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导论课程建设探索
作者: 朱斐
摘 要:随着计算机行业的蓬勃发展,高质量的应用型计算机人才短缺问题成为很多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十四五”期间,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基本主题。目前很多高校的课程建设存在课程内容脱离实际、课堂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针对此,进行高质量导论课程建设探索与研究,从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新的方法,并强调校企合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计算机人才。
关键词:高质量教育;高质量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新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1-0090-04
Abstract: With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the computer industry, the shortage of high-quality applied computer talents has become a common problem faced by many enterprises. During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 the promotion of high-quality education has become a basic theme. At present,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problems such as the fact that the content of the curriculum is out of practice, the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 is single, and the assessment method is single. In response to this, this paper takes the "Introduction to Software Engineering" course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and research how to create a high-quality introductory course. Through restructuring the teaching system, it improves the talent training plan and curriculum. By changing the teaching model, we propose a new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model, which will change the traditional single teaching method in the classroom. In addi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Internet + education" method into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launches the special teaching of sub-subjects, which will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ssessment method, colleges should focus on the process assessment. What is more, we also propose to use a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ethod to combine theory and practice teaching methods, which is truly enable students to apply what they have learned.
Keywords: high quality education; high-quality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talent development;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new teaching mode
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论断[1],在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重要历史时期,教育的重要地位更加突出,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更加突出,因此,“十四五”期间将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基本主题。教育部提出,在推进过程中,要以体系建设为抓手,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到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全领域全过程[2],构建开放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优化结构、强化内涵,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3]。可以预期,高质量课程建设将成为学校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各大高校将越来越重视高质量课程的建设。
一、研究背景
随着计算机行业的蓬勃发展,各行各业都开始与计算机产生交集,因此,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机技能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中,运用计算机的知识、互联网的功能可以为自己的工作带去很大的便利,运用简单的计算机技术和手段进行工作和学习已经成为了当今高级人才必备的素质。
对于刚入学的新生来说,对自己的专业还十分陌生,不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背景、发展和现状[4],迫切地想要了解自己的专业学习什么,能够解决什么问题,以后毕业发展如何等。这些问题虽然看起来比较肤浅,但却影响了新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影响着学生以后对本专业学习的热情[5-6]。因此,有必要进行专业导论课程的教授,让学生们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激发学生对于本专业的兴趣。软件工程导论课程可以训练学生软件开发的思维能力,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其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国内高校导论课程主要有如下问题。第一,教学内容脱离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要求,教材内容枯燥乏味,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容易使学生产生课程不重要,对自己没有帮助等想法。第二,课堂教学方法单一,国内的多数高校教师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教学方法培训,直接由从事专业研究走上了教学岗位,加上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比较普遍,教师通常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科研或“教学研究”中,而忽视了教学本身。年轻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在课堂上往往只用单一的讲授法来教学,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很容易陷入昏昏欲睡状态。第三,存在计划课时少与课程内容多的矛盾,计算机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学生需要掌握的计算机相关知识越来越多,为了满足不同专业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具体需求,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涉及的范围就需要比较广泛,这导致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需要大量的教学时间,显然这是不现实的。面对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课时有限的情况,如何解决课时少而课程内容多的矛盾成为了一个值得探索与研究的问题。第四,考核方式有待改进,目前国内存在“中学生玩命学,大学生拼命玩”的不正常现象,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平时不认真学习,等到快要考试之前突击复习以求通过课程测评,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不能使学生真正学习到专业知识。