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文化素养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

作者: 王鑫 张曦丹 周晓畅 张玮

大学生文化素养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0

摘  要:大学生文化素养评价体系设置了三层次评价指标,用层次分析法对统计数据进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科学分析,具有可复制和可推广的特点。其实证结果能够为高校人文素质类课程的建设提供参考,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符合“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建立健全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发展素质教育”的政策导向。

关键词:文化素养;量化分析;层次分析法;评价体系;判断矩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1-0011-07

Abstract: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literacy sets up three-level evaluation indicators, the author uses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o make a scientific analysis of the statistical data by combin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which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plic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The empirical results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umanistic quality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help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help meet the policy guidance of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in the new era,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the educational evaluation system and mechanism, and developingthe quality education" which put forward in the outline of the 14th Five-Year Plan.

Keywords: cultural literacy;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evaluation system; matrix of judgment

随着人民知识层次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素养成为衡量一个人甚至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大学生即将走向社会,深厚的文化素养可以指导他们的人生方向,帮助他们克服专业之外的困难,确保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文化素养与课程成绩不同,一直缺乏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有说服力的数据,难以引起高校的足够重视。因此,项目组以D大学的本科学生为对象,构建了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以弥补当前评价体系的缺失,为建立健全教育评价机制提供解决方案,并通过测试问卷统计实证,引导D大学完善文化素养课群。

一、问题的提出

(一)文化素养

关于文化概念的讨论颇多,比较权威的是《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即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1]。学生作为以学习为主要活动的群体,进行物质生产的能力极为有限,因此,更适合采用狭义的文化定义,即文化是指包括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一般来说,相同的文化圈,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等也能找到很多相同之处,所以有学者认为,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2],结合大学生所处文化圈的特点,本文认为,大学生文化素养可以理解为大学生在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下,通过学习人文知识而具有的文化应用能力,以及通过具体行为方式展现出来的文化素质和修养,下文评价体系指标的设计即是基于此理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第四十三章第五节指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建立健全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发展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健康人格培养[3]。这意味着,在教育评价上应创新评价方法,规避过分强调知识教育的弊端,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对大学生文化素养的评价正好符合此政策导向。

遗憾的是,由于高校近年来对文化素养教育重视程度不足和文化素养评价指标设置困难等原因,导致当前的理论研究偏向于以各类成绩为主的综合素质评价,绝少涉及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评价,这也是项目组进行此项研究的原因之一。

(二)评价方法的选择

要构建大学生文化素养评价体系,首先要进行评价方法的选择。文化素养评价不同于理论课考试,难以做到完全量化,也不能简单定性为高低或者好坏,而应该对定性数据进行科学的量化分析,因此我们选择了成熟的层次分析法,也称AHP方法。

层次分析法是上世纪70年代由美国运筹学家托马斯·塞蒂提出的,该方法通过将评价目标的相关元素分解为若干层次,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判断矩阵,同时综合专业人士的主观判断,经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确定指标权重,提出评估方案。它被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生活的各种宏现与微观决策中[4],比如公共政策评价[5]、政府采购绩效评价[6]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7]等。

二、大学生文化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

项目组邀请了多名德育工作方面的专家,在对大学生文化素养的理解达到共识的前提下,运用德尔菲法进行指标体系和层级的确定,并运用层次分析法构造判断矩阵进行计算。

(一)建立指标体系

结合前文对大学生文化素养的理解和专家建议,我们构建了三层次指标体系(见表1),其中目标层(可理解为最高层)为大学生文化素养总评,准则层(可理解为中间层)为3个节点指标,决策层(可理解为底层)为25个决策指标。

(二)构建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用来表示同一层次各指标对上一层次指标的重要程度。项目组邀请专家对同一层次各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作出综合判断,采用五级重要程度标注法(见表2)进行标注,构建判断矩阵。

对于一级指标B1、B2、B3,整理专家意见后,用五级重要程度标注法,对三个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比例标度,结果见表3。

然后按照准则层指标与决策层指标的对应关系,用同样的方法对决策层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比例标度(结果略)。

(三)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校验

层次排序可以采用幂法、和积法和方根法等多种数学方法,其中幂法最古老最精确,计算也最复杂,建议使用AHP工具来代替人工计算。这里仅讲解最简单的和积法,用普通计算器即可完成全部计算。

