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培育体系研究
作者: 宋丹辉 丁海燕
摘 要:为有效彰显党支部书记的“头雁效应”、强化高校教师党支部的政治功能,该文首先梳理“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相关研究成果,分析“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自身、培育工程存在的问题,然后借鉴前人优秀研究成果,构建“双带头人”岗位胜任力模型。在此基础上,以激发内在动力为重点、提升业务能力为目标,搭建包含教师党支部书记自身、学校党委等多引擎协作配合和共同发力的培育体系,并探讨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与方法。研究成果对提升高校基层党建质量、助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有一定参考借鉴价值。
关键词:双带头人; 培育体系; 胜任力模型;党支部书记;党建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1-0168-06
Abstract: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highlight the "leading goose effect" of the Party branch secretary and strengthen the political functions of teacher's Party branch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paper firstly combs the relevant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Party branch secretary of "double leaders" teachers,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arty branch secretary and the cultivation project. And then the paper constructs the post competency model of "double leaders" by learning from the previous excellent research results. On this basis, focusing on stimulating internal motivation and improving professional ability,the authors build a training system including multiple engine cooperation and joint efforts of Party branch secretaries themselves and school party committees, and explore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The research results have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grass-roots party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romoting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Keywords: double leader; competence model; cultivating system; Party branch; the party
高校党建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党建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并站在全局和长远的战略高度,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1],强调高校教师党支部是党在高校执政的组织基础,是高校思想政治和党建工作的基层治理组织[2]。而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学校党委决议的执行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是持续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领头人,是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核心要素,是教育和团结广大教师积极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学术发展、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作用的骨干力量[3-4]。
当前,我国高校正处于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时期[5],基层党建工作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党内政治生活严肃性不够、全面从严治党未完全落到实处,党员教育浮于表面,党支部建设弱化、虚化和边缘化等。同时,部分教师党支部书记自身也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知识能力不到位、工作积极性不高和先锋模范作用不突出等现实问题[6]。
为彻底根治这些不利局面,自2017年起,党和国家先后颁布一系列文件[7-8],要求高校要深入落实教师党支部书记培育工程(下文简称“双带头人”),加强教师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这是新时代高校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切入点[9],是有效破解高校长期存在的党建与科研“两张皮”、实现双融双促、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组织功能和治理能力的关键举措,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党建工作水平更是加快“双一流”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一项战略工程,对教师党支部书记、基层党支部、高校党建及高校自身发展,都具有十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双带头人”培育研究现状
2018年以来,各高校积极启动并推进“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取得了较好效果。本节分别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视角,分析国内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概况,为后文探索优化策略奠定基础。
(一)相关文献计量分析