因此,高校有必要改进当前的考核方式,注重过程性考核,不仅仅将期末考试作为评价课程学习是否过关的唯一方式。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高校发展的一个基本主题之一[7-8]。高校应把“高质量发展”贯穿人才培养改革全过程,以此促动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高质量发展[9],全面提升大学发展内涵,逐步将发展重心由“外延式”数量扩张向“内涵式”质量提升转型。在高质量发展教育的背景下,我们的教育资源观要向大资源观转变[10-11],要求从单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的能力,转向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这要求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填充学生的头脑,更要点燃学生的智慧[12]。因此,亟需探寻在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深入研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规律、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及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13-14]。
软件工程是一门研究用工程化方法构建和维护有效的、实用的和高质量的软件的学科。通过学习软件工程这门课程,可以学习到关于软件设计的一些知识、方法,也等于是提前了解软件开发的过程。便于在以后进行实际软件开发的过程中,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使软件开发标准化和工业化。为了寻求高质量发展要求下“软件工程”导论课程建设研究的新突破,提高教学质量,本文通过重构教学体系,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通过转变教学模式,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改变传统课堂单一授课方法,将“互联网+教育”的手段引入教学过程中,并展开次级小学科的专题授课,提高了教学质量;改进了考核方式,注重过程性考核[15-16]。除此之外,我们还提出要通过校企合作方式,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真正做到让学生学以致用。
二、高质量导论课程建设研究
本文以软件工程导论课程为例,对如何打造高质量导论课程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从重构教学体系,转变教学模式,改进考核方式和推进校企合作四个方面展开。高质量导论课程教育模式如图1所示。
(一)重构教学体系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与计算机有着不解之缘,计算机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趋势也越来越明显[17]。因此,高校有必要为各个专业的学生开设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让学生拥有基本的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本专业问题的能力,为将来学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计算机技术的教学内容应该在提升学生专业发展方面起到助推作用,这样的教学内容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18]。
为此,高校需要完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通过研究各个学院、各个专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合理选取与整合教学内容以突出教学的差异性和针对性,强调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兼顾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并注重具体专业的融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的成就感。在教学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对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调整,合理拓展与创新,使其更适应新形式新发展的需求。
注重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引入企业的特色课程,遵循课程设置的原则:课程体系覆盖教育知识体系实现路径;课程与课程体系均应给予学生自建构学习的灵活性;求精的传统专业基础课+并行的专业方向课程组;规划实践实训实习体系,学习—实践—再学习;面向大多数学生,注重素质教育,在强调知识宽度的前提下,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转变教学模式
1. 次级“小学科”式的专题授课
软件工程导论课程作为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高校应结合各类学生专业培养的目标与需求,根据学科研究特点,划分相对独立的次级“小学科”式的专题授课。通过案例教学形式给学生介绍如何利用软件工程相关方法来解决与专业应用相关的问题,启发学生的高级思维。
2. “互联网+教育”手段
传统课堂教学对高校的师资力量有一定的要求,并且需要足够的课时才能完成高质量的课程教学。因此,为解决课时有限和教学内容不断增加的矛盾,减轻课堂教学的压力,高校可以利用“互联网+教育”的模式,将课程的重点、难点放在课堂上,由授课教师深入讲解,为学生答疑解惑,而对于课程中相对简单的部分可以通过录制微课的方式供学生课后自行观看和学习。除此之外,高校应充分利用慕课平台,利用“互联网+”时代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引进优秀的教学视频,让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浏览学习国内外名牌大学教授的课程,使学生可以在课外学习更多的教学内容。最后,通过题库建设,允许学生随时可以通过在线测试,及时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通过“互联网+教育”的模式,可以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用在刀刃上,用于难度比较大、比较复杂的教学内容的教学上,并且引导学生观看优秀的教学视频和微课,有效利用碎片时间,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学能力,指导学生对课程内容融会贯通,逐步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19-20]。
3. 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
传统课堂教学是学校为学生安排固定的上课时间,让教师分班级有计划地为学生讲解专业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方式虽然有利于教师安排教学计划,提高工作效率,但却不能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难以兼顾各个专业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除此之外,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仅仅靠单一的讲授法来教学,学生作为被动接受知识的一方,可能会因为感到枯燥乏味而昏昏欲睡,不能真正吸收知识,更不能积极的思考,参与到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来。
为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本文探索了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广泛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针对课程内容提出问题,按照学科的习惯对问题进行分类,并对问题进行思考和研讨,使学生养成大胆质疑、敢于创新和严谨思考的习惯。除此之外,将多元化教学方式应用于课堂教学,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且结合优秀的幕课平台,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习的自觉性,提高教学质量并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新的模式将以学生为中心,从单一的“教得好”转向“教得好”与“学得好”相结合的新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转变为师生互动的“教”与“学”相结合,使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激发者,改变单一满堂灌课堂教学的传统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对话式、讨论式、发现式、探究式、情景式、问题式、启发式及交流展示式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