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党支部在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角”担当作用研究

作者: 卫晓怡 姚红 崔琳琳

高校教师党支部在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角”担当作用研究0

摘  要:该研究探究高校理工科专业依托教师党支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提出教师党支部应勇担思政课程领航职责,加强思想引领、组织协调和服务引导等“主角”担当作用,强化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为“党建+业务”的新载体,为发挥教师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注入新活力。

关键词:高校理工科;教师党支部;主角担当;课程思政;实例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3-0154-05

Abstract: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existing problems and solutions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urriculum carried out by the Party branch of teachers in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proposed that teachers' Party branches should bravely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of guid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strengthen the role of "protagonists" such as ideological guidance, coordination organization and service function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should be the key point as Party building joint professional education, which inject new vitality to strength teachers' Party branch fighting fortress.

Keywords: universi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eachers' Party branch; leading rol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xamples

立德树人是高校工作的核心,教师是立德树人的主要力量和根本依靠,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提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应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高校教师党支部在基层工作中“唱主角”,要让“主角”把这出“戏”唱好和唱响, 很重要的一环是凝聚全体党员教师唱出思政育人主旋律,带领群众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一起“大合唱”。2021年3月,习总书记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这一重要命题,明确思政课应根本遵循的方向路径。对于思政育人,理性认知的现实是最好的题材,感性生动的故事是鲜活的正能量。因此,如何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是高校教师党支部在基层工作中“唱主角”的重点工作方向之一,将有效提升高校基层党支部的组织力,强化和凸显其政治育人功能[1-3]。

理工科类专业课程有异于人文社科类,实现课程思政难度较大[4-5],其理性特点是思政元素融入的主要障碍。本研究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析、课堂教学现场观摩,设计访谈问卷并展开调研,广泛梳理高校教师党支部支撑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开展实效,着眼于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典型案例,剖析其思想政治教育全格局设计模式,围绕全面培育教师队伍“主力军”、深化改革课堂教学“主渠道”和激活夯实课程建设“主战场”等要求,以点及面地探究高校理工科专业依托教师党支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强调基层支部在思政育人大格局中“唱主角”的首位意识,为建设坚实战斗堡垒型教师党支部提供可借鉴的策略研究。

一、研究设计与方法

针对我国高校教师党支部在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工作实际,本研究以上海地区7所高校理工科专业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分析基层教师党支部在课程思政中的“唱主角”意识,支部书记在课程思政中的“领唱”能力及工作思考,考察高校基层教师党支部在课程思政教育三大核心问题中的“合唱”引领作用。同时,实地观摩旁听上海地区某高校3门工科的课堂教学,梳理理工类课程的思政教学手段,并通过访谈了解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普遍困惑。

访谈提纲参考了高校课程思政相关文献研究、高校政策及培训公示、教师党支部党建工作等新闻报道和网络公开课程教学视频等,在结合党建专家修改建议及访谈的基础上形成。本项目对上述上海地区高校的67位对象进行实地或线上访谈,包括院校级党政负责人(编号DZ,6人)、支部书记(编号ZB,10人)、党员教师(编号DT,27人),非党员教师(编号FT,24人),每人访谈计划时间15 min,实际访谈时间最长21 min,最短6 min,平均时长约13 min。访谈资料采用QSR NVivo10质性分析软件进行分析。

二、依托高校教师党支部开展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现状分析

建立教师党支部在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 “主角”担当作用的6个变量及其15个可操作性定义的“节点”,筛选出预访谈中识别特征行为指标准确率高、编码一致性高的2位编码者,通过多次阅读和分析访谈文本的关键信息,对67段访谈文本以“DZ+序号/ZB+序号/DT+序号/FT+序号”的方式逐一编号,即将访谈材料与节点相匹配,形成节点的“材料来源”和“参考点”,两者越多则说明对“节点”的支撑度越高,反之则越低。表1 显示了码号和对应节点的名称,文中遵照“一级码号代码+二级码号+文本编号”的方式标注访谈文本的出处。对教师党支部在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主角”担当作用的各因素的访谈文本进行分析,发现其变量并不均衡(表1)。

(一)高校教师党支部在教师队伍课程思政意识及教学素养培养中所起的“唱主角”作用

高校教师党支部多以学部、院系和教研室为基层活动单位,专业关联度和统一性好,对于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及教学素养培养,具备较好的沟通平台。从表1访谈资料分析,“课程思政专项业务学习”的“材料来源”和“参考点”较高,是教师党支部在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开展的主要工作;此外,支部在“教材、教学大纲、教案审定”中发挥一定作用,以优秀党员评选等方式“奖励、表彰”党员教师带头参与课程思政改革。有部分高校通过教师党支部组织各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采用教师党支部书记访谈破解“课程思政”难题(PX课程思政示范、谈心谈话DZ04)。教师党支部普遍落实党建工作与专业建设融合,党建和教学一起抓,但从表1中也可以看出由支部引领的“思政教研讨论”“经费支持”“授课质量、教学成果考核”等工作开展不足。

