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青年观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的实现路径

作者: 褚雯

摘  要:习近平青年观针对新时代“如何看待青年”“培养什么样的青年”“怎样培养青年”“为谁培养青年”等一系列问题做出深刻回答,将其融入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十分必要且具有相当的可行性。当前将习近平青年观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存在重视程度不够、呈现方式单一、结合角度不恰当的问题。教学实践以2021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的第七章第三节为例,将教学实践分为课堂导入、理论讲授、实践深化、提炼总结四个环节,以期探索出一种具有实效性、亲和力、吸引力的理论融入模式。

关键词:习近平青年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思政课教学;必要性;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3-0167-05

Abstract: Xi Jinping's Youth concept is about profound answers to a series of questions about youth, such as "how to treat youth", "what kind of youth to cultivate", "how to cultivate youth", "for whom to cultivate youth", etc. It is necessary and feasible to integrate it into the teaching of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in colleges.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integrating Xi Jinping's Youth concept into the teaching of Marxist basic principles, such as insufficient attention, single presentation, and improper combination angle. Taking section 3 of Chapter 7 of the 2021 edition of the textbook of Introduction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as an example, the teaching practice is divided into four links: classroom introduction, theory teaching, practice deepening, and refining and summarizing,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friendly, attractive mode of integrating theory with teaching practice.

Keywords: Xi Jinping's Youth concept; the course of Introduction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necessity; feasibility

习近平青年观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习近平青年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既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高校青年学生头脑的现实需要,也是新时代推进深化高校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的重要路径。

一、习近平青年观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青年观是习近平在马克思、恩格斯青年观的基础上,顺应全球最新形势以及新时代中国国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针对“如何看待青年”“培养什么样的青年”“怎样培养青年”“为谁培养青年”等一系列问题做出的深刻回答。

(一)如何看待青年

高度重视并强调青年地位、青年作用、青年责任,是中国共产党对青年群体一以贯之的态度。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首次召开了党的群团工作会议,首次出台青年发展规划,并将青年和青年工作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之中。青年这一群体也是习近平一以贯之所关注的,他的青年观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观点和分析方法来阐述青年的地位与作用。

一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析法,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青年观肯定、重视、信任青年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社会关系层面把握青年的本质、历史作用及历史使命。唯物史观所揭示出的历史发展规律中,青年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促进生产关系变革的重要力量。迈入新时代,我国正处在全面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社会历史时期,习近平以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为立足点,始终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的高度看待青年,指出青年不仅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党的未来和希望,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1]。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2],深刻揭示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方向、使命和主题,就是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同广大人民群众一起,积极投身到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从而赋予青年与社会关系相统一的历史创造者的历史本质,赋予青年党和人民百年奋斗主题的承担者的历史地位,赋予青年社会主义主要建设者和实现者的历史使命。

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深刻阐明青年是党密切联系群众、广泛动员群众、依靠组织群众的先锋力量,是党永葆先进性和战斗力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明确青年群体“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是所有社会群体中最有锐气、最有闯劲、最有创造力的一支队伍,富有正能量、积极性的青年群体是整个社会中最先进阶级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其他群体无法复制、无法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每年都会通过走访各大高校、同青年群众座谈、寄语青年等方式同广大青年一起度过“五四”青年节。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将青年比喻成终将成为参天大树的小树和终将把光和热洒满大地的朝阳,认为党和国家的希望寄托于青年,这两个比喻充分表明了青年在党和国家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他所指出的那样,“千百年来,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3]历史和现实已表明,青年是推进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的先锋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力军。

(二)培养什么样的青年

马克思、恩格斯毕生致力于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处于社会关系中的青年的发展目标也应该是实现自身的解放,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进而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习近平在马克思、恩格斯青年观对于青年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根据新时代中国的切实需要及国内外新形势、新变化,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总目标,极大拓展了培养新时代当代中国青年的特殊要求——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从而极大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中关于培养教育青年的部分。要培养可堪历史重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体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要培养牢固树立理想信念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青年。青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定型最为重要的“拨穗”时期,习近平反复强调青年时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将理想信念称为精神之“钙”,缺少理想信念,就会得“软骨病”。他指出,“青年时代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十分紧要,不仅要树立,而且要在心中扎根,一辈子都能坚持为之奋斗。[4]”这样的有志青年,正是党、国家、人民所需要的。要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先进青年,帮助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带领他们深入生活、深入社会、深入实践,引导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解决问题,引领他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

其次,要培养练就过硬本领和矢志艰苦奋斗的青年。想要实现伟大梦想就必须要先练就过硬本领,青年时期是学习本领的黄金时期,要敏于学习,掌握好理论素养、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要勤于实践,掌握好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练就过硬本领。如何练就过硬本领?最重要的就是要具备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得以生存、发展、延续的民族基因和民族精神。正是一代又一代青年不懈奋斗,新中国才能从当初的积贫积弱走向现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之路。正如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的,“奋斗精神一点都不能少,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好传统一点都不能丢。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然会有艰巨繁重的任务,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特别需要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精神。[5]”

再次,要培养勇于担当和富有创造力的青年。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培养出一批勇于担当的先进青年是题中应有之义。青年人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要有担当起建设国家、振兴民族的使命感,要具备站立在新时代浪潮前直面一切困难和挑战的魄力和决心。习近平多次嘱托青年要勇于担当,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又一次指出青年人要到基层“担苦、担难、担重、担险”,勇于担当,还要善于创新创造。科技、军事、文化等众多领域都亟须一批勇于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的青年人,习近平认为,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6]。青年人尤其要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中实现突破创新,才不至于在核心领域中被“卡脖子”。

(三)怎样培养青年

对于怎么培养青年,习近平对于各级党组织、各级共青团组织以及各高校都有不同的要求,这里仅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角度探讨应怎样培养青年。2022年4月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讲话中对高校思想政治课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这是从新时代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出发,针对高校教育应如何培养学生做出的具有根本性、全局性、方向性的回答,对如何上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

第一,坚持落实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人才培养效能能不能发挥好,关键在于高校思政课能否紧抓“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从而真正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方向保证。第二,坚持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指出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并特别针对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项要求。思政课教师要严格对标“六要”,提升个人专业素养,以更好地引导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第三,坚持高校思想政治课深化改革,把握方法,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发挥好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提升课堂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同时还要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充分结合,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现实中更好地理解理论、运用理论,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二、习近平青年观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

习近平常常在不同的场合强调青年时期价值观养成的极端重要性,而高校学生群体是整个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尚未进入社会,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并确定的关键节点,且具备高度的可塑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则是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的主阵地。习近平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出发,多次就高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思政课具有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战略地位,承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历史使命。

习近平青年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需要作为思政课的指导思想去指导思政课教学,并转化为思政课的教学方法;也必须作为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深入学习和领会。作为指导思想,习近平青年观在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系统阐明了新时代培养教育青年的一系列问题,是新时代青年教育的理论基础,对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出了一系列与时俱进、科学权威的新要求与新做法,有利于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科学发展,为高校思政课教学适应新时代提供了总体思路和行动纲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各级政府出台了很多对高校思政课建设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建设性和可行性意义的文件规定。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