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师与学生角色的巢湖野外地质实习对比及启示
作者: 郭小飞摘 要:地质野外填图实习对于地球科学相关专业学生来说至关重要,良好的实习效果能对其整个地质思维的培养和锤炼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巢湖实习基地作为我国南方重要的地质教学实习基地,承载着无数学生的美好青春记忆。该文基于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结合作为带队老师在巢湖指导学生地质填图实习过程中的所见所思,联系自己作为学生的记忆,从衣食住行、思想动态和实习教学资源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探索如何强化实习过程管理和提高实习效果,并进一步完善巢湖野外地质填图的工作部署和教学实践。
关键词:双重角色;巢湖野外实习;对比分析;经验启示;地质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2-0065-04
Abstract: Geological field mapping practice is very important for students majoring in geosciences. Good practice effect can get twice the result with half the effort for the cultivation and tempering of the whole geological thinking. As an important geological teaching practice base in South China, Chaohu practice base carries the beautiful youth memory of countless students. Based on the role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combined with what the team leader saw and thought in the process of guiding students' geological mapping practice in Chaohu, combined with my own memory as a student,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from three aspects: basic necessities of life, ideological trends and practice teaching resources, explores how to strengthen the practice process management and improve the practice effect, and further improves the work deployment and teaching practice of Chaohu field geological mapping.
Keywords: dual roles; Chaohu field practice; comparative analysis; experience enlightenment; geology teaching
野外填图实习对于地球科学相关专业来说至关重要,良好的实习效果对人们整个地质思维的培养和锤炼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1]。国家自然基金委授予巢湖北部地区为南方地质实习基地,全国有30多家高校来此实习。作为我国南方重要的地质教学实习基地,巢湖实习基地承载了无数大学生的美好青春记忆[2]。2010年暑假,作为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学生,笔者来到巢湖进行野外填图实习。2021年暑假,作为江西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地质工程专业的教师,笔者再一次来到巢湖开展野外填图教学实践。经过多年的发展,巢湖地质实习的校地协同保障等各方面发展已是相对完善。早年王心源等[3]提到在巢湖地质学实习基地的建设与改革中,应加强对实习基地的科学研究、强调新技术手段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和积极推进高校与地方共建实习基地。近些年开展的校地实践过程对此均有所涉及,如孙林华[4]以巢湖地质实习为例进行了实践教学中科学研究能力培养探索;廖晴等[5]在填图教学各阶段综合运用Surfer和CorelDraw等商业软件,以及自主开发的GiSP和实测地层剖面SDP软件对巢湖区测实习开展数字化填图教学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济大学选择巢湖北部地区作为地质教学实习基地并同巢湖铸造厂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6]。然而,面对不同世代的学生个体差异、多样化野外教学手段的使用,以及巢湖水质优化和巢湖周边生态修复工程对实习资源的影响,新形势下如何强化巢湖野外实习过程管理和提高实习效果值得探索。本文基于教师与学生的角度,结合本次作为带队老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所见所想,联系自己作为学生的记忆,从衣食住行、思想动态和实习教学内容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完善巢湖野外地质填图工作部署和教学实践。
一、实习区的衣食住行
作为实习带队教师和曾作为学生来实习的日期都是在暑假,事实上实习日期没有太多选择,因为作为地质填图实习,一般需要三到四周时间,如此长的连续时间暑期最为合适。当地此时正处在雨季酷暑时期,要么冒雨作业,要么酷热难耐,作业条件相对艰苦。为此,师生的换洗衣物最好带几套速干衣服和若干一次性袜子及内裤。
目前对接江西理工大学(下文简称“我校”)的是位于巢湖水泥厂的平顶山招待所,住宿地点离实习内容所在地较近,均可步行前往。犹记得作为学生来实习时,住在监狱铸造厂附近,住宿条件简陋——地下一层,没有空调和独立卫浴,晾洗衣物不便。现在条件已经改善许多,有空调和独立卫浴。吃的方面,除了物价上涨没有太多变化。笔者读书时,穷苦出身的学生比现在多,所以普通的饭菜,对经过一天忙碌的他们会显得分外美味。如今的学生,家庭条件相对殷实,对吃的比较挑剔,且外卖无处不在,学生的选择更多。住处旁巢湖边的河渠治理成效显著,以前觉得住处附近脏乱差,现在晚饭过后去到铁轨、河渠,沿途村子整洁干净、鸟语花香,湿地保护良好,饭后散步的人络绎不绝。
