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高性能导航与应用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研究
作者: 王志鹏 方堃 王虹霞摘 要:课程思政是高校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针对北斗高性能导航与应用课程中思政教育元素不充足、学科交叉融合不紧密、学生创新意识不浓厚和社会资源利用不充分的问题,该文提出将“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神运用到课程教学当中,通过他人故事与现身说法结合、正面典型与反面案例结合、个体探索与集体研讨结合和课堂学习与实践练习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全面提升新时代人才培养质量。落实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北斗高性能导航与应用;新时代北斗精神;立德树人;培养理念;新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3-0158-05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fulfill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cultivation. Aiming at the problems of les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lements, low degree of discipline integration, lack of student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nd imperfect social co-education mechanism,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using the BeiDou spirit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open integration, universal solidarity, and pursuit of excellence to improve the "BeiDou High-Performance Navigation and Application" course. Through the new teaching mode of combining the story of others and the real story, positive typical and negative cases, individual exploration and collective discussion, and classroom learning and practice,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ity education is implemented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BeiDouHigh-performance Navigation and Application; BeiDou spirit; establishing moral integrity in cultivation; training concept; new teaching mode
课程思政是融合于各类课程中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从而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体系,全面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2]。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拉开了新时代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帷幕[3-4]。目前几乎所有学科都开展了课程思政,但是研究成果显示80%以上集中在教育相关的学科,而其他学科领域普遍偏少,且缺乏研究深度和广度[4-6]。
积极响应时代需求和国家号召,本文深入分析北斗高性能导航与应用课程思政薄弱的问题所在,深度挖掘北斗精神[7-9]融入该课程思政的方法,精选思政案例,提出他人故事与现身说法结合、正面典型与反面案例结合、个体探索与集体研讨结合和课堂学习与实践练习结合的“四个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新时代人才培养质量。
一、北斗高性能导航与应用课程思政问题分析
北斗高性能导航与应用是面向电子信息、通信及交通运输等专业大二、大三和大四学生开设的一门核心通识课,旨在向学生普及导航发展的历史阶段、北斗系统的建设历程和卫星导航误差与基本定位原理、增强技术等卫星导航方面的基础知识,重点是培养学生对北斗广域实时精密定位、北斗系统精密定轨与定位和北斗系统增强等高性能导航技术及应用的兴趣,引导学生传承好、发扬好新时代北斗精神。
然而,与其他传统课程一样[10-12],本课程也面临着如下挑战[3,13]:(1)如何避免因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不足甚至缺失导致的“互联网+”盲从模式;(2)如何避免选取的思政元素不合理;(3)如何加强“引导式”教育的主体地位,培养善于思考、勇于挑战现有技术和敢于提出颠覆性方法的创新型学生;(4)如何克服“课程”和“思政”脱节现象。
为应对上述挑战,丰富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提高学科交叉融合程度、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本文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目标,提出将“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神运用到北斗高性能导航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当中,厚植新时代北斗精神和立德树人时代内涵,为我国培养具备报国信念、国际视野和大国胸怀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北斗高性能导航与应用课程教学目标和思政元素挖掘
(一)北斗高性能导航与应用课程教学目标
北斗高性能导航与应用课程采用小班研讨教学方式,通过团队授课,使学生了解北斗高性能导航与应用领域的当前最新发展,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如下。
(1)以高精度应用和高完好性应用为讨论案例,引导学生将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掌握相关的专业工程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上。
