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类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作者: 葛巍 方宏远 张凌杰 王娟 华莎 郭歌

工程类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路径研究0

摘  要: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17年开始,其培养形式从单一的全日制发展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并存。与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相比,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培养模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完善,社会认可度也有待进一步提高。探索工程类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路径对于创新培养模式、培养国家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该文重点分析工程类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措施。

关键词:非全日制;工程类;专业硕士;培养质量;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2-0021-04

Abstract: Professional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education. Since 2017, its training form has developed from a single full-time to a co-existence of full-time and part-time. Compared with full-time professional postgraduate students, part-time professional postgraduate students still need to be further improved in terms of training mode and assessment methods, and social recognition also needs to be further improved.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ways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part-time engineering graduate students for innovating the training mode and train high-level talents needed by the national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in the cultivation of engineering part-time professional postgraduate student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Keywords: part-time; engineeringtype; professionaldegree; training quality; improving path

改革开放以来,研究生教育培养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不断增长。为了协调发展以及规范管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规定,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实行相同的考试招生政策和培养标准,其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1]。从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来看,2017—2021年研究生招收人数逐年增长,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341万人,这一数字比2019年度考研报名人数增长了50余万人,增幅超过17%,再创历史新高。这也促进了非全日制研究生报考人数的增加,部分高校2017—2021年非全日制录取人数见表1。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是世界各国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及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有效方式[2]。而新形势下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面临很多问题,包括生源压力大、培养模式模糊、社会认可度相对较低、学生就业难度相对较大等,这些问题的核心在于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有待提高。与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相比,工程类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更加注重工程实践和创新,如果不能有效发挥这方面的特点,将会失去自身优势,更容易导致社会认可度低的问题。因此,本文针对工程类非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其培养质量提升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培养中面临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有待提升

虽然近几年非全日制招生人数大幅攀升,但招生群体依然较小,且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不少学校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理解不全面,对其优势尚缺乏全面认识,因此学校层面存在导师的选聘培养和制定培养模式等方面不被重视的情况。以培养模式为例,部分高校认为学校只是提供教学服务,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是工作单位的事情;还有一些高校完全照搬培养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方法,甚至将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统一进行培养[3]。这容易使学生对培养重点把握不牢,造成急功近利甚至滋生学术造假等问题。

高等院校中许多导师科研项目多、考核任务重,全日制研究生多数时间在校内学习、科研,能够及时、高质量地完成导师布置的科研任务,而非全日制研究生由于边工作边学习且理论能力较弱,无法在上述方面发挥作用,因此在导师层面容易存在不被重视的情况。

高校和导师对于非全日制培养模式的思想认识不到位,易忽视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大多数工程类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是非脱产学习,在学习时间和对理论教育的接受能力上都和全日制有着很大不同,因而不甚合理的培养模式将从根本上影响工程类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质量,进而导致了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相对较低。

(二)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导师队伍建设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之一。而大多数研究生导师将工作重心放在培养全日制研究生和攻克科研难题,对工程类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关注度不高,甚至有些导师由于学生数量过多及负责的项目繁重,忽视了对工程类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及管理,造成有名无实的尴尬境地。同时,大部分研究生导师硕士或博士毕业后直接从教,自身工程经验不足,无法对工程类非全日制研究生进行有效指导。

为解决上述问题,许多学校实行双导师制,即除校内导师外再安排一名具有工程经验的校外导师。但是一些校外导师缺乏指导学生的经验,甚至仅为挂名,对学生的指导不足。此外,校外导师也存在有选聘困难、职责不清等问题[4]。

(三)毕业考核要求针对性不足

工程类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考核内容通常主要包括课程学习、学位论文、专业实践等。其中,学位论文和专业实践为重点考察内容。目前,高校普遍较注重对学位论文的考核,而轻视对专业实践的考核。

