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能力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作者: 程玮 段立
摘 要:采取自主编制大学生创业能力自评量表和影响调查问卷,并面向19所高校的本科生进行调查,采集有效样本4 248份,考察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状况及关键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创业能力在性别、政治面貌、学生干部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创业能力与影响因素呈显著相关;影响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关键因素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与创新创业教学资源、创新创业实践与评价、社会创业政策支持与帮扶及家庭背景与创业资本。基于实证分析,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能力;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2-0041-04
Abstract: Using the self-developed questionnaire of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and collecting 4 248 effective samples from 19 universities for the survey, the paper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include gender, work experience, political status, college club experience. The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se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include training objectives, innovative teaching resources, entrepreneurship programs, social policy for entrepreneurship subsidies and assistance. Based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es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niversities.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influencing factors; empirical research; promotion strategy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创新创业能力培育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已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关于大学生创业能力结构、测评及影响因素的相关实证研究也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新热点,虽然“已有研究针对一般性创业者探究了创业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创业能力产生和提升”[1],但大学生与一般性创业者不同,有其独特性。研究采用自主编制大学生创业能力自评量表和影响因素问卷开展实证分析,考察大学生创业能力发展水平,检验不同背景变量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差异,提炼影响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关键因素,并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涵提出建议。
一、研究工具
(一)大学生创业能力自评量表检验
前期研究获得六维度28项要素构成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六维理论模型,为进一步验证修正大学生创业能力理论模型的可靠性,验证自主编制大学生创业能力自评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应用MPLUS7.0软件和stata13.0软件,采用常用的验证模型拟合指标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采用编制大学生创业能力自评量表开展预测分析,以8所高校的本科生为调研对象,采集有效样本607份,先抽取2所高校的96份问卷进行预测分析,再随机抽取96份问卷进行验证性分析,采用内部一致性系数、基本适配度检验、整体模型适配度检验和内在质量检验,对量表进行信效度检验。内部一致性检验反应的是调查问卷内部各题项之间的关系,通常采用的是克朗巴赫(Cronbach)α系数,克朗巴赫α系数介于0到1之间,α系数值越大表明调查问卷之间题项之间的相关性越好,内部一致性信度越高。信度验证结果显示,总量表的内部性系数0.986,6个分量表的克仑巴赫系数即创业管理通用能力为0.902、创新创业技能为0.897、创业者基本素质为0.967、创业领导能力为0.937、职业通用能力为0.927、创业者特质为0.960,以上数据说明,该量表信度较高,达到测量学要求。效度检验结果显示,基本适配度检验中评价项目“是没有负的误差变异量”,检验结果数据均为正数;“因子负荷均大于0.7”,满足大于0.5的标准;“是否没有很大的标准误”,检验结构数据为0.266~0.500,三项模型适配判断均为“是”,显示该量表基本适配指标均达到检验标准,表示估计结果的基本适配指标良好。整体模型适配度检验结果,绝对适配度指标较为合理,增值适配指标欠佳,但从卡方值与自由度之比看(5 611.731/2 262=2.481)在正常范围之内 ,表示模型与样本数据的契合度较好。SRMR=0.055,未满足小于0.05的标准,但基本接近,RMSEA=0.080基本满足小于0.08的标准,增值适配度检验结果CFI=0.778,TLI=0.770,未满足大于0.9的标准,说明模型增值适配度不够理想。但从整体模型而言,该量表的三阶验证分析模型与实际观测数据的配适较好,模型外在质量较高。假设模型内在质量的检验显示,模型的收敛信度和构想信度指标均达标,所估计的参数P值均为0.000,均达到显著水平;各题项的信度均大于0.5,潜在变量的平均解释方差比例均大于0.5,潜变量的组合信度大于0.6,可见,模型的各拟合指数均达到拟合优度的条件,说明模型的内在质量良好[2]。正的理论模型由6个维度24项要素构成,大学生创业能力自评量表由69道题组成。以上检验结果说明量表具有较高的信效度,作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测量工具是稳定可靠的、科学的。
(二)大学生创业能力影响因素问卷编制与检验