(2)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北斗高性能导航关键技术进行思考和改进,发展学生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致力于国家战略工程领军人才基本素质培养,并为今后的研究型学习打下基础。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数据收集和分析的能力,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基本原理,并通过文献研究,识别、表达和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通过对各种静态测试、跑车测试和飞行测试数据的处理,尤其是将结论与国际相关标准对比,分析实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反馈到算法设计和设备研制中,形成产、学、研、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完美闭环,为以后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4)通过解读文献,使学生了解北斗高性能导航领域的发展历程和最新进展,掌握北斗高性能导航领域基本概念,并初步学会利用文献追踪技术发展脉络的能力。
(5)通过专题演讲汇报,锻炼学生文献资源检索与实验归纳总结能力,提升团队组织协调和沟通交流能力。
(6)通过科技论文写作实践,培养学生掌握一般科技论文的写作要素和初步技巧,为以后从事研究工作奠定基本写作素质。
(二)北斗高性能导航与应用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针对不同学科属性,在其专业课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4,6]。相对于人文社科类的课程从知识传导方面更容易融入思政元素,而更注重理论性和前沿性的理工科课程挖掘贴合的思想价值引领元素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如盐化水”般润物无声地融入专业知识学习中,还有较大的探索空间[5]。
北斗高性能导航与应用课程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navigationsatellite system, BDS)[7,9]是其重要的“串珠线”,因此北斗精神[8]是最为贴合的思政元素。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BeiDou-3 navigationsatellite system, BDS-3)建成开通标志着我国攀登科技高峰、迈向了航天强国,对新形势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在BDS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中,“新时代北斗精神”逐步孕育而成,被实践所检验,在实践中升华,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北斗精神具体是指中国航天人[14-15]在建设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时代精神,其核心价值观是“以国为重”。因此本课程选择深入挖掘“新时代北斗精神”这一思政元素,建立思政案例库,采用“四个结合”的模式在课程中将思政元素有序编排,进而提高卫星导航定位课程思政的逻辑性,有效缓解纯思政课程的孤岛效应,激活青年学生的内在创新动力,树立正确的“三观”,达到“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育人目标。
三、北斗高性能导航与应用课程思政理念
为落实面向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和面向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立德树人任务,为我国输送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创新能力、既有时代精神又有民族精神的高素质人才[1],本课程的人才培养理念包括:
首先,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作用。北斗全体人员坚守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经历白手起家、从无到有的艰难摸索,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混合式”星座构型和星间链路等国际首创方案,创造核心技术攻关、器部件国产化和高密度发射等多项世界导航奇迹。以北斗诠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培养勇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时代新人。
其次,要坚定报国信念。中国三代北斗人怀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报国信念,用心血和智慧铸造北斗这一国之重器,即使是隐姓埋名也无法打消科研人员矢志报国的执着信念,即使是大漠孤烟也无法阻挡北斗人为实现初心使命而奋斗,中国航天人用实际行动向世界宣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和光荣传统。用北斗蕴含的报国信念引导学生珍惜时光、热爱学习和尊重劳动,提升完善个人品德,做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再次,要拓宽国际视野。响应国家号召,维护国家利益,立足中国自己卫星导航系统发展需求,掌握国际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动态,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提供方向参考和创意借鉴,反哺北斗系统建设,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最后,要有大国胸怀。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开通,不仅仅促进了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还可与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和欧洲Galileo兼容互操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多种服务,北斗产品出口至百余个国家和地区,在东盟、南亚和非洲等地北斗应用遍地开花。中国坚持“世界的北斗”发展理念,与国际社会积极合作、主动承担、共享北斗成果,实现共赢。涵养世界一流的胸襟气度,健康国民素质心态,才能成为大担当、大格局和大气概的时代复兴新人。
四、“四个结合”新型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北斗精神”是30余万科研人员在实践中产生的伟大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的延续,是改革开放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实现我国卫星导航系统的完全自主可控,打破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垄断所形成的强大精神力量。新时代又赋予了北斗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凝结升华为“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新时代北斗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中的自立自信、爱国敬业和忠诚勤劳等品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通。弘扬新时代“北斗精神”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本文提出在“四个结合”辅助下的集北斗精神与教学改革于一体的新型课程教学模式,提升学生自主创新、多源融合、群智研讨和付诸实践的综合能力,有效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