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课思政元素切入点与切入时间研究

作者: 金志远 徐佑林 许猛堂 李海军 赵小英

高校专业课思政元素切入点与切入时间研究0

摘  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高校专业课思政元素的融入最为困难,其中思政元素切入点和切入时间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作者结合贵州理工学院采矿工程专业井巷工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工作,谈谈高校专业课思政元素切入点和切入时间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为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高校专业课;思政元素切入点;思政元素切入时间;井巷工程;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1-0189-04

Abstract: The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s a strategic measure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most difficult. Among them, the entry point and tim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have not been well resolved. The paper combines the research work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urse "Drilling Engineering" of the Mining Engineering Major of Gui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discuss about the entry point and tim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he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well as the solutions. The study provides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college professional courses; entry poi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entry tim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shaft engineering; curriculum ideologiual and political

课程思政,它所涉及的内容有很多,只要是正能量的信息都可以传授给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专业课程课程思政具有它的自身特点,要想做好专业课程课程思政,就需要研究将行业或专业特点,挖掘凸显行业或专业特点的思政元素,例如煤矿行业涉及到的“安全为天、生命至上,爱岗敬业”等元素,除此以外还有爱国、爱党和爱人民等思政元素,这些元素融入到正常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帮助很大,可以在保障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奠定基础[1-6]。

一、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通过教育教学会议和同行同事之间的交流发现,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大争议,很多高校专业课的授课教师都认为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不应该实施,主要原因是他们觉得既然高校开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了思想教育工作,为什么还要在高校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这些老师确实不知道怎样实施课程思政,怎样融入思政元素,什么时候融入思政元素,而且融入的元素和融入的时机是否合适不得而知。

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涉及几个方面,包括思政元素的挖掘、思政元素切入点和切入时间,以及课程思政有效性评价等。本文主要针对高校专业课思政元素切入点和切入时间问题展开讨论,不当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学者批准指正。

(一)思政元素切入点

思政元素切入点问题是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亟待解决但又没有很好解决的一个问题。以井巷工程课程为例展开分析,井巷工程课程是高校采矿工程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之一,这门课程蕴含着“安全为天,生命至上”、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情怀,爱岗敬业精神、大无畏牺牲精神、工匠精神和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等思政元素。

笔者一直在讲授井巷工程这门课程,也在做井巷工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在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每次开展新课内容之前都要对上次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于是就在其中一次课的复习重点环节引入了《论语》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鼓励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巩固强化。这样的课程思政元素(中国文化传统美德)融入方式,笔者觉得自我感觉良好,但以此内容参加讲课比赛过程中,专家给出的评价是太过刻意融入课程思政,没有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笔者进行课后反思,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期初引入《论语》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就是刻意而为之,没有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些必须要好好进行反思。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它的重点是专业课内容,只不过是在讲授专业课的过程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并不影响正常授课过程,而是在授课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思政元素切入时间

根据教育部和学校对高校本科学生所修学分的要求,这几年学分要求发生了一些变化。笔者讲授的井巷工程课程以前是3学分,每个学分18学时,本门课54个学时,其中理论学时50学时,实验学时4学时。从2018级开始,采矿工程专业井巷工程课程学时变为2学分,每个学分16学时,本门课3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6学时,实验学时6学时;理论教学学时较2018级采矿工程专业相比基本缩减了一半,这给正常课堂教学增大了很大难度,不能面面俱到,只能筛选重中之重的内容进行讲解,时间很紧。

课程思政是必须要完成的艰巨任务。而在完成这个任务的工程中,思政元素切入时间势必会占用正常课堂教学时间,有可能会影响到课程进度,或者以牺牲某些知识点的讲授深度为代价[7]。因此高校专业课思政元素切入时间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须要进行合理的规划。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针对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思想思政元素切入点和切入时间问题,笔者结合井巷工程这门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时间情况,谈谈个人的一些想法。

(一)切入点问题

思政元素切入点问题,在什么地方切入,是在课堂教学的所有环节都融入思政元素体现课程思政,还是在课堂教学的某一个环节体现就可以,目前来看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很多人可能认为课堂教学环节有一点体现就可以了,这种观点笔者也不知道对不对,但是从个人理解的角度来说,应该根据专业和行业特点,梳理出能够凸显专业和行业特色的思政元素,将其融入到整门课程中,使培养的学生能够具有课程思政所体现的综合素质,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

思政元素到底怎么切入,在什么地方切入,怎样做到润物细无声,不可能做得完美,但求做得最好。曾经在聆听电子科技大学李滚教授的讲座时,他曾提到“他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得到专家学者认可的只有一个地方,就是他嵌入的矛盾相对论理论,与课程内容得到了完美融合,得到了大家的认可,除此以外,其他地方融入的思政元素有的人认可,有的人不被认可,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还是难度很大”。

