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学习兴趣与学习自我效能感的链式中介作用
作者: 陈雅娟 赵洪坤 张蕾
摘 要:当前高校学生学习倦怠问题日益严重,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预防和消除高校学生学习倦怠问题,探究学习目标与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该文采用学习目标量表、学习兴趣量表、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和学习倦怠量表对156名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生进行面对面访问。结果表明,学习目标、学习兴趣、学习自我效能感都与学习倦怠呈显著负相关;学习自我效能感在学习目标与学习倦怠间起中介作用;学习兴趣、学习自我效能感在学习目标与学习倦怠间起完全链式中介作用。因此预防和消除大学生学习倦怠心理和行为应从建立学习目标入手,培养其学习兴趣,提升其学习自我效能感。研究结论对于预防和消除大学生学习倦怠,推动教育部门和高校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教育研究;学习目标;学习倦怠;学习自我效能感;链式中介效应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1-0062-05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problem of learning burnout from college students is increasingly serious, which affect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college personnel training. In order to prevent and eliminate the problem of learning burnout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nd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rning goal and learning burnout, 156 students from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were interviewed face to face by learning Objectives Scale, learning Interest Scale, learning Self-efficacy Scale and learning Burnout Scale. The results showthat learning goal, learning interest and learning self-efficacy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learning burnout; Learning self-efficacy plays a mediating role between learning goaland learning burnout; Learning interest and learning self-efficacy play a complete chain mediating role between learning goal and learning burnout. Therefore, to prevent and eliminate the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of learning burnout from college students, we should start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learning goal, cultivate their learning interest, and improve their learning self-efficacy. The conclusion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preventing and eliminating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burnout and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departments and colleges.
Keywords: educational research; learning goal; learning burnout; learning self-efficacy; chain mediatingeffect
高校的教育模式与初、中等学校的教育模式存在明显区别,教师布置课业的数量相较于高考前减少了许多,大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而这一变化在满足高校培养多元化人才的同时,也使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把更多时间投入到游戏、娱乐、社交等活动,这一现象不断发展并发生群体性蔓延[1],使得大量学生长期缺失学习目标,大学生群体中学习倦怠成为普遍现象。有研究发现,大学生群体内中度及重度的学习倦怠患者所占比例达到了50%[2]。2021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的《“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实施方案》中指出,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我国在“十四五时期”的重点建设对象,于近几年一度成为“两会”热点议题。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倦怠问题,使高校素质化、多元化和规模化的培养模式陷入了极大困境,学习倦怠问题亟待解决。
根据成就目标理论[3],学习目标是学习个体对于自身能够在学习任务中获得成就和满足自我需求的一种期望,被认为是学习个体的内部活动,是决定学生学习成功率的重要因素。学习目标影响学生从学习活动中学习或吸收多少知识,高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擅长的学习手段、策略或技能高效率地吸收知识,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据此,本研究提出假设1:学习目标负向预测学习倦怠。
根据学习兴趣理论[4],学习兴趣是学习个体对学习中某些主体、事件或对象的偏好,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条件下,与学习目标正相关,学习目标高的学生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兴趣是学业倦怠的负向预测因子,学生会根据他们对学习主题的兴趣继续或退出学习。但也有研究表明,学习兴趣高的学生或厌恶学习的学生都有较大概率出现倦怠症状,其原因在于得出以上研究结论的学者把学习兴趣与学习倦怠二者关系的研究着眼点放在了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上,没有考虑其他因素可能存在的影响作用,例如学习自我效能感。因此,学习兴趣在学习目标和学习倦怠之间的中介作用还需进一步验证。据此,本研究提出假设2:学习兴趣在学习目标和学习倦怠之间起中介作用。
