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新生研讨课教学现状的比较研究
作者: 杨乾磊 周雨桦 包文欣 安艳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教育领域关注的重点由量的发展转向质的提高,不同层次与定位的高校都积极进行本科教学改革工作,以推进教学实践的创新。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科教学的质量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为了建设和打造良好的本科教学环境,国内外高校对本科教学形式进行探索,国外在对新生所开设的研讨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受此影响,国内由清华大学率先开设新生研讨课,之后一系列高校纷纷开设该课程,使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和角色得到转变,进一步激发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该文主要针对新生研讨课教学现状进行国内外对比研究。
关键词:研讨课;教学现状;国内外研究;新生;本科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2-0061-04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the focus of education has shifted from quantitative development to qualitative improvement. Universities of different levels and positioning are actively carrying out undergraduate teaching reform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practice. In this context, th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gradually emerged. In order to build and create a good undergraduate teaching environm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explored the form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and som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offering seminars for freshme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is, Tsinghua University took the lead in offering freshman seminar in China, and a seri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egan offering this course in succession, which changed the status and role of students in class and further stimulated students' enthusiasm and autonomy in class. This paper mainly conducted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eaching status of freshman seminar at home and abroad.
Keywords: seminar; teaching status;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freshman; undergraduate teaching
受到国外新生研讨课开展情况的影响,自我国许多高校开设以来,新生研讨课在本科教学工作中得到起步和发展,为教学改革工作注入了新鲜的力量,有助于突出和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本文主要针对新生研讨课教学现状进行国内外对比研究,进一步探讨我国新生研讨课教学实践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吸取经验和教训,提出更加高效的课程政策建议。
一、新生研讨课概述
新生研讨课最早诞生于欧美国家,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但依然对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新生研讨课要求学生要围绕共同主题和问题进行小组分工、合作分析和探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开设新生研讨课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术能力,帮助新生快速明确自身的学习方向和专业要求,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增强自身的信心,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一)概念诞生
关于新生研讨课的定义,目前并没有形成绝对统一的界定,不同高校的理解和开课理念会有一定差异,但整体上也存在相对一致的认知,主要涉及新生研讨课的授课对象和任课教师,包括新生研讨课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面向学生所设计的教学内容。为了提高一年级新生的学术专业能力,哈佛大学在20世纪就已开始尝试开设新生教育课程,经过3年的课程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教训,逐渐形成了完善的课程体系,并且将新生教育课程纳入本科教学体系中,意味着国外本科教学改革的进步,并且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1]。之后众多美国高校纷纷效仿哈佛大学,根据实际情况开设新生教育课程,自此新生教育课程在国外大学中得到快速地发展和推广,在1959年正式确定其名为新生研讨课。
(二)开展目的及意义
新生研讨课在国外最早是一种小班研讨型课程,是基于专门的研讨课的基础上,特面向新生所开设的一门提升学术能力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新生研讨课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围绕共同的主题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彼此能够形成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关系,便于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和教育,提升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热情。新生研讨课的开展,有助于新生适应大学教学的模式和方式,体验与传统课堂截然不同的教学模式,能够在研讨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生研讨课的开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传统教学课堂中,教师往往采取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表现机会不够充分,往往处于被动学习和接受的角色。新生研讨课的开展还有助于改变教师长期形成的教学习惯,帮助其掌握良好的教学技巧,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和地位,让学生在自由学习和交流的环境中,挖掘和发挥自身的潜能,并形成严谨和踏实的学习态度。选修新生研讨课的学生能够与任课教师进行面对面交流,直接感受教师的人格魅力,学习教师的做人智慧和生活智慧。
