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

作者: 杜永军 王小英 张学翠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一些教学方法不再适用,其教材内容和课后例题陈旧,没有体现新时代的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的特征;实践教学设计不能完全符合新时代的大数据特征;缺乏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教学,让学生对统计学理论望而生畏;考核方式主要是理论考试的形式,不能全面考察学生利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创新能力。围绕上述这些问题,该文提出更新教材内容、重构实践教学体系、大量引入案例教学和着重考察学生的实践综合创新能力等教学改革对策,以提升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教学质量,为新时代培养更多应用型创新人才。

关键词:大数据;统计学;经济管理;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4-0122-04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New Era of Xi Jinping with big data as the core, som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of statistics for economic management major are no longer suitable. There are outdated teaching materials and examples, which fail to reflect the core characteristic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big data in the new era. Practical teaching design cannot fully conform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ig data in the new era. Due to the lack of teaching case in real life, students are afraid of statistical theory;the examination is mainly in the form of closed-book examination, which cannot test students' ability to use statistical knowledge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teaching reform methods, such as updat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reconstructing th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introducing a large number of case teaching, focusing on the inspection of students'practical and innovative ability, so a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statistics courses of economic management major and cultivate more innovative talents application-oriented for the new era.

Keywords: big data; statistics; economic management;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methods

在当今时代,大数据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例如,在家里,利用一台电脑或者一部手机就可以开展工作,出去办各种事情,大数据能代替人工跑路;在高铁车站的检票口,刷一下脸就能完成身份验证。这些都节省了大量时间成本,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大数据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种生产资料,它极大地驱动着国家的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并日益成为社会管理和决策的推动力。“大数据是工业社会的自由资源,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在任何一个领域和行业,每刻、每时、每天都会产生有价值的海量的数据,如果对这些数据进行充分的统计、挖掘和分析,就会得到不可估量的价值和财富。

统计学是我国许多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1],主要包括工作和生活中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等若干方面。经过深入地学习和研究统计学,学生有效地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和理论,并能使学生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进而作出科学的预测和推断,为一些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决策支持和理论支撑。在大数据的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大量需求同时具有数据分析和数据管理的应用型管理人才,这就对我国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应该熟练掌握并广泛应用数据分析技术,能从海量数据中分析提取关键的数据,并利用科学方法挖掘出有用的信息,构建数学模型,为相关经济活动作出最优的决策。

在以大数据为特征的新时代,一方面统计学的发展迫切需要从大数据中吸取动力,另一方面大数据所具有的一些数据特征使得一些传统的统计方法不再适用于大数据时代[2],这就给当今的统计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问题。为了提升我国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水平,培养出更加符合新时代需要的管理类人才,研究和探索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变革路径是新时代我国高校教师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当前统计学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以大数据为特征的新时代背景下,面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教学方法存在下面4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陈旧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大数据的日益增加,统计学的定义、作用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目前的统计学教材并没有及时很好地适应这一时代特点[3-4]。譬如,以往的统计推断依赖于样本,样本是由调查或实际观测得到的部分个体,有效可用的样本应能大体反映总体的真实情况。在大数据时代,样本的内涵和概念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于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称为网络数据,其分为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静态数据是指没有和云端服务器数据库开展交互的数据,由用户直接在客户端创建。这时样本就是总体,不需要抽样并检查样本的可用性,这就大大地减少了误差且更为准确地反映了总体;动态数据是指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动态变化的数据,这时总体指的是长期全部数据的总和,但样本不是仅局限于随机抽取的数据,而是与统计分析的目的有关联的数据,故其作为分析的对象,与以往的样本内涵具有本质的不同。此外,课后例题内容陈旧,没有体现新时代的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的核心特点,且例题之间缺乏联系,难以满足当代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统计学课程的知识的需要,更不能满足学生使用统计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高科技公司虽然开发了各种统计分析软件,且越来越高级,但当前的统计学教学软件仍然以SPSS为主流软件,虽然容易上手,简单易学,但却不能快速适应和满足新时代、大数据时代数据分析的需求[5]。