总体而言,高校专业教师普遍认识到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要根据教务部门提出的相关要求,自主开展课程思政教改项目申报、修订教学大纲及设计思政案例、参加学校组织的课程思政教学培训等,教师党支部在其中的“主角”意识和“唱主角”主体作用较弱。

(二)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元素及一体化课程建设设计

对于理工类专业课程来说,一般均具备科学伦理和价值、职业道德教育等思政基本元素,而其中的思政特色元素与该门课程针对性相关,涉及思想主张、立场和观点,反映党和国家的意志与要求、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激发爱国热情等。授课中,大部分教师可以融入科学研究素养等基本育人元素,但对于抓出亮点和特色化的思政元素感到困难或困惑,如有教师简单地认为,介绍该学科在我国的发展、专项领域的优势或技术不足,即是针对本门课程的特色化思政元素。调查表明,若教师对于该学科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我国科技在该领域的贡献及重大历史发展时刻和全球性发展部署等相关政策、时事及历史了解不充分,将有碍于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元素的挖掘,思政内容缺乏情怀和信仰的润物细无声。

面对课程思政的新时代要求,每一位专业教师必须尽快从原来简洁的专业理论知识授课思路中转变过来,深入挖掘和提炼课程德育元素和价值观,对于理工类专业教师来说,要在认识和反映自然规律的客观问题中融入德育,是一个新挑战。从访谈可以发现,支部在“专业课程思政体系设计”的“材料来源”和“参考点”很低,显示该工作成效非常薄弱(表1)。思政教学一般由专业教师独自设计,采取集体备课商讨的较少(JX专业课程思政体系设计FT06),存在思政元素重复讲述(如在不同课程中讲到同一位我国科学家的事例)、运用不准确和牵强附会等问题(JX专业课程思政体系设计DT10)。由此可见,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对于一个专业来说,集体描绘一体化 “思政课程群”势在必行。围绕一个特色化中心思想,将每一门专业课程中蕴含的德育元素与核心的中心思想连接,贯穿专业思政氛围和文化,由此碰撞出更多思政育人的火花。

(三)课堂思政教学的开展情况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下高校推进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在所有开设课程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必须实现全体专业任课教师在通识课、专业课和实践课中,通过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和网络平台等途径全方位育人。表1显示,教师党支部开展“四史”等专项学习为教师“思政教学理念和思路建立”“科学研究项目申报(思政教学)”“实践教学(社会活动、志愿者等)”等工作开展提供了较好的支撑;而“思政元素(特色化、多样化、准确)”“思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润物无声)”等“材料来源”较低,专业教师普遍对课程思政的概念、内容和形式等问题仍旧存在困惑,教师党支部目前的相关工作未明确显示此方面的成效。大部分专业教师认可课程思政的育人总方针,认可教师党支部在“思想政治素养及师德师风”“人文思维”等教师素养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表1)。但是,实施过程中仍深感能力不足,思政元素与专业融合度低而显得生硬,在一堂课结束时,有主讲老师会生硬地以“下面,我们来讲讲课程思政的内容……”引入(JX思政课堂教学ZB05)。教师们指出,虽然参加过各种类型的课程思政动员会、校内外专家讲座和专题培训等,能够理解课程思政的教学总体思路,但实际运用时仍无从着手,具体表现为:介绍的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中采用了针对某高校或某教师相关工作的特定思政元素,无法参考采用(JX思政元素FT21);观摩了几个理工科课程思政的教学案例,但自己所教授的课程与这些不同,借鉴性低(JX思政元素FT17);这门课程专业性非常强,很难挖掘其蕴含的人文精神的思政元素(JX思政元素FT08)。

由此可见,因长期以来学科和教育背景带来的理性思维惯性,理工科专业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文精神和政治思想方面教育理念和手段的匮乏,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资源与人文内涵的能力不足,亟待教师党支部深入贴合一线教师,开展访谈和协助工作,助推思政育人的全面教学革新。

三、存在问题

(一)理工类专业课程挖掘思政元素存在困难

长期以来,理工类专业教师以科学研究培养为己任,一般认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与自己没有太多关系,只要把专业课讲好就行了[6]。以教师党支部为教学研讨单位,该教师群体具备高度专业相关性和连贯性,针对理工科课程思政教学难度较高的问题,最能够凝聚集体智慧,做好一体化设计和规划,避免思政教育主线不清晰、教育方式单调和思政元素在学科领域接近的不同课程上重复采用等问题,肩负起专业教师思政理论提升的重任。然而,目前看来,此项工作仍非教师党支部的工作重点。如何转变专业教师的育人观念并培养思政教育能力,带领教师们一起直面理工科专业课程教学特点,深挖各门课程思政元素,使每一位教师都能自发且自然地寓教于专业知识,不生搬硬套或牵强附会,做好课程专业知识的显性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化,是教师党支部在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 “主角”担当作用的重要方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