二、新生研讨课在国内外的发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教育领域将关注重心逐渐转移到教学质量的提升方面。针对当前高等教育质量未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问题,教育领域和学术领域对新生研讨课在国内外的发展展开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进一步探讨我国新生研讨课开设过程中存在的困境和不足,有助于挖掘新生研讨课的深层理论内涵,把握新生研讨课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
(一)起源
通过对新生研讨课发展历史的回顾,有助于掌握新生研讨课最初的课程表现形式,更好地把握新生研讨课的深层内涵。19世纪后期,哈佛大学面向新生开设专门的教育课程,内容包括向学生介绍校园基本情况、校园资源,要求学生掌握学习和时间管理的技巧,不断提高自身的健康意识和安全意识。学校为学生与教师提供了相互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帮助新生自由选修课程,更好地适应全新的大学环境和学习方法,有助于实现从中学到大学过渡的目标。新生教育课程的开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平均绩点和毕业率,新生教育课程所取得的成效促进研讨课的进一步完善[2]。在后续10年中,许多大学纷纷开设新生教育课程。步入20世纪30年代后期,以生活适用为主题的课程并未取得理想的成效,导致新生教育课程逐渐减少。后期以适应性为目标的新生教育课程逐渐消失,以研讨式为主题的教学方式得到了快速地发展。
(二)发展
20世纪50年代,哈佛大学为了改善偏重研究生教育而忽略本科教学的问题,面对新生开展研讨课,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和接触,借助各种机会和手段丰富新生的学术经历。哈佛大学在1959年正式开创新生研讨课,意味着新生研讨课的创新的成功。进入20世纪7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进一步拓宽了发展范围,高等教育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新生研讨课再次被引入大学高等教育中,参与大学文化主要内容的构建。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并未掌握必要的学习技巧和技能,对提升学术能力的专门渠道提出了更加迫切的需求。伴随着校园政策变得更加复杂,学生急切需要指导和帮助,自此以适应性转变为目的的新生研讨课在80年代再次回归校园。
(三)成熟
在新生研讨课诞生半个多世纪之际,欧美国家资源中心对高校新生研讨课展开了全面的调查和分析,并且进行定期的检查,整理相关报告内容,有助于了解和掌握新生研讨课的开设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新生研讨课的课程目标和内容。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完善的课程开设体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新生研讨课的主题和授课对象,并通过合理的考核方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博耶报告”的发表意味着美国新生研讨课基本发展成熟。在2003年,我国清华大学率先推出新生研讨课,其中包括31门丰富的课程内容,由知名教授和专家负责课程的开展,并且引起广大学生和群众的支持,选修率逐渐升至最高。后续多所知名高校纷纷开设新生研讨课,并在不断实践和操作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明确新生研讨课开展的目的和意义,为师生提供更多交流和互动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体验研究型的学习方法和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研究和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探索意识和精神。从在美国哈佛大学诞生以来,新生研讨课在欧美国家发展相对来说较为成熟,我国新生研讨课的开展正式起步,至今只有十几年的历史,在实际开设过程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深入对比研究国内外新生研讨课的发展,有助于不断改进教学对策。
三、新生研讨课教学现状的国内外对比研究
新生研讨课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高校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尤其是在推动我国本科教学模式的改革转变方面,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但是根据当前的实践情况来看,新生研讨课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阻碍我国本科教学质量的提升。通过对新生研讨课教学现状的国内外对比研究,有助于从中了解我国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积极借鉴国内外新生研讨课开展的经验和教训,不断丰富新生研讨课的深层内涵和意义。本文立足于已有的教学研究成果,从新生研讨课的开设数量、学生人数、课程学分、课程类型设计及课程实施成效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激发社会对本科教学的广泛关注,不断促进新生研讨课的改革和创新,采取全新的教学理念和独特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3]。
(一)从开设数量、学生人数、课程学分方面
根据美国博耶研究型大学在2001年对本科生教学情况所做的调查来看,共选择91所研究型大学作为调查对象,涉及的问题主要是学校是否开设学术为导向的新生研讨课,调查发现,共有76所大学表示肯定,14所大学并没有开设以学术为导向的新生研讨课。根据美国大学开设新生研讨课的情况来看,虽然没有达成教育委员会所提出的目标,但根据2001年的调查成果,能够充分了解到新生研讨课在美国本土发展得如火如荼,尤其是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2003年我国开始引入新生研讨课的教学模式,丰富了本科生教育的内容,之后有多所高等院校纷纷尝试开设新生研讨课,其中包含多所211工程院校和985院校。然而在当时全国仍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流的教育环境和理念背景下,我国高校教育中新生研讨课的开展尚未形成较大的规模和体量,加之受限于较为严格的开课条件,如知名教授的配备和课程的专业设计等,我国目前开设新生研讨课的高校仍在少数。部分高等院校存在繁重的科研任务和专业教学工作,导致部分知名教授难以抽身,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新生研讨课的课程开设和建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开设新生研讨课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影响了人才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在今后学校应适当增加新生研讨课的开设数量,尽可能缩小班级规模,有助于每位学生都能够与教师进行交流和互动。通过缩小班级规模,有助于学生和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围绕所研究的课题表达自己的意见,也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各所高等院校应积极承担教学改革的责任和使命,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着重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通过开设新生研讨课,有助于推动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从而赋予高校教育更多生机和活力,增加课程知识学习的灵活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做到提升高等院校的教育质量。目前,我国新生研讨课开展工作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为了满足新生的实际需求,尽可能丰富课程数量和内容,有助于学生能够通过选修进行有效的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