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角下新时代军事基础实践课程提质增效研究
作者: 许文保 杨光 陈良缘 谢智 秦丽君摘 要:新时代课程思政,核心内涵是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教育理念是“课程承载思政”和“思政寓于课程”,目标要求是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大思政”格局下,以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为根本遵循,重点从推动课程体系改革、搭建实践联动平台、营造以文化人氛围、强化教研力量建设等四个方面,对新时代军事基础实践课程提质增效进行研究。
关键词:课程思政;新时代;军事基础实践课程;提质增效;教育方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2-0017-04
Abstract: The core connot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the new era is to take "moral education" as the central link, its educational concept is "curriculum carry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and the goal objective is to build a pattern of all staff, whole process and all-round education, and form a synergistic effect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great ideology and politics" pattern, taking the military education policy of the new era as the fundamental guidanc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on improving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the military basic practice curriculum in the new era from four aspects: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building the practice linkage platform, creating the culture atmosphere,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forces.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new era; military basic practice curriculum; improving quality and efficiency; educational policy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以及“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等重要内容[1]。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指示,为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2],也为各类课程的“课程思政”指明了发展方向。课程思政是指学校利用所有非思政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一个体系,是实现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3],其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理念是协同育人、结构是立体多元、方法是显隐结合、思维是科学创新[4]。军队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军事人才的主阵地、主渠道,必须更加注重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而军事基础实践课程作为军队院校教育训练中一项重要的军事基础类实操课程,在培育新时代“四有”革命军人方面,有着其他课程不可比拟的优势条件,如育身心、练胆略、强号令和锻意志等。当前,在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的根本遵循下,如何进一步挖掘军事基础实践课程中思想政治元素、资源,加快其课程思政内涵式建设,促进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并发挥好立德树人、为战育人效果,成为现阶段军事基础实践课程内涵式发展的时代课题。
一、持续推进课程体系改革,筑牢课程思政育人主阵地
以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为根本遵循,树立大思政育人理念,统筹考虑与思政课的关系,加快课程思政融合建设,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和相互支撑的新时代军事基础实践课程课程体系,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认同”的有机融合。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民、爱军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号令意识和道德修养等重点内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推进新时代军事基础实践课程课程体系改革。
一是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立德树人”和“为战育人”,这是新时代军事基础实践课程育人的价值取向、核心理念和本质要求,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优先纳入课程教育理念中,确保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计划、课程教学设计、教案和教材等内容建设中和教学模式、方法手段、考核评价等体系改革中,孕“思政种”、产“思政果”、出“思政味”,逐步形成“以德感人、以文化人、以战育人”的教育理念。时刻以“能打仗、打胜仗”为目标指引,触及心灵、拷问灵魂、追随行动,不断强化如坐针毡、如履薄冰和如临深渊的紧迫感和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二是深挖丰富的教育资源。以历代军事战争、非战争军事行动为出发点,深挖提炼哪些与军事基础实践课程紧密联系的德育元素,并在战斗人物、典型案例和楷模榜样等传统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有所拓展或适时增加时政热点教育资源,如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军队人员作为先遣救助队,率先士卒、奋勇直前、攻坚克难,成为当今时代十分鲜活的教育案例,可以此为契机,形成具有时代性、丰富性和教育性、特色性的思政库、案例库,不断丰富完善现有具有课程特色的思政教育资源与元素,力争使教育做到“术与道相结合”。
