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高校写作课程中写作能力与批判思维教学目标

作者: 周秀梅

摘  要:写作类课程自2015年起在国内理工科高校和应用型的本科院校逐步开设。以粤港澳大湾区一所理工科高校和一所应用型高校的写作课程的教学实践为例,对写作课程开设目标、训练体系和写作教学方法等多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和效果跟踪,教学效果的调查问卷显示,理工科高校写作通识课在批判性思维和学术写作方面的效果显著;应用型本科高校写作课程在提升学生各类写作能力方面效果显著,其中实践平台、多元化训练体系等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作用最大。

关键词:粤港澳高校;写作教学;应用型;批判性思维;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5-0025-04

Abstract: Since 2015, more and mor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and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have offered writing courses. The author compared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writing courses in a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y with that in a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both universities are in the Greater Bay Area, through teaching reforms in terms of course objectives, training system, and teaching methods, the effects of which were observed throughout. The questionnaire shows that writing courses in th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y are effective in critical thinking and academic writing; writing courses in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are effective in improving various writing skills of students, among which the practical platform and diversified training system have the best result in this regard.

Keywords: universities in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u; writing courses; application-oriented; critical thinking; teaching practice

写作类课程被各类高校视为必备写作能力培养的重要课程,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汉语言专业开设多门写作系列课程,在2018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大学写作课程被列为专业必修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培养目标为能说会写的应用性。

各类高校内的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类课程多以通识课的形式开始。以批判性思维为课程训练的核心体系,完整的大学写作课程在世界一流高校中数见不鲜。自2015年起,一批国内一流理工科高校将写作类课程开设为通识必修课,以提升写作和交流能力为培养目标,进而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笔者以粤港澳大湾区的一所理工科高校和一所应用型高校汉语言专业的写作课程的教学实践入手,对写作课程开设目标、训练体系和写作教学方法等多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探索和效果跟踪。

一  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程应用型教学探索和效果分析——以广州南方学院为例

广州南方学院(原中山大学南方学院)为一所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独立学院,写作能力的培养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从传统基础学科到新型应用学科转变的重要一环,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口头、笔头、手头三头并重”“三艺(文艺、手艺与工艺)同精”等举措的重要构成。

写作课程一般被认为是传统的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训练等单一化培养的教学问题。基于广州南方学院作为应用型高校的特点,为增强学生写作能力,写作系列课程自2008年起一直在进行教学和应用型探索,从写作课程集群、四级写作训练体系、五十篇作文训练、翻转课堂和多级写作实践平台等方面对写作课程进行了改革探索。

为更好地了解写作课程应用型改革的效果,笔者设计了《写作课程、写作训练对写作能力提高的调查问卷分析》问卷,并组织了该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三、大四的学生共138人填写了问卷星有效问卷。问卷星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显示,写作课程应用型改革是有效的,其中实践平台、多元化的训练体系等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作用最大。

(一)  写作课程集群的设置与教学效果

课程集群是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对教学计划中具有相互影响、密切联系和互动有序的相关课程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和整合构建的课程集合。

写作课程集群的探索设置:写作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单纯依靠一两门课程很难实现,因此需要系统连贯的课程学习和训练,建立一系列连贯系统的写作课程体系。因此,自2008年起,中山大学南方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始完善,并对写作课程建立了写作“课程集群”。写作课程集群以基础写作、写作训练系列课程为基础,分文体分类型设立了公务文书写作、创意小说研究与创作、现代小说诗歌研究与创作、古典诗词写作训练、新闻写作、广告文案写作、新媒体写作和影视剧本写作与制作等十几门与写作相关的专题选修课。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的“写作课程群”是对原有核心课程教学模式的一次改革,打破了课程与课程间的独立性,使其在一个课程群框架下建立了相关的联系。从课程设置来看,既保证了完备的课程体系,即大一到大四不间断的写作课程;同时又通过选修课等方式,穿插建设跨学科交叉培养的模式,构建多元化写作课程训练体系。

学生对写作课程集群设置的态度和效果评判:写作课程集群设置且形成体系对提高写作能力是有帮助的,通过调查问卷可知,19.57%的同学认为写作课程集群对提高写作能力非常有帮助;76.09%的同学认为开设写作训练课程对自己的写作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帮助;只有4.34%的同学认为这些课程对学习没有作用。在写作集群的系列课程中,实用性强的课程如基础写作、公务文书写作、新闻写作和广告文案写作等选课率和满意度较高,偏文学创作类课程选课率和满意度偏低。

(二)  多写多练的四级写作训练体系

写作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练习,对此进行的探索改革是实行了四级写作训练体系:即大一“五十篇作文训练”、大二创意写作训练(含电子书、各类文案、剧本、新小说和诗词等)和团队科研训练、大三采编写播训练及大四毕业论文(设计)训练的四级写作训练体系。

