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局融合背景下协同育人价值、目标与策略研究
作者: 王志红 时彩颖摘 要:走协同育人式内涵式发展道路是公安院校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协同育人可以促使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促成师资队伍建设融合、促进人才供给侧结构改革。通过协同育人可以达到学生锤炼政治品质、强化学生实战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而其价值和目标的实现要形成校局良性互动循环,走稳协同育人之路、挖掘利用好共享资源,走实协同育人之路、建立健全协同育人制度体系,走远协同育人之路。
关键词:协同育人;价值体现;目标;实践策略;校局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3-0025-04
Abstract: Taking the conjunctive development road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talents training in the new era of polic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can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and promote the reform of talent supply side structure. Cooperative education can temper students' political quality, strengthen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spirit. The realization of its value and goal should form a virtuous interaction cycle between the school and the bureau, take the road of stable cooperative education, dig and make good use of shared resources, take the road of practical cooperative education,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system, and take the road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Keyword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value embodiment; goal; practice strategy; integration of school and office
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为公安机关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是新时代公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使命。公安教育加强和深化校局融合,走好协同育人之路是新时代公安教育改革和实践的必要路径。以“实战有所需、教学必有应”的育人理念不断完善“教、学、练、战”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校局融合背景下的协同育人就是要以多元、多途径和多手段聚焦人才培养的全员、全程和全方位,推动公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公安教育资源的精准协同。
公安教育校局融合式的协同育人要依据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高等教育改革和高等教育创新的要求,根据建设一支“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公安队伍要求,协同公安机关、公安院校和社会等多方育人主体,协同资金、人力、环境和设备等多种育人资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育人、为我国公安事业育人。
一、协同育人的价值体现
健全校局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是新时代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新思路。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也是公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价值支柱[1]。公安院校的教育同样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价值取向,忠诚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本质要求和规律,协同与教育活动有关的内部教育要素和外部社会要素,在有机联系、协同运行的原则下,通过育人各要素间的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程育人。
(一)促使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当前,教育环境的变化对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的模式、结构和机制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九大以来针对人才培养出台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新体制”[3]等相关的一系列文件,公安教育也提出了校局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公安机关对公安专业人才“教、学、练、战”一体化的实战需求为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
由于网络的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存空间由原来的单一物理现实空间转向二元化的物理现实空间与网络虚拟数据空间并存的状态,同样处于“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公安工作,面临着各种传统安全问题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网络虚拟数据社会与物理现实社会的负面因素的聚集等严峻的挑战。数据既成为了犯罪的工具,同时也成为了犯罪侵害的对象,网络虚拟数据空间社会为非接触式的新型犯罪提供了土壤和条件,对有效打击、预防此类新型犯罪的网络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是新时代公安工作对公安教育提出的新需求,也是促使公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要选择。走内涵式、优质发展道路是公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路径。创新公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价值取向,走校局融合、协同育人的道路是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成功转型的必要路径和应然选择。
