out and bringing in" of education, and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implement the Measures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School Recruitment and Training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ssu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other three departments.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to cultivat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who are knowledgeable, friendly and Sinophile towards China,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Chinese and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ternational vision of Chinese feelings, and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cultural conflict to cultural integration. Through systematic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uild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this paper fully considers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management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convergence, adheres to the basic principle of "seeking the same when there are differences", constructs the theory of the practical education organic system of "two-way convergence" of 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on this basis, explores the practical education model of "practice in the same classroom and practice in the same profession" for Chinese and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t has achieved a new breakthrough in the practice educ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ssimilation management and cultural integration training.
Keywords: convergenc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practical education; same internship; same practice
“实践-认识-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的基本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对实践能产生推动作用,更好地指导实践是理论的最终目的。同时实践又是理论的基础和来源、出发点和归宿点,反过来对理论起决定性作用。实践必须在理论的指导下才能更好进步,理论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才能不断发展日趋完善。
国内外学者对实践教育定义较多,均强调真实社会场景和学生体验参与,注重最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有机统一,实现受教育者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互动。清华大学老校长顾秉林院士指出高等教育中的实践教育是指围绕教育教学活动目的而开展的、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1]。当今社会已进入大数据智能化时代,元宇宙呼之欲来,实践教育也面临时与势的变化,必须因时而变因势而变,需要紧跟时代变化向“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发展转变。目前学者研究较多的是“四链”如何深度融合和有机衔接以期实现实践教育改革[2-4],但针对国际学生的实践教育改革创新文献报道较少。
一 趋同化管理理论与实践
随着我国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和“一带一路”倡议响应,来华留学生的规模不断扩大,2022年总数已近50万人。教育部2018年印发《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教外〔2018〕50号),提出高等学校应当建立健全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切实保障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健康发展和持续改进,持续推进中外学生管理和服务的趋同化。
所谓趋同化,是指对来华留学生的教学、研究、生活等趋向于与中国学生相同的管理。国内不少学者对来华留学生趋同化管理进行了大量深入研究,黄展等[5]详细分析了高校国际学生教育管理的趋同化理论与具体实践,刘鑫鑫等[6]结合清华大学国际学生管理实践从打造文化融合活动等方面提出趋同化管理的具体措施建议,黄凯锋等[7]结合上海交通大学的实践研究了留学生趋同化的管理机制,邓轶聪等[8]对来华留学生趋同化管理在“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了探讨,吴舒程等[9]通过对国内高校趋同化管理实践和探索中发现的问题从学生活动等方面进行总结思考并提出了建议和对策。国内学者研究聚焦于趋同化管理的理论较多,但国际学生趋同化管理相关研究在实践教育领域涉及较少。
在大学校园内和校园外让国际学生与中国学生享受同等“国民待遇”是趋同化管理的目标[10],管理模式趋同只是实现手段,文化融合趋同才是最终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的留学生们的回信中鼓励他们“多到中国各地走走看看,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因此在趋同化视域下应研究和完善增进文化交流的课程设计和实践基地建设,鼓励中外学生一起参加各类实践活动。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趋同化视域下国际学生实践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刚刚起步,虽然提出了鼓励国际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开展融合性的学生社团活动、组织假期社会实践和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等措施,但未从理论上进行详细论述,具体实践效果报道也极少。特别是中外学生在趋同化视域下一体化设计和运作实践教育未见报道,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均期待突破。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充分考虑国际学生趋同化管理中的文化差异,坚持“同中有异”“异中求同”的基本原则,国际学生实践教育也应加强“双向趋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二 趋同化视域下国际学生实践教育面临的挑战
综观国内外研究,目前实践教育还并未形成体系,行业发展还有不少短板,特别是“双向趋同”视域下国际学生实践教育还存在诸多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思想重视不够。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的回信中“希望大家多了解中国、多向世界讲讲你们所看到的中国”,这种了解和看到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创新创业竞赛,还要走入社会、走进企业、走进新农村进行社会认识实践和生产劳动实践,通过真实的场景,接触真实的案例,形成真实的认知,才能实现真实的传播效果和教育成果。许多高校教育管理者思想上认识还未完全到位,怕带国际学生下沉基层。目前国际学生实践教育高校需求侧和社会供给侧都有内生动力,但多数为单向发力,大多数停留于参观学习和认识实践,未能形成全链条全周期实践教育有机体系,多数满足于政府、园区、企业及高校的考核指标,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一定程度上也挫伤了国际学生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的积极性。
二是指导师资不优。除少部分“双一流”高校国际学生生源较好,学校国际化程度较高,师资海外教育经历较多,学生直接归入专业学院管理外,多数地方高校还是专门成立国际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管理国际学生,生源大部分来自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申请者语言基础普遍不好,特别是汉语基础。由于语言基础、专业知识、文化差异等原因,目前国内高校国际学生培养教育的师资还十分欠缺,大部分高校还是限于汉语教师、专业课教师及管理老师,与国内学生聘请校外导师、企业导师加强实践教育等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校内教师的实践能力及指导实践能力均还存在较大差距,不愿意、不主动、不擅长指导国际学生实践情况客观存在。部分国际学生存在“等靠要”思想,单纯依赖学校和老师联系实习实践单位,假期也以旅游为主,未能主动联系企业和工厂了解真实的中国,需要进一步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三是保障力度不足。各校均十分重视中国学生实践教育,实践教学每年专门安排经费,纳入教学预算,特别是在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和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中,各校还出台不少奖励措施,每年开展大规模评比,年终纳入高质量考核清单,奖优罚劣,各专业学院积极性较高。针对实践教育活动的目的意义、组织办法、实施路径、师资规划和经费落实等保障措施,国际学生与中国学生相比还存在很大的政策落差,多数限于部分学院部分领导的认知推动,未形成体系化、制度化,未列入常规工作统筹谋划推进。这也与各校国际学生管理体系实行“条块结合”未完全理顺条块关系,纳入一体化管理有关。国际学生在实践教育经费保障上的趋同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需要顶层设计纳入学科建设一体化,实现人财物保障充足到位。
四是实施项目不多。目前国际学生实践教育项目更多偏向于第二课堂、文化节活动、旅游节活动和参观考察活动。高校多数时间组织国际学生参加政府企业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为满足装点门面需求,并未与中国学生实践教育趋同管理、一体设计、有序推进。中外学生实践教育被人为割裂开来,乡村振兴、文化下乡、科技宣讲、法律咨询、公益劳动、社区志愿服务和重走长征路等社会实践项目鲜有国际学生参与,远远没有达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留学生了解真实中国的要求。由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机制和企事业单位语言文化差异,目前专门针对国际学生建立的实践基地多限于政府主导的来华留学生创业园和引智基地、博物馆和文化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文化、体现中国最新发展成就的实践基地在对国际学生开放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障碍,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三 趋同化视域下国际学生实践教育理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