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专业课堂课程思政实施途径
作者: 尹付摘 要:高校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高校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是以课程为引领、课堂为依托、教材为承载的多方面、多功能、多系统的隐形教育模式。高校英语专业教师课堂上要想把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就必须提高自身的课程思政意识,完善课程体系、讲究教学方法、制定质量标准和开辟第二课堂,为课程思政的有效开展创造必要条件和有力保障。
关键词:高校;英语专业;课堂;课程思政;第二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1-0186-04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o pu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various teaching aspec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the invisible education mode guided by courses, supported by classes, and carried by textbooks and with multi-functions and multi-systems. Suppose the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want to combine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lass, it is a must to improve the consciousness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perfect the course system, focus on teaching methods, formulate quality standard, open up the second classrooms. The aim is to create necessary conditions and powerful guarantee for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Keywords: university; English major; classroom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he second classroom
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才兼备、专业过硬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英语课堂是实施英语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阵地,课堂效率的高低是判断英语教师教学效能的主要依据。当下,课堂高效的判断不仅看教师是否顺利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学生英语知识和技能的提高程度,更重要的是审视教师是否将课程思政纳入英语课堂教学之中。因为,以教学内容为依托的英语课堂教学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以课堂为载体的课程思政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以培养英语技能为手段的课程思政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政治情操和激发参与课堂活动的浓厚兴趣。
一、课程思政的理论背景与实际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课程思政发表过一系列重要讲话,如2019年3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7年12月,教育部党组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也提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1]。由文献检索得知,课程思政类文章2 300多篇,英语课程思政类文章60多篇,其中,宋丽华、刘晓阳、温偲睿、刘玉玲等都从不同层面探讨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内涵、意义、实施路径。由陈华栋等2020年编著的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课程思政》一书对课程思政的相关内涵、育人功能、构建策略做了适度归纳。他们都从不同角度探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2]。
然而,又据文献检索,英语及其他类语种的“课程思政”研究成果少之又少,加上外语专业学生不得不更多地学习异域文化,外教从教的数量明显多于其他专业。每年寒暑假不少高校外语专业与日、韩、美及英等国家互派交流生,或直接选派学生前往这些国家实习,而且近些年来高校外语专业不断有来自独联体国家、南亚、东南亚等国家留学生加盟。所有这些从客观上造成学生对异域文化的吸纳,也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难度。
尤·克·巴班斯基(1927—1987)是当代著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20世纪70 年代,他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即教师有目的地选定一种建立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使其能保证在规定时间内解决教养和教育学生的任务,并取得尽可能大的效果。赫尔巴赫认为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就越要重视课堂教学,重视知识与经验的结合,重视知识学习中精神和心灵的丰富,从而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意志和性格,影响着学生的道德修养的形成[3]。此外,史蒂芬在研究课程中提出通过教科书中的插图和印刷文字,可潜移默化地将主导群体的价值观念灌进学生的思想中,强化其信仰、阶级意识、文化等方面。他认为这种隐性课程对学生而言可能比官方课程更有效。
二、实施途径
高校英语课堂课程思政是个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要想让其落地生根最重要的是解决英语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转化问题,也就是说,推动课程思政关键因素是教师的意识。众所周知,我国的英语教师队伍相对年轻,其中,不乏有海外生活经历。由于他们长期受到异域文化的冲击和碰撞,可能产生思想和价值观选择上的困惑,客观上带来负面影响。其次,应该消除教师英语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具有一致性的疑虑。殊不知,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备,思政教育的终极目的是“立德树人”。因此,英语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有较好的互利互惠作用。最后,要解决英语专业教材与思政教育脱节问题。无论是国内指定教材还是少量的国外原版教材,只要教师善于挖掘,课程思政内容可以激发出来并且发扬光大[4]。具体说来,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强化高校英语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和态度,唤起构建高素质课程思政教师队伍体系
当下,实施高校英语专业课堂课程思政的主要阻力之一不是外在因素,而在于教师本身。因为,教师队伍中很大一部分片面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而忽略了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这部分教师极为重视教材中相关理论知识的渗透和讲解,而对于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思想内涵及思政价值,则很少触及甚至完全忽略。即便少数教师虽然对课程思政形成了初步的思想认识,但是在具体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方法上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和实践性。最终导致对学生的思政教育被动呆板输出,学生对于教师的思政教育活动参与度不高,思想政治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教材中隐含的文化内容得不到积极的认知和理解,学生整体的思政教育质量没有明显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只是流于形式。
