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推进专业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研究

作者: 李亚奇 汪波 王新军 曹继平

摘  要:推进专业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是新工科内涵式发展的现实需求。高校应从设计与分工、组织与实施、评价与激励等方面,采取明确院系和专业课教师各自职责、系统构建课程思政建设指标体系、多措强化教师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体系开发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资源、多措创新课程教学方法手段、多元构建教学效果考核评价体系等举措,推进专业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使专业课程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取得思政建设新成效,促进新工科建设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新工科;课程思政;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内涵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3-0029-05

Abstract: Promoting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s the practical demand of intension type development of new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construc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carry out the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take measures to clarify the respective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faculty and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ers, construct systematic index system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t the same tim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take many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eacher's awareness and ability of educating college students, develop teaching resources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ake many measures to innovate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and construct the examination and evaluation system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achieve new results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promote intension type development of new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construction.

Keywords: new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constructio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professional courses;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intension type development

新工科建设是我国为了主动应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新变化,支持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发展新需求而启动实施的[1-3]。当前,我国新工科教育已经从理论走向实践,在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中发挥着引领作用。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打破高校思政课教育“孤岛”困境,“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现实需求[4]。课程思政已成为高校深化铸魂育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抓手[5]。高校课程的80%是专业课程,80%的大学生认为对自己成长影响最深的是专业课和专业课教师[6],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7]。因此,在新工科建设中协同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协同育人环境,实现“1+1>2”的成效,不断提升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新工科建设内涵式发展,是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8-9]。

一、新工科建设对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新需求

(一)课程思政建设和新工科建设的内涵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课程思政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2020年5月,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育人与育才相统一,这是人才培养的应用之义,也是必备内容。课程思政具有教育体系上的协同育人、教育内容上的专业特色、教育方式上的隐性教育等特点[10-11]。

新工科建设是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着力培养能够适应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胸怀科技报国理想,勇担民族复兴大任,共创人类美好未来的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2-3]。新工科建设的本质在于“新”,体现了国家战略发展的新需求,世界产业技术革命的新变化,具有战略性、创新性、跨界性、发展性和交叉融合性等基本特征[3]。

由课程思政建设内涵和新工科建设各自的内涵可知,二者在建设过程中应相互融合,协同育人。为此,新工科建设对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新需求。

(二)对专业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提出了新需求

课程思政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的简单叠加,而是强调有机融合、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精心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双融合的教学内容。一是弘扬爱国精神。将学科史、科技史教育融入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的“小我”融入到祖国建设的“大我”之中,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二是培养专业精神。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加快国家自主创新,注重工程伦理教育,激发学生立志行业专业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骨气和志气。三是锻造创新精神。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四是培育实践精神。开展专业和社会实践,让学生了解专业行业的发展现状,激发学生的专业荣誉感和行业自豪感,引导学生扎根中国大地践行强国志。五是提升合作能力。新工科的交叉融合性需要具备不同学科背景和经历的人进行有效协同。通过系统有效的课程思政载体设计,引导学生学会沟通、对话和参与团队的工作,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三)对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提出了新要求

新工科建设注重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结合新工科建设的特点,要系统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共同提升的实施体系。一是围绕专业育人目标,根据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等不同课程的特点,分类设计不同类型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确保各课程的思政教学目标都指向专业的育人目标;积极探索并逐步形成“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环境。二是依据具体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深入挖掘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资源和元素,提炼加工成思政图谱进入课程教案和课堂教学,使思政内容春风化雨、如盐在水。三是积极探索适合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启发式、研究式和案例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要注重课堂形式的多样性和话语传播的有效性,避免附加式、标签式的生硬说教。

(四)对专业课教师能力素质提出了新要求

新工科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对专业课教师的知识、能力素质提出了新要求。要锻造信仰坚定和业务精湛双强化的教师。一是要知识渊博、工程能力强。持续学习本学科专业相关的新兴、交叉和前沿学科的新知识、新技术,具备运用多学科知识、原理和方法应对与处理本学科专业未来问题的能力。二是要教学水平高、综合素质好。要熟悉现代工程教育新理念、新方法,具备工程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要有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主动将自己的职业理想与国家的重大战略需要结合起来,在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中实现人生价值,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和典范。三是注重全程育人。课程思政不仅仅是在课堂、在教室,而是在课程教学方方面面。要充分利用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时机,积极与学生联系,把脉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学生排忧解难。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

(五)对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提出了新诉求

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离不开课程评价,要立足专业课程,探索构建以育人成效为导向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和方法,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一是评价体系一体化设计。从课程思政评价的原则与模式、评价的体系与标准、评价的方法与主体和评价的结果与运用等方面进行一体化评价设计与构建。二是突出评价方法育人成效导向。以学生成长发展为核心,重点考察通过课程教学对坚定理想信念、培养社会责任和服务国家战略的实际效果。三是关注教师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推进专业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教师是关键,评价要关注教师育人意识的强化、育人能力的提升。

二、专业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内涵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深入推进新工科背景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要准确把握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堂建设、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及评价激励政策制定等方面进行一体化设计与实施,实现育才与育人相统一,知识引领和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正确理解专业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内涵,笔者认为,应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一体化设计与分工。结合新工科专业的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系统设计专业的育人目标进入人才培养方案;然后分解设计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等各门课程的具体思政教学目标。明确院系、教研室和专业课教师各自的职责,使各类课程思政教育目标清晰,任务分工明确,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形成协同效应。

其次,一体化组织与实施。依据具体课程的思政教学目标,制订课程思政建设计划。深入挖掘课程教育资源,梳理加工,形成课程思政的知识图谱,然后细化成各知识点融入课程教案。加强课堂教学设计,革新教学模式与方法,使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使思政内容春风化雨、如盐在水,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融合。

最后,一体化评价与激励。从课程思政评价的原则与模式、评价的体系与标准、评价的方法与主体及评价的结果与运用等方面进行一体化评价设计与构建;并有效运用评价结果,激发教师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动力;强化学生对课程所蕴含的价值引领的认同和践行,不断促进新工科建设的内涵式发展。

三、专业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举措

从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任务分工、指标体系构建、教师能力培养、开发教育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手段创新和考核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提出建设举措,供高校各院系参考和借鉴。

(一)分工明确与协同发力双配合,明确院系、教研室、专业课教师的职责

院系职责。成立和健全由院系领导担任组长、教研室领导、各课程负责人、辅导员参加的院系课程思政建设指导小组,从面上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与协调。其主要职责:一是制订完善制度机制。设计专业育人目标,制订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常态化教师培训机制,制定专业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等制度机制,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二是示范引领课程思政建设。通过定期召开课程思政建设推进会,统筹部署相关工作,研究解决相关问题,广泛开展研讨交流和示范观摩,及时总结推广建设经验。三是加大经费支持力度,设置专项经费支持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