然而,学生吃苦耐劳精神随着生活条件的好转反倒有下降趋势。以前作为学生来此地填图实习,早上出去下午四五点钟回来,中午带干粮吃都是常有的事情。虽然也累,但是能顺利完成任务,全程走下来不畏辛劳。现在带领的学生,每天上午工作到九十点钟就吵着要回去,甚至走到一半自行打车回住地,多走一点都嫌累。再者,现在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不如从前,有中暑症状的学生比例较高,耐受能力欠佳。
实习经费报销目前存在较大问题,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学生的实习报销费用包括车费和住宿费两项。现行报销体系下,学生可报销100元车费和每日10元的住宿费。前者尚能接受,毕竟去不同实习地车费不一样,短途来回100元都有的剩,长途的话是不够的。住宿费标准就有些落伍,感觉是十几年前的标准,试想一下,现在哪里还能住到10元一天的房子。所以,学校相关部门应该讨论因地制宜地提高野外实习报销标准。
二、学生的思想动态
尤其记得笔者作为学生来巢湖实习是2010年夏天,正是足球世界杯赛期。印象最深的是,那次世界杯决赛是在凌晨,笔者和一帮同学熬夜在住处电视机上看完比赛,第二天依旧早起出野外。这次带学生来此正好是欧洲杯赛期,作为老师的我没有熬夜看比赛。可是,笔者所带班上有一个新疆学生,半夜跑去网吧看欧洲杯决赛。由于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又是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公安局打电话过来查询。笔者到宿舍交谈才了解了情况。要说去网吧通宵打游戏,那肯定是不允许的,那看欧洲杯决赛呢?明令禁止似乎不近人情。解决之道看能否在这样特殊的日子里开辟渠道,提供场所给有需要的学生。如果有一定的群体数量,提供电视机和观看场所,解决需求的同时也方便管理。
实习中,有的学校除了配备实习专任教师之外,辅导员也随同前往,笔者不免新奇。直到所带班级分组组长找到笔者反映一些问题。大致意思是组员不服从管理和工作不好开展等。当时组长和组员都在场,谈话气氛有点紧张。为此,笔者才知辅导员到来是有一定道理的。任何时代,学生都有个体差异。团队氛围好的组,做事效率高、相处融洽。团队氛围不佳的组,办事效率低、相处不和谐。这个时候,必要的心理疏导和沟通协调至关重要。要说来巢湖实习学过的知识、生活的点滴,以后可能都会忘记,但吃过的苦、爬过的山和团结协作过的队伍,这些定是日后会时常记起的碎片。
学生在实习前对实习的态度、在实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思想的波动和学校(学院)对实习学生思想德育工作的效果,都会影响学生实习的质量[7]。例如,本次实习过程中有一天行程是去巢湖忠庙姥山风景区,所带学生有些认为是实习中的游玩项目,教师在安排时本着自愿原则执行,最后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没有参与这一行程。在后续批改实习报告自我鉴定一栏中,有学生写道,“比较遗憾没有跟其他同学一起去忠庙姥山岛,归根结底是由于自我意志不坚定,贪图享乐,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从这点出发的话,教师在评定学生野外实习成绩的时候,除了专业素养以外,实习期间个体思想动态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或消极行为,可以作为其实习成绩评价的依据之一。
三、实习教学内容
(一)教学资料的矢量化
笔者所带巢湖填图实习的重要图件包括实习区1∶10 000地形图、1∶25 000地形图和实习区地质简图外加实习区卫星地理图。在本次实习前和实习过程中,为了训练学生使用coreldraw软件画图,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分工合作将相关图件清绘,将一些原始的位图进行矢量图化处理。在清绘的过程中,特意让学生仔细观察整个实习地形地貌、地层构造,尤其是结合实习去过的地段投射到清绘图件中。如此一来,利于师生对整个实习区有整体印象,从大的格局上对实习内容有所了解。毕竟年岁经验的积累,笔者经过研究生阶段的训练,在地学领域也算摸爬滚打多年。作为指导教师来到巢湖,在熟悉背景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多次的踏勘,以往碎片化的知识逐渐能够联系到一起,由点及面,慢慢地形成地质思维、增强了空间感。这是实习带给笔者最大的感受,也是成就感的重要来源。
反观当年学生时代,数字化作业远没有现在发达和普遍,犹记得当时是手持打印的地形图,到了一个地点的时候,老师传授如何将自己所在地方定位到图上,如三点交汇法、参照物法等。印象较深的是,到实习结束时,由于风吹雨淋日晒、汗水浸透,打印带过来的图件最后都变得破破烂烂。然而,对于整个实习区的了解,由于到过的地方难以覆盖整个图纸部分,也就难以从全局上把握实习区情况。作为即将步入大三的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大学生,在经过了大一暑假秦皇岛认知实习之后,来到巢湖填图实习。虽说对地质有一定的了解,但总体还停留在概念入门上。对于课本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能力还是相当欠缺。
经过多年的发展,巢湖北部凤凰山地区区域地质情况基本已经查明,不同的院校研究者形成了不同尺度的地质底图。根据已有的底图开展矢量化工作,应该成为每个高校地球科学相关专业师生野外地质填图实习的“常规动作”。具体的实施办法,可以是在前置课程如MapGIS、CAD等中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对实习资料进行训练,抑或是教师以科研训练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等形式组织学生进行专门的巢湖实习教学资料矢量化工作。如此一来,当师生真正在填图实习采集数据和观察现象时,可以跟已有矢量化成果整合比对,从而有效解决目前实习数据采集内容随意、信息不完整及记录不规范等问题。尤其重要的是,对历年实习采集的数据进行教学资源共享,可使野外实习教学呈现“可持续发展”态势。
(二)地质情况的复杂化
研究区地质特征经过多年研究,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块绝佳地学教学基地都进行过深入研究。大体上,整个研究区基本格局已然定调,比如“两向夹一背”的构造框架,不同地质年代地层分组的基本岩性特征等[8-10]。但是,具体到某一局部小区域上的地质特征,如何认知还是考验师生智慧。例如,在平顶山向斜大背景下,几近相连的平顶山与马家山附近地层产状时而相同、时而相反,表明内部褶曲明显,此种褶曲是何种尺度,能否进行区域对比,这让师生们难以想象其空间展布。另外,巢湖马家山剖面下三叠统南陵湖组碳酸盐岩因位于向斜核部,地层产状多变,褶皱、断裂等构造形迹发育,在野外进行实测地质剖面时难以进行有效的分层,室内作图也难以真实地展示该部分地质情况,最后工作成果往往以简单示意、大致表现该处特征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