三是搭建多样化探索平台。开展全军级、军种级、省部级和校院级等不同等级的军事基础实践课程课程思政项目建设,在理论指导、实践应用、科学研究中创新探索新观点、新模式、新路径。建立基础、专业、思政教师及队干部协同联动机制,推动建设全方位、立体化、一体式的育人模式平台。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深度融合教学实践平台,探索案例式、研讨式、项目式和情景式等教学方式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挖掘并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平台,用好战斗人物、抗疫素材和时代楷模,推广具有军事基础实践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果。
四是建立思政考核评价体系。根据军事基础实践课程的学科特点,将课程思政评价指标纳入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中,重点从主观努力度、行为实践度和知识积累度等方面进行全过程考核,并注重教学实践育人效果、思想情况、精神状态和成果取得等方面的评价,形成思想政治考核与课程技能考核兼顾并行的考核评价体系。科学设计全周期思政考核评价体系,并做好思政与实践、技能等内容考核指标的权重划分,注重考评方式的多元化,体现考评体系的科学性,确保考评结果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公平性。
二、强化军事训练实践联动,打造课程思政平台品牌
按照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的指示要求,大力推进军事基础实践课程实战化教育训练实践活动,确立“备战首抓战备、校门对接营门、操场直通战场”的思想,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重视思政教育活动的实践性,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同军队、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争做新时代“四有”革命军人的践行者、奋斗者、引领者。
一是打造校内中的军事训练实践平台品牌。以“砺剑杯”“军事运动会”“红色拉练”“重走长征路”等院校大型军事训练实践活动为契机,以“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为着眼点和落脚点,设置实战化训练环境、运用实战化编组力量、采取实战化方法步骤,并注重在军事教育训练活动中的思想政治发动,用活、用准和用好实践活动中的典型案例、人物榜样,让学员在实践中有所想、有所悟和有所触,培育战斗精神、家国情怀和奉献担当,为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协同发力。
二是打造校际中的军事训练实践平台品牌。秉承为战抓教、以战促学的理念,搭建军事基础实践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平台,打造以部队作战体系为纽带的跨校院、跨区域课程思政建设共同体,形成以“精武杯”“沙场点兵”“联合精英”等校际军事基础比武竞赛实践活动为基础的特色品牌和各军兵种军队院校之间的军事训练实践特色平台品牌,探索军内校际课程思政合作式育人模式,强化官兵在军事比武竞赛中知行合一、团结协作、尚武崇德和亮剑精神等方面的思想教育。
三是打造部队中的军事训练实践平台品牌。建立院校与部队军事基础实践课程联合育人机制,结合区域化、基地化和野战化的组训模式,根据不同的训练模式划分不同训练体制、训练内容等,以单兵训练、分队训练或兵团训练划分训练体制,以战役训练、战术训练、技术或专业训练和共同课目训练划分训练内容,以参观见学、服务部队、当兵锻炼和部队实习等为契机,打造以融合演练、军事比武和技术服务等代表的军事训练实践平台,不断凝练军事基础实践课程联合育人中思想政治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经验教训,激发主动作为、奉献国防和投身基层的激情和情怀。
四是打造社会中的军事训练实践平台品牌。借助新冠肺炎疫情、社会维稳和抗震救灾等非战争军事行动,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定期或非定期社会领域的军事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军事职业吸引力和军人使命感、荣誉感、责任感,培养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鞭策官兵刻苦训练、精通专业、勤奋守纪、高效务实、自觉奉献、敢于牺牲,引导培养保家卫国、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和主动作为意识,提升政治认同、价值认同、社会认同和道德素养,促进形成“军民一家亲”的军民融合氛围。
三、营造以文化人军事氛围,探索课程思政文化育人路径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永葆人民军队性质、本色、作风”[5]“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6]。长期以来,已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厚实和灿烂的军营文化氛围,这对培养、熏陶、塑造、激励和促进官兵军事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军事基础实践课程作为一门实操课程,更应从思想观念上引领军事训练实践活动,注重增强文化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一是注重军魂文化渗入。加强教育灌输,搞清基本道理。开展“读经典、学哲学”活动,以理想信念教育铸“魂”,解决官兵信仰什么、听谁指挥等原则性、方向性问题,引导官兵弘扬喀喇昆仑精神、贺兰山精神和老高原精神。以海外见闻为生动教材,在中外对比中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切实从思想理论、客观规律和发展要求上铸牢永听党话、铁心跟党走的思想根基[7]。以争当新时代“四有”革命军人为牵引,注重将战争故事、英雄人物等军魂文化渗入到军事基础实践课程和军事训练实践活动中,培育“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勇气斗志和“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亮剑精神,锻造官兵的血性胆气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历练军人好样子的外在面貌。
二是注重仪式文化渗入。强化实践感悟,深化认知认同。开展经常性或定期性走进烈士陵园、纪念场等实地参观活动,夯实高举旗帜、听党指挥的思想根基。军队中也有许多实践性独具军营特色的仪式文化,如入伍宣誓、入党宣誓、授衔仪式和退伍仪式、升旗仪式、授装仪式、授旗仪式、阅兵仪式和誓师仪式等。在军事基础实践课程教学训练中,也应将其所蕴含的仪式文化挖掘出来,加之跆拳道、散打、篮球和足球等军事基础开放选修课的加入,以及以军事体育运动会为代表的军事训练实践活动,更大大丰富了仪式文化资源,这种隐性教育资源更易潜移默化地对官兵心灵进行触动、激励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