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教融合、理工结合、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作者: 林武辉 余克服 莫敏婷
摘 要: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和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我国对高质量海洋人才的需求和培养规模日益增长。该文针对海洋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目标不清晰、特色不鲜明和供需不匹配等问题,对应提出基于“科教融合、理工结合、校企联合”理念,结合广西大学海洋科学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改革探索与实践,探讨高质量的海洋科学本科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海洋强国建设国家战略和向海经济发展地方需求提供高质量人才培养保障。
关键词:海洋科学;人才培养;科教融合;特色;校企联合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4-0138-04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China's Maritime Power and Strategy and ocea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demand for and training of high-quality marine talents is gradually growing in China. In this study, the concepts of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combination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nd combination of university and company" were proposed in response to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unclear goals, in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mismatch of supply and demand in the process of training marine science professionals. This study also discussed the pathways and the training mode of high-quality marine science undergraduate characteristic professionals in Guangxi University in order to provide high-quality talent training guarante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a's Maritime Power and Strategy and the local needs of seaward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words: marine science; talent training;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 university-enterprise alliance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是地球环境与气候的重要调节器,也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重要的资源和生态服务功能。海洋科学可以为人类“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提供重要科学技术保障。自19世纪70年代,英国“挑战者”号环球科学考察开启现代海洋科学开端以来,一系列大型国际合作项目不断推动海洋科学向前发展,特别是美苏冷战结束后Land-Ocean Interactions in the Coastal Zone (1995)、Surface Ocean Lower Atmosphere Study (2000)、Global marine biogeochemical cycles of trace elements and their isotopes (2003)、Integrated Marine Biosphere Research (2003)、Integrated Ocean Drilling Program (2013)、Ocean Decade (2021)等标志性国际大型海洋科学研究的合作项目[1]。在大型国际合作项目的带动下,全球海洋科学人才队伍也逐步壮大[2],比如美国海洋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机构达到148个(截至2015年)[3]。
我国海洋面积达到473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约为1.8万公里,是名副其实的海洋大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海上丝绸之路”“海洋强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洋命运共同体”等多个重大国家战略,我国海洋人才需求与培养受到极大的关注与重视。据报道,我国从事海洋教育的高等院所达到143个[4];截至2015年,我国海洋研究生人才培养单位达到46个(不含港澳台地区)[5]。虽然近20年来我国海洋科学专业和人才培养规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4-7],但是目前国内海洋科学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目标不清晰、特色不鲜明和供需不匹配等问题[5,8]。
广西作为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沿海省份,是我国唯一与东盟国家陆海相连的地区,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北海考察期间要求北海打造好向海经济,写好新世纪海上丝路新篇章。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的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对广西提出的“三大定位”中提到,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为此,广西出台海洋强区建设、大力发展向海经济等重大战略举措。广西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也陆续设立海洋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机构,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与人才保障。广西海洋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更需要总结、反思和借鉴当前国内外海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改革、探索并完善海洋科学特色专业的高质量人才培养路径,以期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支撑地方向海经济发展需求。
广西大学作为目前自治区内唯一拥有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海洋人才培养体系的高校,一直围绕海洋科学专业高质量人才培养路径的改革优化而开展相关探索,并入选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文通过调研、反思、总结当前海洋科学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科教融合、理工结合、校企联合”的对策建议,并应用于广西大学海洋科学特色专业建设思路和路径举措,以期为海洋科学专业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海洋科学本科专业建设的关键问题