我们把准则层指标比较结果作为判断矩阵A中的元素,表示矩阵A如下

用和积法计算的步骤如下。

如果矩阵是完全一致的,即每个指标相互比较的结果并不矛盾,那么计算到这一步就可以得到每一个指标的影响力(权重)了,但事实上当参与比较的指标较多时,专家打分有可能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例如在同一层次上,C1比C2明显重要,C2比C3明显重要,那么C1比C3应该强烈重要甚至极端重要才对,可是专家打分却显示C1不如C3重要,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为了避免不合理的情况发生,各层次排序后,我们还需要对矩阵进行一致性校验,以证明矩阵可用。

CI=(3.038 6-3)/(3-1)=0.019 3。

则CR=CI/RI=0.019 3/0.58=0.033 3<0.1。

因此,矩阵的一致性检验通过,计算结束。

我们使用杜栋等[9]学者提供的计算工具,用精确度最高的幂法计算矩阵A的单层次权重为W=(0.637 0,

0.258 3,0.104 7)T,λmax=3.038 5,CI=0.019 3,CR=0.033 2,与和积法计算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为保证计算方法的一致性,我们在进行后续计算时采用幂法计算结果,即单层次权重W=(0.637 0,0.258 3,0.104 7)T。

表6、表7和表8列出了用幂法计算的决策层单排序结果,可以看出3组决策层的层次单排序均满足随机一致性比率CR<0.1,一致性检验通过。

(四)层次总排序

层次总排序就是利用层次单排序的结果计算出每一个决策层指标对于总目标的组合权重,即最终影响力。层次总排序需要自上而下逐层进行,对于目标层A而言,其总排序的结果就是准则层单排序的结果。

在本文中,准则层有3个指标,即B1,B2,B3,设其对应层次单排序权重为bm(其中m=1,2,3,根据幂法计算结果可知 b1=0.637 0,b2=0.258 3,b3=0.104 7),决策层有25个指标,即C1,C2,…,C25,设它们对应准则层的单排序权重为c(j=1,2,…,25,i=m),

(五)量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推广价值

从总排序的结果可以看到决策层各指标相对于目标层的综合权重,这就告诉我们想要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从那些权重高的具体措施入手,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C1)、对文化自信的理解(C2)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C6)占据了权重前三甲,我们要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从这三个方面多下力气,自然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在与文化相关的行为(B3)中,阅读经典著作行为(C18)和主动学习语言文化类知识的行为(C19)的综合权重超过相关的其他指标,这就意味着高校应该提供必要条件,如举办经典解读类讲座、开设文化素养选修课等,倡导学生阅读经典、主动学习语言文化知识。

同理,在很多场合,如方案选择、素质测评和绩效评价时,都可以运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综合权重,用科学的量化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当投入有限时,避开人性弱点,有选择地放弃非关键因素,从而节约大量资源。

三、大学生文化素养评价体系的实证

我们在指标体系设计上的任务虽然已经完成,但是指标体系及其权重确定之后,只能得出各个指标相对于上一级指标及最终目标的重要程度,必须对各个底层指标赋分并根据其权重进行计算,才能得出量化的最终目标分值,也就是对大学生文化素养的评价结果。

(一)赋分方法的选择

当样本数量较少时,比如仅对某一个班级的大学生进行文化素养测评,可以通过老师打分,或者学生互评,然后计算平均分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求评分者必须非常熟悉该班级学生并能保证客观打分,但事实上评分往往不是“好”或者“不好”这样简单的事情,并且样本数量越大,评分者了解评分对象的比例越低,评分的结果就越失真。当样本数量达到整个学校的学生甚至一个省市的学生时,评分的客观性根本无从谈起。

考虑到我们要面对的样本数量较大,为体现调查的客观性,我们选择采取面向学生个人的测试问卷方式,用测试结果作为赋分的基础。

(二)测试问卷的编制和发放

测试问卷编制时,原则上以客观问题为主,兼顾程度性主观问题。我们设计了三种题型,分别为固定分值单选题、判断题和阶梯分值单选题。其中固定分值单选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答对得分,答错不得分;判断题回答正确得分;阶梯分值单选题用于程度性主观问题,按阶梯打分(如总分为1分,选A得1分,选B得0.75分,选C得0.5分,选D不得分)。见表1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