由此可见,高校英语专业教师课堂上在对学生进行课程思政渗透的过程中,应将课程思政与本专业学科知识进行充分而密切的融合。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期间,必须充分认识到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内在关联。要充分认识到,两者共处统一体,两者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明确两者的差异,即英语学科教育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思政教育也不同于英语学科教育;另一方面明确两者存在互利互惠的作用,掌握好英语学科知识和实践,有助于思政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提升;思政教育质量的提高则有益于英语学科知识和实践的掌握。英语专业教师自身和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意识到教师群体在“课程思政”实施中的中流砥柱作用[5]。同时,教师群体要在思想观念上加以调整,从素质育人观念出发,紧紧牢记“全人教育”, 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方法,突破课程思政教育的瓶颈,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
(二)构建和优化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体系,置课程思政于外语专业课程全覆盖
课程是实现教学活动的载体,课程体系是一系列课程的有机组合和具有内在联系的课程群。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一般涵盖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拓展课等。英语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应该有全局意识,将思政教育置于整个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中,不能想当然地认为,课程思政是通识课教师的义务和责任,与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或专业拓展课毫无关系。实际上,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或专业拓展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意义更加重大,一是因为这类教师与学生交流更加频繁,师生之间彼此更加熟悉和了解;二是这类课程教师所占的教学时间相比较起来更长;三是由于专业的缘故,学生对这类教师的信任度更高,所有这些因素都是课堂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有利因素。为了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应着眼于以下3个方面的考量:一是充分利用现有教学条件和资源,深入挖掘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专业拓展课的内容,发掘这些课程所涵盖的人文精神、人文品格、科学素养等思政元素,结合时代赋予年轻人的寄托和希望、当下热点话题、社会热点问题及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诉求和心理困惑,通过讨论、 辩论、演讲等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思政教育热情,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思政模块化教育,实现立德树人之目的。二是由于思政教育具有随机性、长期性、碎片化等特点,健全和完善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从客观上给课程思政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性,但自编教材或校本教材更加契合学生的认知实际和德育素养,更加能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6]。因此,英语教师或相关部门可以在现有思政元素挖掘的基础上,依据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重难点问题跃然纸上,编写成校本教材或自编教材,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呈现给学生,将西方文化进行甄别、取舍和选择性地利用,使模块化思政内容整合为中国化系列课程,如中外文学经典赏析、中外文学经典翻译、时政要闻翻译、时政重大文本翻译与中英语言元素对比分析等,让课堂上课程思政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具体性和实效性,增强大学生群体的中国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发挥大学生群体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的积极作用。三是根据各类各校英语专业方向不同建设与各自各校专业方向紧密联系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如英语专业侧重教师教育方向。可开设中学英语名教师述略、中学英语教学方法探析、英语人才培养优化方略和中学英语教材分析等课程,弥补现行课程德育功能之不足。
(三)探索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方法,激发学生的内心体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高校英语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方法是确保对英语专业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和策略选择。课程思政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社会的进步和技术手段的更迭不断推陈出新。现如今,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设备已经走进高校课堂,与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设备技术相关的课程思政方法也运用而生。高校英语专业课堂当然要跟随时代的步伐,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技术创设思政教育的育人环境,展示思政教育活生生的案例和场景,通过声光电技术的运用,活灵活现地展示鲜活的传媒载体,营造真真切切的思政教育氛围,将课程思政教育的优势发挥极致,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此外,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引领下,应极力发挥学生课程思政教育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努力提高学生参与课程思政教育的积极性。高校英语专业教师应该想方设法改变课堂活动形式,充分挖掘课堂思政元素,充分相信学生、发动学生,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课程思政活动中来。要一改“满堂灌”的旧教育理念,开展丰富多彩的课程思政教育活动,如英语报告、英语辩论赛、英语演讲、英语短剧、英语读后(观后)感及英语职业模拟表演等,让学生在提高英语各项技能的同时,思辨能力、政治敏锐能力、思想道德情操也得到升华。最后,英语课堂不能因循守旧,不能忽略教学方法的创新,大胆采用现代教学方法是英语教师提升课程思政教育质量的捷径和法宝。“翻转课堂”“慕课堂”“雨课堂”“学习通”等智能化教学方法为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了更加便捷和灵活的教育资源、教育手段和教育评价,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自主、更加灵活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7]。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全盘教学安排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且有成效地开展各项课程思政教学活动。通过这样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既融洽了师生关系,也使思政教育得到潜移默化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