笔者以井巷工程课程为例阐述课程思政元素如何嵌入的问题,可以隐形和显性相结合,有些信息不需要直接说出来,可以在PPT中展示,让学生慢慢去感受,可能达到的效果会更好。从复习上次课内容,任务安排、引入新课,前沿分享等方面展开阐述。

1. 复习上次课内容环节,融入思政元素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授课的时候,“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直接表达了出来,有一定的育人效果,毕竟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有些信息不用表达,起到的效果会更好,这是隐性思政教育。

2. 引入新课环节,举两个例子。比如,讲授井巷工程课程的重要性时,融入思政元素,指出巷道就像是人体中的血管一样,血管一旦堵塞,就有可能发生脑梗或者死亡,巷道如果设计不合理,巷道一旦变形严重或者冒顶堵死了,新鲜风流就不能到达施工地点,就会造成施工地点氧气不足,瓦斯超限,引发重大安全事故,这个讲授过程能使学生体会到巷道和人体的血管一样重要,如果巷道设计不合理就会导致巷道变形严重,引发安全事故,凸显出了井巷工程课程的重要性,要求煤矿井下井巷工程所涉及的理论和技术一定要科学合理,精益求精,鼓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好好学习井巷工程这门课程。再比如,讲授到第六章第四节锚杆为主的联合支护时,引出锚杆为主的联合支护的重要性,是这样设计的:围岩条件好的情况下,采用单一锚杆支护是可以有效控制巷道变形的,使其满足实际生产要求,但是如果围岩条件较差时,单一锚杆支护方式不能有效控制围岩变形时,怎么办呢;融入思政元素,当今社会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单打独斗行不行,肯定是不行的,靠什么——团队精神,因此锚杆支护要和网、梁、锚索和注浆等相结合,引出锚杆为主的联合支护,达到有效控制巷道围岩变形的目的。

3. 任务安排。为了使同学们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并能体会到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在讲授第六章第四节锚杆为主的联合支护时,给同学们安排一个任务,给出一个三软煤层巷道的的实际地质条件,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目前还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环节融入创新、团队、摈弃畏难情绪等思政元素,鼓励同学们发挥团队和创新精神,创新性地提出三软煤层巷道控制思路。

4. 前沿分享环节。在讲授第六章第四节锚杆为主的联合支护时,新课内容讲授完成后,给同学们分享一篇文章,院士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让同学仔细文章,使他们掌握最新的科技前沿知识,长此以往,学生就能够不断了解最新科研成果,在了解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可以发挥创新作用,开动脑筋,天马行空地提出创新性的思路,然后同学们组队或和老师一起探讨思路的可行性;如果可行,就可以更进一步的研究相关理论和技术,使提出的思路变形可行的方法。例如在一次采矿年会实践作品大赛上,有一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提出了一种用微生物加固巷道围岩的思路,当时听了他们的讲解,觉得这种思路确实很好,也有一定效果,但是对巷道围岩的加固强度和长期稳定性等问题还值得商榷。这其实就是一种创新和团队等思政元素的体现,而且很好地应用到了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们也非常感兴趣。但是有一个问题也需要考虑,就是提出的问题很难,不能让学生有太多的压力,否则他们觉得太难,就失去了动力,很多事情就做不好了。笔者正在带动学生开展诸如这些创新性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

(二)切入时间问题

课堂教学时间一般为40~50分钟,根据相关资料分析,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一般在20~30分钟。如果采用满堂灌方式,整节课一直讲授专业知识,这样的讲课效果未必会达到很好的效果。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同时可以缓解专业课的枯燥。但是在学时缩减的情况下,本来课堂教学时间就少,而课堂教学任务又多,思政元素的融入势必会占据课堂教学时间,影响教学进度。针对这个问题,就要合理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控制思政元素融入时间,比如在讲授井巷工程课程井底车场线路设计(图1)时,正常教学过程讲授到拐角链接处采用圆弧设计时,思政元素融入“弯道超车”,同时引入案例,中国的高铁技术从“跟跑者”变成“领跑者”,鼓励学生发奋图强,好好学习,自主创新,推动国家科技进步,思政融入时间控制在3分钟以内,根据课堂教学实践,思政元素融入时间没有影响教学过程,但是教学内容要进行精炼。融入思政元素的过程中,如果只提到“弯道超车”这个词语,虽然学生们大致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但是通过这个词对他们的感染是不够深刻的,需要同时举一个案例,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