(二)实践教学意识不强

在目前的统计学教学活动中,需要加强和丰富实践教学体系,以往的教学体系不重视实践教学,导致实践教学意识不强,且实践教学设计不能完全符合新时代的大数据特征,主要存在以下若干问题。第一,目前的统计学教学大量存在着轻视实践操作、重理论知识的问题。为了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严谨性,教师们注重大量的定义、定理和公式的教学,这令许多学生望而生畏,而且忽视了利用统计学相关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素质培养,并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导致实践方面非常薄弱。第二,理论教学环节和当前有限的实践教学环节不能有效地衔接。目前的实践教学环节注重一些统计软件的应用和操作,缺少采用统计学相关理论发展数学模型并据此分析现实问题的全过程思维训练。当前统计学实践教学的难点问题是,如何实现实践与理论的对立统一,如何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如何构建与经济决策管理相关的统计调查社会实践活动。第三,目前的实践教学缺少专业针对性和全面综合性。以往的实验教学项目包含的知识点相对独立且单一,但现实工作生活中的经济管理问题大都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需要综合利用统计学中多个知识点来分析并解决问题。据此,需要设计综合性实验项目,这有助于促进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决策管理问题的实践综合能力。另一方面,以往的实践教学大都采用演示型和验证型实验教学方法,其实验内容与不能有效融合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也与相关专业的衔接性不强[6],完全没有针对不同专业发展差异化的教学体系,更没有突出统计学课程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在不同专业的具体实际应用。因此,尽管学生学习并熟悉了很多统计学方法和理论,却不会进行实践操作,更不会结合专业知识针对实际管理决策问题开展分析研究。

(三)缺乏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指的是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从教学内容和目标的需求出发,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案例,以解释说明教材中的抽象问题或理论,使得学生对书本知识能有形象地认识和深刻地理解。采用合适的实际案例,着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全体师生的积极努力,让学生对教材理论知识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引导学生积极地分析案例、讨论案例和评价案例,并为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创造良好的条件。鉴于此,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启发式教育方法,其能让非常难理解的概念变得具体生动,也能让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清晰直观,能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在当今统计学的理论教学中,一些教师讲课方式单调,当讲授完某个统计理论的内涵后,没有进一步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来说明该理论的应用背景,也没有说明该理论可以解释的现象,这让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要想掌握好统计学的知识点,就需要学生具有良好扎实的数理基础,许多统计学理论都会涉及到一些数学公式[7],而这些数学公式却缺乏相关的案例来解释其内涵。目前很多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在招生时,具有文理兼收和专业差异较大的特点,这就导致入学新生的数学基础彼此差异较大,不能精确理解公式的内涵,且对统计学理论认识不深入。

(四)难以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

目前,由于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环节各不相同,其考核的方法和方式也各不相同,大多高校通常采用的考核方法包括标准化考试和传统考试2种方式。标准化考试的各环节包括命题、考试、评卷和计分等,各环节都努力做到标准规范,使得各种误差得到减少和避免,能比较准确地考察学生的真实成绩,但却不能考核出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而一般传统考试则凭主观经验命题,题量比较少,知识覆盖面较窄,主观性评分导致评分误差较大。此外,开卷考试的优点是能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可看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也可避免学生对知识死记硬背,但却因为考试题目的答案不统一,给评阅试卷带来难度和误差;闭卷考试的优点是命题相对简单,阅卷也方便准确,但会引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死记硬背,不能考核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口试的优点是命题范围广,能促进学生系统全面地复习,也能深入准确地考核学生理解知识的深度、广度及熟练运用知识的水平能力,并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交流表达能力,其缺点是在考试时学生容易精神紧张,导致学生不能深思熟虑,教师也容易精力分散,导致评分的准确性较差。

以上这些考核方式虽然能基本检测学生掌握统计学相关知识的程度,但却不能考察学生利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不能对学生有效地学习和运用统计学产生激励。如此,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更关注课堂笔记,而忽视了课堂参与,这种互动式教学的缺乏会导致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尽管一些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普遍开设了统计学课程的实践课,但是这些实践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统计软件的实际操作能力,而在最后的期末成绩总评中,不考核实践课的知识点,或者考核,但所占的分值比例太低。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