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的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
作者: 张春燕 罗建新 李文军 侯伟 蔡松韬 欧丽娟 唐新德
摘 要:该文依据工程教育理念,融合课程思政元素,构建分析化学课程知识体系,制订适应工程认证的总体教学目标,细化毕业要求-指标点分解-课程目标的关系。以课程为载体,以价值引领为教育方向,以持续改进为目的,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思政教育载体,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改革实践全过程。贯彻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实现高等教育中工程教育育才与课程思政育人总目标。
关键词:工程认证;课程思政;分析化学;教学改革;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4-0067-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this paper integrat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s the knowledge system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curriculum, formulates the overall teaching objectives for engineering certification, and ref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duation requirements-index points decomposition-curriculum objectives. Taking the curriculum as the carrier, the value guidance as the education direction, and the purpose of continuous improvement, it focuses on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innovat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rrier, and integrates th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to the whole process of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implementing the trinity education concept of knowledge imparting, ability training, and value leadership, and realizing the general go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Keywords: engineering certifi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alytical Chemistry;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objectives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简称“工程认证”)是实现工程教育与工业界对接,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其强调的三个核心理念“以成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在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工程认证的目的在于以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达到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要求,即在相应工程专业领域中从业的基本能力,并能承担任务的专门人才[1-2]。课程思政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随后中共教育部党组明确指出要推动“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改革[3]。我们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在专业课堂教学中把课程思政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教师能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相统一,进而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4-5]。工程认证倡导的以成果导向为核心,注重培养综合型、创新型、实践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要求,这一理念与课程思政中强调的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根本目标很好地契合。
湖南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发展的地方应用型大学,而我校分析化学课程是教育部认证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认证试点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环境工程)的专业基础课,应用化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影响着工程认证的顺利实施。根据专业认证要求,分析化学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定量分析方法,具备材料成分分析、食品安全检测、环境监测等行业应用能力;并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意识,团队合作精神,沟通交流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立德树人,增强食品安全意识、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和产品质量观,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6-7]。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化学前沿、社会热点、工程实践等知识,为工程人才培养夯实化学基础。
本教学团队结合近年来对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从教学目标的制订、课程思政建设设计思路、课程思政与教学内容的有效融合和课程建设成效等方面,探讨在工程认证教育背景下开展分析化学课程思政改革实践。
一、借鉴工程认证理念,制订能体现思政融入点的教学目标
分析化学课程在教学实施中普遍存在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工程实践案例较少。面向行业对应用创新型人才新需求,我们借鉴工程认证教育理念,在目标上与产业社会相结合,将专业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相统一,既是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又是对工程认证教育工作的完善[4]。以我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为例,其人才培养方案中,分析化学课程目标支撑了4个毕业要求中的5个指标点,基于此,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团队制订了该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细化毕业要求-指标点分解-课程目标对应关系,具体内容见表1。通过课程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完成以课程为载体,以价值引领为教育方向,实现高等教育中工程教育育才与课程思政育人总目标。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设计思路
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依据知能并进、思政融合、智慧教学课程理念,采用“三入主线、两主题、五融合闭环”设计思路,从与各章节密切相关的化学前言、社会热点、实际应用及中外科学家的故事中凝练出五大思政体系:绿色化学生态文明、守正创新科学素养、食品安全法治意识、责任担当家国情怀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围绕探微求真、学问思辨两大课程思政主题,通过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教学评价等五融合的教学闭环设计,使课程思政有机融入教学全过程。如图1所示。
三、课程思政融合点
基于本课程的性质——工程类专业基础课,其思政目标设定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从分析化学理论的严谨性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性出发,逐渐渗透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相统一的重要意义。从当代中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核酸试剂盒、PCR基因扩增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ELISA酶联免疫吸附法、免疫试剂盒和发光细菌等,并给学生举例说明, 在已经颁布的所有诺贝尔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奖中,有四分之一的项目和分析化学直接相关,如2014年,研制出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2017年, 研发出冷冻电镜技术, 用于溶液中生物分子结构的高分辨率测定;2020年由于核酸试剂盒诊断技术的发现,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颁发给了丙肝病毒的三位发现者。进而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意识、协同合作的团队精神。因此,基于分析化学课程内容,教学团队对部分章节课程思政融入点做了归纳总结,其部分案例如下。