校局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在于实现学科、专业建设与公安实战需要的对接,课程内容与警察职业要求的对接,教学过程与实战过程的对接。其一,学科、专业建设与公安实战需要的对接,要求公安院校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单向的壁垒,学科、专业建设要围绕“实战有所需、教学必有应”展开,充分发挥学科体系在专业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其二,课程内容与警察职业要求的对接,要求公安院校的课程设置要统筹兼顾专业性、学术性与职业性要求,强调课程内容应着力于为公安实战服务;其三,教学过程与实战过程的对接,要求公安院校要将实践性教学作为育人模式的载体,根据实战的需要精心、精准设计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模拟的警务实战中实验、实训,以提升学生的警务实战技能和警察职业素养。
(二)完善师资队伍结构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和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新时代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依靠。一流的师资队伍是建设“双一流”公安院校的核心力量,是人才强校战略实施的根本保证。师资队伍的数量、质量、梯队体系、学缘结构[4]等直接影响着为我国公安事业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质量。其中,师资队伍的质量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因素,目前公安院校自身的师资队伍结构在满足公安机关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教师个体的实战教学能力不足、实战经验欠缺等问题,制约着对学生“教、学、练、战”一体化的实战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公安教育的人才输出质量。新时代深化校局融合、协同育人的育人模式的改革,拓展和延伸了公安教育的育人主体定位,为校局之间的共培、共育和共享师资模式带来生机和活力。
以校局融合、协同育人为契机,完善公安教育师资队伍结构配置,一方面可以从公安机关聘请具有实战经验、实战能力且公安业务精湛的优秀民警为公安院校的客座教官,以进课堂、作系列专题讲座、指导实训和合作研究等方式开展工作。这种“请进来”的方式不仅弥补了公安院校现有师资力量在实战方面的不足,还促成了校局师资队伍“双元”结构的形成;另一方面通过选派公安院校教师定期到基层公安机关进行实践锻炼的形式,帮助院校教师提高公安业务能力、积累公安实战经验、提升公安实战能力,这种“走出去”方式促成了院校师资队伍的“双师”结构的形成。“请进来”“走出去”进一步完善了师资队伍的“双元双师”结构。
公安教育校局融合式师资队伍建设,旨在形成校局共育、机制共建、资源共享的校局师资力量的融通体[4]。其一,校局共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是要壮大育人师资队伍,打造“双元”育人主体的师资队伍,将以往公安院校单一的育人主体变为公安机关和公安院校“双元”的育人主体。“双元主体”要以构建符合公安实战需要的人才培养组织体系和实施体系为共同目的,为学校发展规划,为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及课程谋划;其二,校局机制共建的师资队伍建设,要以机制保障师资队伍的稳定,促进公安教育的发展。通过构建长效合作机制、师资队伍管理机制、师资队伍保障机制等协同育人的机制体系,推动协同育人的和谐、有序、规范和稳定运行;其三,校局资源共享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双元”育人主体通过共享校局教学、训练和研究的环境资源、设备资源和大数据信息资源等实现师资队伍的优势互补,提升师资队伍质量,进而提高育人质量。
(三)促进人才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深度融合
2020年12月1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在强调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同时,需求侧改革也成为了关注的焦点。校局融合、协同育人的育人模式既为平衡人才培养供给侧和需求侧在人才结构、人才专业能力、人才供给质量和水平方面,也为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还为人才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思路和途径。
公安教育承担着为公安队伍输送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公安教育要适应“政治建警、改革强警、科技兴警、从严治警”的新时代警务要求,应时应势,以提升公安教育人才培养整体效能为目标,以公安实战需要牵引公安教育人才供给,通过不断推进人才供给侧改革,实现与人才需求侧之间的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就供给侧而言要转变人才供给理念,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创造有利于人才资本提升的教育环境,升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以激发人才的潜在生产力、提升人力资本为导向,精准发力,打通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堵点,补齐人才培养的短板。
公安教育是为公安机关输送需求侧需要的专业人才的教育供给侧,其教育活动及教育过程必须要适应新时代公安工作的需要。要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公安工作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方位融合,在扭住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同时也要注重需求侧的改革。其一,扭住供给侧结构改革就必须继续深入推进人才供给侧结构改革。各公安院校在逐步开展的校局融合、协同合作育人模式,如本院的“院局同城一体化育人模式”,浙江警察学院培养卓越的实用型警务人才的“3+1”人才培养模式,铁道警察学院的校局合作警学交替的“2+2”人才培养模式,河南警察学院的“一个核心、两个基地、三方主体、四种模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等都是公安教育人才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尝试。其实践缓解了以往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实现了人才供给方和人才需求方的无缝对接。其二,在注重需求侧改革方面,协同育人推动了人才需求方把现实警务实战的人才需要与公安实战资源融于公安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素养能力结构和人才培养策略等层面参与到公安院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构建了人才教育供给与实战需求之间较为平衡的结构,进而推进了人才供给侧结构改革。
二、协同育人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校局融合、协同育人的育人模式就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提升公安教育适应和服务公安工作发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