学位论文是取得学位的前提和基础,是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研究生能否按时获得学位[5]。对于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而言,现阶段的考核内容为重点考察其理论创新水平,兼顾考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有更多接触工程实践的机会和经验,较全日制研究生更了解工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而部分导师在对工程类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要求方面照搬全日制研究生考核内容,不加以区分、缺乏针对性。其中原因比较复杂,除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外,学位论文理论创新不足导致盲审难以通过也是导师顾虑的主要方面。

专业实践考核也是工程类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标,其目的是提升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际中,相当数量的高校及导师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学生的学术创新能力考核上,不太重视社会实践的考核,在此环节找一些校外导师签字作为完成社会实践的依据。这对于以学术创新为主要培养目的的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而言问题不大,但对于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工程类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而言,则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培养目标的达成[6]。

(四)学生重视程度和时间投入不足

工程类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生源结构相对复杂,主要体现在年龄、阅历、专业背景、工作背景及专业素质水平等方面;与此同时,非全日制研究生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工作中,在校时间少、参与学校活动少、师生之间交流少[7]。因此容易造成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思想和态度上对自己放松要求,甚至形成舍本求末的错误思想,仅仅为了追求毕业而忽视了自身能力的提升。

由于非全日制研究生是非脱产在校学习,只能利用周末、节假日或寒暑假进行集中授课,学习时间分散;工作占用了大量时间,导致可利用的学习时间相对匮乏。虽然工作所接触的工程项目有助于学位论文的选题与开展,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顺利地撰写出达到一定水平要求的硕士学位论文,还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校内导师的理论指导。

二、培养质量提升路径

(一)加强师资建设

工程类非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师资队伍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部分校内导师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可以从实行双导师制和提升校内导师实践能力两方面着手。

1. 实行双导师制

实行双导师制即培养单位为工程类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同时配备两名导师:一名是校内导师,负责研究生的理论课程教学、课题选题、学术论文及毕业论文撰写指导等方面,切实让非全日制研究生将工程实际与理论进行有效结合,进而提升其科研工作能力;另一名是校外导师,作为精通业务、实践经验丰富、指导能力强的行业骨干,负责与培养单位和本专业的一些企业进行沟通合作,参与到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并重点对其专业实践进行指导。

在实行双导师制的时候要注重完善校外导师管理制度。通过建立遴选聘任、考核机制、培训制度,有效地将校外导师的职责要求与研究生培养及就业等紧密关联起来,切实有效地发挥“双导师制”作用[4]。

实行双导师制兼具实践性与理论性,不仅有利于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引导研究生创新创业[8];而且可以弥补部分校内导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短板,是解决工程类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师资力量不足问题最快速、有效的方式。

2. 加强校内导师实践能力培养

实行双导师制虽然能快速、有效解决当下师资力量相对不足的问题,但难免会出现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在培养学生方面沟通不畅、协调困难等问题。采用双导师制最根本的原因是校内导师实践经验不足,因此也可以从加强校内导师实践能力方面入手。

可以借助双导师制度,校内导师队伍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一方面,加强教师培训,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到企业学习和交流[9];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具有工程经验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到高校工作。此外,通过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推进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这样在满足工程类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的同时,方便校内导师利用行业实践基地,充分了解行业需求,加强自身的实践能力,丰富工程实践经验。

(二)创新培养模式

1. 合理运用新的教学模式

由于工程类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边工作边学习,面临在校时间短、学生分布零散、专业水平参差不齐、难以集中管理和学习精力分散等问题,增加了教学难度。因此,为了保证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时间和质量,可以有效引入混合式教学模式,即利用周末或者晚上空闲时间进行线上教学。授课时,教师可以采用线上互动、课后讨论的授课方式,充分利用学生的时间、调动学生积极性。另外,在工作之余,学生还可以反复观看课件,以巩固理论知识[8]。

2. 积极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方式

校企联合培养,即整合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与资源,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具有全面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创新型实践人才,以满足用人单位及社会的需要[1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