以CNKI中国知网为数据源,以(主题=高校+高等学校)和(主题=支部书记+教师党支部书记)和(主题=双带头人),共检到相关文献204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4篇,占比6.86%,相对偏少,博硕士论文各1篇。下文将分别从发表年度趋势、主要主题词等角度对文献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以便从宏观上把握研究概况,为下文深入分析研究内容提供参考和支撑。
1. 发表年度趋势
大体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14—2016年,处于缓慢发展的探索期,仅有3篇论文,都是对湖北省推进“双带头人”试点工程的开展情况或部分案例进行分析总结;二是2017年及以后,属于快速发展的增长期,尤其在2017年8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发布相关政策意见后,发文量从2017年的不足5篇,迅速攀升至2020年的超90篇,年均增速200%。受审稿周期及出版时滞影响,2021年的数据尚不完整,暂不予考虑。
具体到每年的数据来看,发文量与国家或省政府发布相关政策或意见的时间高度相关。
自2012年7月起,湖北省委组织部、省委高校工委开始在华中师范大学等五类高校开展“双带头人”试点工作,2013年扩展至全湖北省。2014年初,该省高校“双带头人”已达到2 551人、占比77.1%[5]。随后,有关湖北省部分高校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研究或报道也逐渐见诸报端[10]。
2017年8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发文正式鼓励“双带头人”计划后,相关发文量开始快速增长,最初由2017年的5篇增长到2018年的13篇,随后开始直线攀升,尤其是2018年5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发布实施意见后,仅2018—2019年就发文55篇,年增长量达到300%。2019—2020年间持续攀升,发文量接近百篇,持续火热。不难预见,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学者专家对该工程的关注仍会持续,2020—2021年的发文量会持续增长。
2. 主要主题词分布
从主要主题词共现矩阵的分布看,相关文献探讨的核心问题非常明确,即高校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支部书记的培育问题(左上角密集部分),“教师党支部书记”(“支部书记”“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高校教师党支部”(“党支部”)和“培育工程”等同义词组的共现频次遥遥领先。
从研究对象看,有针对高职院校、本科高校(非高职高校),也有针对民办高校的,说明这是各类高等教育都要面对的共性问题,各类高校都予以高度重视,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展开相关研究;从研究内容看,有针对“双带头人”培育路径(实施路径)、培育机制(机制探析)和建设路径(建设探析)的研究,也有针对“双带头人”工作室建设、队伍建设的分析,还有结合新时代、新形势、全面从严治党、组织力和基层党建等特定背景的特定要求展开的探讨。
(二)主要研究内容分析
1. 有关“双带头人”培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的综合研究
此类文献共计30余篇,大多是对特定区域(如湖北、福建和广东等)、院校类型(高职院校、民办院校)或特定高校(如大连理工大学生)“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指出存在的问题,给出解决对策。如曾峥等[11]对广东部分本科院校二级党委书记、党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等700多人进行的调研分析、李连富[12]对福建高校进行的调研分析、李国鹏[13]对天津成人高校的调研分析、付冬娟等[14]对大连理工大学微电子学院的调研分析,以及杨清玉等[15]对贵州10所高校的调研分析等。
2. 对培育过程中标准、制度、机制和路径等的专门研究
此方面的文献共计180多篇,占发文总量的88%,内容相比上述文献更加具体,主要围绕“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培育过程中的某个或某几个具体问题展开研究和论述,如队伍建设、培育路径、建设举措、培训教育制度、监督管理及考核激励机制、选拔任务标准、工作室建设思路与实践,以及“双带头人”支部书记的素养要求、核心能力或履职能力等。
(三)存在问题与本文研究内容
通过上述文献调研可知,近两年多来,“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已在大部分高校得到推进,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具体实践中仍存在不少问题。总体而言,可归纳为两类:一是“双带头人”自身方面的,如对岗位认识不足、重业务而轻党建现象普遍存在;知识储备不足、经验不够和工作实效不理想;积极主动性不足、缺乏创新意识等内因问题。二是“双带头人”培育环境方面的,如上级党组织对工程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培训理念陈旧、方式方法单一;监管激励机制不完善、制度落实不到位;缺乏长效机制、后备人才储备不足;过程管理意识淡薄、服务措施不到位等外在条件的问题,严重影响“双带头人”作用的发挥。随着培育工程的深入实施,如何科学搭建培育体系,在营造良好外在环境条件、有效提升“双带头人”素质能力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其内在的主动性、积极性,履职尽责,有效促进党建和业务双融双促,以党建引领并带动各项工作的高质量创新发展,是当前普遍遇到的现实难题,需要做深入思考和专门研究。
上述文献中对高校“双带头人”存在问题及对策(完善选任标准、分层分类开展培训、完善激励机制、加强过程管理与政府宏观指导等)的研究,可为本文提供有益启发。然而,遗憾的是,这些文献多属于宏观层面的方向性或零散性分析,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理论成果的指导,特别是研究“双带头人”能力结构的文献。虽然也有部分文献探讨了“双带头人”胜任力模型,但大多仅止步于搭建模型,并未将内外因相结合,从“双带头人”自身、外在环境条件两个角度,构建融合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监督管理和激励保障等体制机制及政府顶层设计等多因素在内的,能促使“双带头人”达到期望胜任水平的培育体系。正鉴于此,本文引入胜任力模型,探讨面向需求搭建更具针对性、内外因相结合培育体系的策略与方法,力求内能激发“双带头人”工作热情、外能提升其素质能力。
二、高校“双带头人”胜任力模型构建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不少高校甚至是党支部书记自身对“双带头人”素质能力要求依旧模糊不清,理清“双带头人”素质能力要求,并采取对应措施补齐短板和不足就迫在眉睫。鉴于此,本节主要从岗位胜任力的角度,结合高校工作实际,探讨“双带头人”胜任力素质结构模型。
(一) “胜任力”模型的基本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