五十篇作文训练的实行及学生反馈的问题:自2015年开始实行大一“五十篇作文训练”,为论说文、散文和小说等文体写作,想法来自于中山大学实行了30年的“百篇作文”写作训练。五十篇作文训练为密集性的作文写作训练,要求大一学生在一学年内完成五十篇作文任务,其中每完成十篇则召开一次讨论会,讨论会模式为学生互评、教师评点。在五十篇完成之后,再组织召开一次作文汇报会,每位同学在作文汇报会上汇报一到两篇最得意的文章。最后形成写作档案,将学生的五十篇作文汇编成作文集。

截至到问卷前,五十篇作文训练在该校实施四年,参与五十篇作文写作训练的学生将近2 000余人。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57.25%的同学认为大一时所写的五十篇作文对自己写作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而只有7.97%的同学认为非常有帮助;但认为五十篇作文写作对自己写作能力的提高没有任何的帮助也高达34.78%。

据此可知,写作训练的数量固然重要,但只有数量没有质量,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意义不大。五十篇作文的初衷虽好,加大了学生的写作量,但每位老师指导20位学生,因此老师命题敷衍,反馈不及时,直接影响写作训练的效果。对此,学生的意见反馈更为直观:写作课程的训练反馈不够,部分同学还是找不到自己存在的问题或不知道怎么改。

从中可见,多写多练固然有用,但写作反馈也极为重要,对此的解决办法是,应建立四级写作训练体系配套的反馈机制,利用大数据平台或教学平台建立学生的写作档案,利用大数据平台工具记录保存学生的写作过程和文章,老师们能够采用大数据分析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写作问题并予以个性化的指导反馈,从而建立每个学生的写作档案。新冠肺炎疫情时期的线上课程,笔者作为写作教学一线教师,即通过blackboard平台的互动讨论版和六次计分作业,初步建立了学生的写作档案。

(三)  覆盖各类课程的写作训练探索

当今大学,写作无处不在,从思想政治课程到各类专业课程都要求学生提交课程论文,将写作训练融进到各类课程中,并不是局限在文学或创造写作的学科中,而是覆盖整个学术领域。对此,广州南方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课程和训练也不仅仅局限于写作类的课程,而是覆盖大多数课程,这种覆盖是通过科研写作、创作写作的两种融合完成。

写作训练融入到课程论文的科研写作中,即在专业课程中组织开展由教师主导、学生参与的学术写作活动。这种训练由专业老师提出研究专题,组织学生集体研究,再将研究成果以公开课、报告或论文的形式予以发表,故指导学生讲演和完成论文的过程亦为对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的一种指导。

写作融入到专业课程的创意写作训练中,创意写作训练(含电子书、各类文案、剧本、新小说、诗词等)是在课程中由老师指导学生完成文本创作、新闻采写和自媒体运营等目标。如笔者所讲授的戏剧艺术概论中含剧本写作内容,故课程讲授创意写作范围内的剧本写作,并指导学生分组完成一部剧本写作的任务。学生分组上台汇报,学生和老师共同讨论剧本,然后完成剧本的审定,最后共完成剧本20部,汇编为学生自创剧本集。

又如汉语言专业选修课程古代小说研究,以“课程有完整作品产出”为方向,鼓励学生进行作品创作与制作。在教师择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研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古代小说文本进行改编,由学生演出自行改编文本,以拍摄视频方式在课堂中播放。

总体来看,覆盖各类课程的写作训练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生涯,对提高同学们的写作能力发挥着大的作用。对写作的指导和训练调查显示,77.54%的同学认为其他非写作类课程的论文写作对自我写作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帮助;而认为非常有帮助的也占15.22%;7.24%的同学认为帮助不大。

(四)  统一的、贯穿四年的、科学的写作实践体系

当前写作课程现状是,虽然各级高校都开设写作课程,但还是更倾向于知识性、格式性和练笔性的写作,而未真正付诸于实践。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应提供更加广阔的教学空间,将写作实践教学贯穿到教学全过程,使课堂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将它们整合成一个统一的、贯穿四年的和科学的实践体系。

1  课堂的写作实践

写作能力的提高应通过实践来获得,学生的阅读和练笔更为重要。教学方式上侧重讨论式教学。教师应以案例为引,融合理论讲授,尤其强调学生动笔,进行创意写作及思维训练。如:头脑风暴,角色扮演等活动;辅以课堂展演、模拟求职信和模拟面试等手段进行多类型的文体写作练笔。

2  多元化的校内实践平台——实践课程展演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