大学生创业能力影响因素问卷包括38道题目,量表参照李克特(Likert scale)五级量表设计。该问卷的编制的过程分三步:首先是在访谈和开放问卷整理归纳的基础上,形成一份由41道题组成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影响因素初始问卷,采用此问卷开展预测调研分析,选取8所高校的本科生采集有效样本607份,进行探索性分析。结果表明KMO的值达到0.980,Bartlett球形检验的卡方统计量为33 051.382,自由度为820,其显著性水平值小于0.01,显示原始变量间有共同因素存在,适合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其次经专家评估,最终保留38道题组成影响因素问卷,并将4个因子分别命名为人才培养目标与创新创业教学资源、创新创业实践与评价、社会创业政策支持与帮扶、家庭背景与创业资本。再次对问卷进行信度内部检验,检验结果显示,总问卷的克仑巴赫系数0.988,4个分问卷的克仑巴赫系数分别为0.978、0.978、0.860、0.975。以上数据说明,该问卷内部一致性水平较高,具有较高的信效度,是可靠的研究工具。
二、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调查对象
调查样本取自黑龙江、河南、山东、重庆、四川与广东5个省和直辖市的19所高校本科生,其中公办高校15所,民办高校4所,通过电子版形式发放问卷5 000份,回收问卷4 500份,回收率90%,有效问卷4 238份,有效率84.76%。
性别上,男性1 689人,占比39.9%,女性2 540人,占比59.9%;政治面貌上,党员400人,占比9.4%,非党员3 838人,占比90.6%;干部经历,学生干部2 334人,占比55.1%,非学生干部1 904人,占比44.9%;社团经历,有社团经历的3 506人,占比82.7%,无社团经历的732人,占比17.3%;兼职经历,经常的740人,占比17.5%,较少的2 385人,占比56.2%,没有1 113人,占比26.3%。其中性别缺失值9人,占比0.2%。通过SPP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差异性分析、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等。
(二)结果
分别以性别、政治面貌、社团经历及学生干部为自变量,以大学生创业能力总分和各维度为因变量进行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检验,检验不同个体特征大学生创业能力差异性。
1. 性别的差异分析
t检验结果(表1):大学生创业能力总分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即男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的得分;具体维度上,除创业者基本素养外,其他维度上均存在性别的显著差异,以上说明男生的创业能力整体水平高于女生,据此可推测性别影响大学生创业能力。
2. 学生干部情况的差异分析
t检验结果(表2):大学生创业能力总分和具体维度在学生干部经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即“学生干部”的得分高于“非学生干部”的得分,说明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学生创业能力较强,可解释为在大学担任学生干部工作经历对其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有促进作用,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担任学生干部往往能积极促进其综合能力的发展,进而影响其创业能力的发展状况,可以推测大学生在校期间担任学生干部与否可能影响大学生创业能力水平。
3. 政治面貌的差异分析
t检验结果(表3):大学生创业能力总分和具体维度在政治面貌上均存显著差异,党员学生得分高于非党员学生得分,据此推测政治面貌影响大学生创业能力。
4. 参加社团情况的差异分析
t检验结果(表4):大学生创业能力总分和具体维度在社团经历上均存显著差异,有社团经历的学生得分高于未有社团经历的学生得分,说明社团经历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有积极作用,可解释为学生社团工作经验,能通过各种活动的实践锻炼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尤其在实践活动中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同时开展一系列社团活动需要创建组织文化,而组织的发展需要成员有责任感以及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这些会渗透整合到学生创业能力结构中,有助于创业能力的合理建构和提升,据此推测社团经历影响大学生创业能力。
5. 大学生创业能力与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将大学生创业能力总分及各维度与影响因素总分及各维度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发现(表5):大学生创业能力总分和影响因素总分呈非常显著正相关,两者之间在各维度上也均呈非常显著正相关。由此可见,提炼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影响因素是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的关键影响因素。
6. 大学生创业能力与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以影响因素的各维度为因变量,以大学生创业能力各维度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表6):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学资源、创新创业实践与评价、社会创业政策支持与帮扶、家庭背景与创业资本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均具有不同程度的预测力。以上说明大学生创业能力影响因素较复杂,涉及面较广,除了高校人才培养因素,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也是重要影响因素。
三、结论与对策
大学生创业能力在性别、学生干部、政治面貌、社团经历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与创新创业教学资源、创新创业实践与评价、社会创业政策支持与帮扶、家庭背景与创业资本。
基于以上结论,从高校角度提出4点建议:
(1)创新创业教育应分层次、分类别建立个性化的教育体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个性化开展,必须基于大学生创业能力评估的实证研究基础上,针对不同个体背景变量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发展状态和特点开展分层次、分类别的教育指导。一是构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及第三课堂对接联动助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持续优化[3]。二是开设实验班、特色专业方向,系统制定创业类人才培养方案,开设特色课程。三是分类搭建可满足不同群体学生创业能力开发的第二课堂活动平台。四是构建校企共建的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活动和校内众创空间等多链条的创新创业实践实训活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