例1:在绪论教学章节中,采用案例式教学,结合新闻热点及生活实例(食品添加剂的检测、水污染的检测、雾霾的检测、癌症的早期诊断等)来阐述分析化学的作用,可以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士义的观点,尊重客观事实,培养学生务实求真,严谨的科学态度。针对分析化学与新冠肺炎病毒的关系,组织学生展开分析和讨论,特别提到由我国科技工作者共同设计开发和生产的一次可以检测包括新冠肺炎病毒在内的六种病毒的核酸试剂盒被批准,大大提高了检测的效率,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文化自信。
例2:在酸碱滴定章节中,以常见牛奶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引导学生分析一元酸碱滴定的准确条件,通过凯氏定氮法使有机氮转化为无机铵盐,实现知识原理的内化,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利用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为线索创设教学情境,进而扩展三聚氰胺引发的社会问题,引发对食品安全、标准化、社会诚信及社会责任等问题的思考,让同学们以专业技能为载体,提高自身的伦理道德修养,重建基于商业道德的社会诚信,重视产品质量,端正发展理念,建立基于道德层面的社会责任制,具体如图2所示。
例3:在重量分析章节中,结合工程实践案例(水泥中硅酸盐二氧化硅),硅酸盐二氧化硅含量测定方法除了常见的氟硅酸钾法外,还可以利用重量法、原子吸收法等。实践调研发现,水泥厂中硅酸盐普遍存在成分复杂、检测手段单一、耗时过长,为了解决水泥厂“卡脖子”技术问题,需要我们大家不断发展新的分析方法和手段,提高硅酸盐中二氧化硅分析检测技术的灵敏性和反应速度,进而提高硅酸盐实用功能性。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更多、更广、更先进的知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利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服务社会,做一位有道德的分析工作者,有良知的化学工作者。
四、课程改革成效
(一)构建了适应工程认证和课程思政的知识体系与达成度评价机制
经过近三年的教学实践改革,分析化学团队通过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课程问卷调查、座谈等途径,对2020级应用化学专业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了跟踪和分析,97.96%的学生认为通过任课老师的课堂学习,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得到较大提升;93.88%的同学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课程思政案例,对自己道德品质有较大影响。以2020级应用化学专业为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结果显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价值目标和育人目标达成度分别为0.73、0.74、0.81和0.78,平均达成度为0.76,价值目标和育人目标达成度较高,说明课程思政有效融入分析化学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成效明显,依托智慧树共享课和翻转课平台信息技术,使每名同学的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被量化,更加准确地反映每名同学的学习成效,为团队制订课程计划提供持续改进的依据。
(二)科研-教学融合,课堂内外结合,多学科融合,加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
坚持“能力培养”与“思政育人”相统一,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科竞赛为依托,带领学生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作品设计,不断加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所授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普遍得到加强,并在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在过去两年时间里,以化学和材料类专业为例,本专业学生连续两届在湖南省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获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和三等奖各2项),湖南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6项)(2021—2022年);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国家级12项、省级24项,专业竞赛获国家级奖励5项,省部级63项,15人次获国家奖学金,41人次被评为省级优秀毕业生,近三年考研率从6.4%提升到16.5%。
五、结束语
本文从教学目标的制订、课程思政建设设计思路、课程思政与教学内容的有效融合等方面进行教学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根据专业认证要求,持续做好课程内容体系完善、学习活动优化与教学资源更新工作,凝练课程思政要点,不仅会对课堂教学效果起到增色的作用,也是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一种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 郭哲,王玉佳,王孙禺.聚焦专业认证改革 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评估认证与中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座谈会”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6):196-198.
[2] 王立立,任刚,张娜,等.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改革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22,39(2):66-69.
[3] 白新伟,胡珠楠,彭志江,等.地方特色思政元素双向挖掘与实施——以“无机化学”课程为例[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1,42(22):23-28.
[4] 傅雅琴,钱晨,董余兵,等.基于工程教育理念的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以“复合材料学”课程教学改革为例[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6(2):236-242.
[5] 刘洪丽,李婧,李亚静,等.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的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方法探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20,43(3):86-91.
[6] 刘润,张浩.高等学校工程教育需求与专业选择研究——基于质量功能展开的方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2):86-91,104.
[7] 张春燕,傅红艳,张萍,等.适应工程认证的分析化学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7(8):33-35.
基金项目:教育部2021年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CDIO-OBE理念的基础化学课程建设路径研究”(202102090038);2021年湖南省一流本科课程“分析化学”(湘教通〔2021〕218号序号791);2020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面向工程认证和课程思政的基础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HNJG-2020-1061);2020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湖南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例”(HNJG-2021-1087);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面向工程认证的《高分子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HNKCSZ-2020-0664);湖南工学院2021年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分析化学”(无编号)
第一作者简介:张春燕(1984-),女,汉族,山东曹县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化学的教学与科研。
*通信作者:罗建新(1983-),男,汉族,湖南衡阳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高分子材料的教学与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