笔者通过实地调研走访多所涉海高校(厦门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涉海企业、海洋科研院所和用人单位等,多次参加教育部海洋科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交流会议,在读学生座谈和毕业生跟踪回访,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分析总结海洋科学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第一,目标不清晰。《中国大百科全书》指出海洋科学是研究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变化规律及与开发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海洋科学作为一级学科,逐步形成海洋物理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和海洋地质学等分支学科。《海洋科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出海洋科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需要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等基础学科提供支撑,也需要构建海洋物理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学、海洋遥感等专业知识体系。在总学分固定的前提下,需要思考如何把握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的课程学分、知识深度、合理搭配与衔接等问题;如何避免海洋物理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学、海洋遥感、海洋调查与观测技术等专业课程中知识点重叠交叉与课程之间衔接优化问题;如何构建从基础课程实验到专业课程的实验实践体系,并进一步支撑第二课堂的探索性实验、创新创业项目、互联网+和学科竞赛等关键问题。三大问题的合理解决需要借鉴工程认证中“逆向设计,正向实施”的理念,即在清晰的培养目标基础上,构建靶向精准、基础扎实、衔接科学的海洋科学人才培养体系。
第二,特色不鲜明。海洋科学具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气象和天文等多学科交叉与综合的特点。为此,《海洋科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不仅对海洋科学本科人才培养提出基本要求,而且提出人才培养多样化的若干建议,强调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和发展目标,因材施教地构建个性化课程体系,形成人才培养特色。然而,在海洋人才需求和培养规模迅速扩张的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简单批量“复制”现象,缺乏基于高校自身学科特点和发展需求的思考,需要深入聚焦特色与优势,融入国家和地方需求,并实现差异化发展。
第三,供需不匹配。教育部明确指出“高校应当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学科专业”。从2015年6月开始运行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到2018年12月揭牌的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海洋基础研究逐步形成从科学与技术走向工程和产业的发展趋势。人才培养目标不仅需要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发展的需求,而且需要面向国家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高校海洋科学人才培养体系中需要加强对接大科学装置(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载人深潜装置等)、国家大型工程建设(南海岛礁工程、港珠澳大桥、南海可燃冰开采等)、涉海企业(海洋观测仪器设备、海洋遥感与大数据等企业)等方面的人才需求,通过实习实践、走访调研、创新创业课堂等多种形式解决供需不匹配问题[9]。
二、海洋科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作为目前广西自治区内唯一拥有本科、硕士、博士完整海洋人才培养体系的高校,广西大学海洋科学本科专业自2016年9月开始招收首届本科生。目前在校本科生人数319人,截至2022年7月已经培养3届本科毕业生。2019年9月开始招收首届海洋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目前在校硕士研究生111人(截至2022年6月)。2017年9月开始招收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保护专业博士研究生,目前在校博士生18人(截至2022年6月)。海洋科学本科专业也成功入选2021年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在“一带一路”建设和海洋强国国家战略、广西“向海经济”的地方发展需求背景下,海洋科学本科专业建设以高起点、有特色涉海学科为建设发展目标,发挥广西大学综合性大学优势,融合海洋地质、海洋生态、海洋环境、海洋工程和海洋生物等领域的多学科交叉优势,立足北部湾,服务于“向海经济”广西发展战略的人才培养需求。本专业聚焦珊瑚礁特色,面向南海岛礁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国家发展需求,以东南亚印太交汇地区的国家重大项目为牵引,辐射东盟,坚持科教融合,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区域特色,兼具国内外一定影响力的海洋科学特色专业。
海洋科学始终坚持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地方特色,是全国唯一以珊瑚礁为特色的海洋科学专业,并设立潜水教学中心,拥有广西南海珊瑚礁研究重点实验室,为“创新型”海洋人才培养和“研究型”学院建设提供重要的平台支撑。2017年9月,海洋科学学科作为土木工程与先进材料学科群的支撑学科入选教育部的世界一流学科群建设名单,入选2018—2021年广西本科高校海洋科学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的资助,并顺利通过结题验收。本专业已经建成涠洲岛珊瑚馆、南海西沙野外观测站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实践基地,与台湾海洋大学、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广西海洋研究院、广西科学院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北海市海洋局、三沙航迹珊瑚礁保护研究所和广西精工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等涉海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共建产学研用的人才培养实践基地,为高质量的本科人才培养提供多样化的平台保障。
海洋科学本科专业自创办以来,始终坚持“研究型”海洋人才培养目标,践行内涵式高质量的人才培养路径。学院拥有一批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广西特聘专家等优秀师资队伍。多名教师具有美国、加拿大、荷兰等国外高校的访学经历,逐步形成一批具有良好授课技巧、能力过硬且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教师队伍。学院教师主编我国珊瑚礁领域第一本权威教材——《珊瑚礁科学概论》。学院多名教师主持多项自治区级教改项目、新工科项目,并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反思并发表多篇教学改革论文,建设珊瑚有性繁殖的虚拟仿真实验、海洋调查与观测技术、珊瑚礁科学概论等多门线上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