根据自我效能感理论,学习自我效能感是学习主体对自己实现学习目标能力水平的信念感[5],强的自我效能感是引发和维持行为的驱动力,而低自我效能感信念会导致个体的回避性行为。学习目标与学习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学习目标强的个体往往拥有较高学习自我效能感水平。学习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更渴望学习活动,以积极的心态去实现学习目标。据此,本研究提出假设3:学习自我效能感在学习目标和学习倦怠之间起中介作用。
自我决定理论用于解释目标内容的相互作用和变化、个体追求该目标的动机以及追求该目标的调节过程[6]。根据自我决定理论,个体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体意志所决定的,行为自主性会被外部奖励、负面判断和外部强加的目标所“破坏”。学习兴趣能够有效提升学习主体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学习主体执行学习目标的过程引起学习兴趣发生相应变化,较高的学习兴趣会使学习主体产生强烈的自信心。学习自我效能感在心理方面暗示学习主体学习倦怠会增加学习目标失败的概率,从而使学生能够增加对自身学习倦怠的认知和感知,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控制个体的学习倦怠倾向,以积极的心理状态去学习知识,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学习倦怠水平也相对较低,最终达到有效预防或消除学习倦怠的效果。
通过相关理论与文献回顾,认为学习兴趣和自我效能感是学习目标与学习倦怠之间的重要中介变量。但由于多因素间的复杂关系,学习兴趣是否能在学习目标和学习倦怠二者间起中介作用还需要进一步验证。据此,本研究提出假设4:学习兴趣和学习自我效能感在学习目标与学习倦怠间起链式中介作用(图1)。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对内蒙古师范大学156名本科生进行了面对面访谈,得到有效问卷155份。被采访对象基本信息涉及性别(其中男生31人,女生124人),年龄(受访者年龄分布在18~23周岁)和高考志愿意向(包括自主选择、他人意愿和服从调剂,其中分别占比81.82%、16.88%和1.30%)。
(二)方法
本研究调查量表共涉及四个方面:(1)《学习目标量表》[7]包括能力追求、利他取向和声誉获取三个维度,共设置10个问题。(2)《学习兴趣量表》[7]包括学习兴趣一个维度,共设置4个问题。(3)《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8]包括行为效能和能力效能两个维度,共设置8个问题。(4)《学习倦怠量表》[9]包括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成就感低三个维度,共设置4个问题。基于李克特量表法,4个量表的问题均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进行5点计分,四个量表Cronbach's α系数均大于0.6,表明问卷信度较好。
(三)统计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26.0和process工具对数据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中介效应分析。在置信区间显著性水平为95%条件下对学习兴趣和学习自我效能感进行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置信区间不包含0时,中介效应即为显著。
二、结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方法对26个问题展开分析。检验结果:8个因子特征根值>1,第1个因子解释变异率为23.22%,低于40%的临界标准。表明不存在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
(二)各量表间相关性分析
对四个量表进行相关性分析,其结果表明(表1):学习目标与学习兴趣呈显著正相关(P<0.001),与学习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P<0.001),与学习倦怠呈显著负相关(P<0.001);学习兴趣与学习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P<0.001),与学习倦怠呈显著负相关(P<0.001);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呈显著负相关(P<0.001)。这一结果为后续中介效应检验提供基础,表明学习兴趣和学习自我效能感在学习目标与学习倦怠间可能存在中介作用。
(三)学习兴趣和学习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分析
对学习兴趣和学习自我效能感进行链式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其结果表明(表2):学习目标负向预测学习倦怠(β=-0.092,P<0.001),正向预测学习兴趣(β=0.430,P<0.001);学习自我效能感作为因变量时,学习目标正向预测学习自我效能感(β=0.157,P<0.01),学习兴趣正向预测学习自我效能感(β=0.398,P<0.001);学习倦怠作为因变量时,学习兴趣(β=-0.276,P<0.05)和自我效能感(β=-0.544,P<0.01)显著负向预测学习倦怠。学习目标对学习倦怠预测不显著,学习兴趣和学习自我效能感在学习目标和学习倦怠之间起完全链式中介作用(图2)。
对学习兴趣和学习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进行进一步分析,其结果表明(表3):学习兴趣和学习自我效能感产生的总间接效应为76.41%,置信区间不含0值,链式中介效应路径显著。其中两条中介效应路径显著,学习目标→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倦怠,占总效应20.26%;学习目标→学习兴趣→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倦怠,占总效应25.13%。
三、讨论
(一)学习目标对学习倦怠的直接作用
结果表明学习目标直接负向预测学习倦怠。由于高校的素质教育模式,大学生在高考后拥有了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这一改变使得自身因素对学习主体的影响作用显著上升,其中学习目标是在自主学习中的必不可少的内部条件。基于注意力转移假说[10],高层次的目标能够增强目标动机和感知意义,辩证地认识学习结果也能够减少学习过程中的挫折感,增强学习主体积极追求目标的想法,这将贯穿到整个学习过程。学习主体在不断实现自我目标的过程中,形成树立目标、预防学习倦怠的良性循环,能更好地削减学习倦怠的负面心理和行为。因此,应从学习主体和外部干预入手为学生建立强的、科学的学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