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学术型干部成长阻抗及培养路径
作者: 周能寿 缪鲁加 张付安摘 要:高校学术型干部熟悉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是推动“双一流”大学建设的中坚力量。通过对S省12所省属重点建设高校的随机调查,发现高校年轻学术型干部在发展轨迹、角色认知、现实处境和综合素养上有其独特的成长特质,在价值取向、工作干劲、管理经验及成长路径等方面面临一系列成长的阻抗。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年轻干部工作的系列论述,针对高校年轻学术型干部成长的特质、阻抗,高校党委和组织部门应运用系统思维,聚焦长远做好年轻学术型干部培养的规划工作。
关键词:双一流;学术型干部;特质;阻抗;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5-0021-04
Abstract: Academic cadr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familiar with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are the backbone of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and disciplines of the world". Through the random survey of 12 provincial key universities in S Province, it is found that young academic cadres in universities have their unique characteristics in development path, role cognition, realistic situation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face a series of growth resistances in value orientation, work motivation, management experience and growing path. According to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 on young cadres, in view of the growing characteristics and resistances of young academic cadres in universities, we suggest that the Party committees and organization departments of universities use systematic thinking to focus on the long-term planning of young academic cadres.
Keywords: Double First-Class initiative; academic cadres; characteristics; resistance; culture path
2018年6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关于适应新时代要求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意见》,强调要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新使命新任务新要求、经得起风浪考验,数量充足、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干部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一件大事,关乎党的命运、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人民的福祉,是百年大计。[1]”大学是知识分子的聚集地,也是党的干部的重要摇篮。高校学术型干部熟悉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大力选拔、精心培养、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高校年轻学术型干部队伍,为推进“双一流”建设、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等提供坚强组织保障,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的伟大使命。
本研究对随机选取的S省12所省属重点建设高校的152位年轻学术型干部开展了问卷调查,对年轻学术型干部的成长特质、阻抗及培养路径进行分析,以期通过实证研究,对加强高校年轻学术型干部队伍建设提出建设性意见。本研究将高校年轻学术型干部界定为45周岁以下的高校学术型中层干部。
一 高校年轻学术型干部的成长特质
高校领导干部分管理型和学术型2种类型,管理型干部长期从事高校基层管理或校级机关管理工作,具有鲜明的行政身份标识;学术型干部大多从一线专任教师中产生,同时具备学术身份和行政身份。学术型干部在群体上与“双肩挑”干部有区别,“双肩挑”干部为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领导干部,但学术型干部不只是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关键是要有明确的学科归属,其学术身份是“依赖其学术理念、学术领导和学术成就所构建的身份”[2],是区别于其他类型干部的本质属性,有其特属的成长特质。
(一) 发展轨迹——学优则仕
“学而优则仕”出自于《论语·子张》,意为学习之余还有余力或闲暇,就去做官。调查发现,高校学术型干部的成长大多遵循先学术研究后行政管理的发展轨迹,且出色的教学科研能力和学术成就是从事行政管理的前置条件,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学而优则仕”高度吻合。被调查者在回答“您会选择在何种情况下,走上领导岗位?”时,42.11%的干部选择“评上正高职称后”,28.42%的干部选择“评上副高职称后”。从成长轨迹来看,要成长为一名高校学术型干部,首先要成为一名合格甚至优秀的高校教师,践行好传播知识和发现知识的使命,即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在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方面有突出的表现,在育人上有一定成就,在学术上有一定话语权,才能得到组织的关注和认可,才能获取师生群众的赞同和拥护,从而走上领导岗位,发挥更大作用。
(二) 角色认知——双重身份
高校学术型干部是高校“双肩挑”模式的产物,从角色认知角度看,学术型干部既是管理者又是教育者,兼具行政身份和学术身份,在行政场域与学术场域中交叉行走。在行政场域,其展示的是行政身份,履行的是管理者的职责;在学术场域,其展示的是学术身份,践行的是传播知识、发现知识的使命。在行政场域,学术型干部是管理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承担对上服从、对下执行的角色;在学术场域,学术型干部是从事人才培养的教师、科学研究的学者和社会服务的专家,是某一领域的研究者。学术型干部面临行政场域和学术场域两种不同的行为逻辑,行政管理的逻辑倾向于绝对服从、循规蹈矩,学术研究的逻辑倾向于打破常规、寻求突破。学术型干部双重身份的角色认知,是其最具独特的成长特质。
(三) 现实处境——多重困境
学术型干部兼具行政身份和学术身份,在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同时,仍需承担传播知识、发现知识的使命,既要接受行政场域的考核,又要兼顾学术场域的竞争。被调查者在回答“走上领导干部岗位后,您的压力?”时,92.63%的干部选择“比之前大多了”;在回答“走上领导干部岗位后,您的压力主要来自?”时,63.16%的干部选择了“行政管理上的压力”,31.58%的干部选择了“教学科研上的压力”。“大多数高校普遍将双肩挑教师纳入教学科研人员序列或行政管理人员序列中考核评价,并没有专门适用于双肩挑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3]”在现有的体制下,高校普遍没有形成针对学术型干部的专门考核体系,学术型干部行政管理压力与教学科研压力并举,年轻的学术型干部更是面临着管理经历不够丰富与高校快速发展不相适应、教学科研蓄势待发与教学科研工作量考核指标不相适应的双重高压态势。
(四) 综合素养——才高于德
学术型干部属于高知识群体,大多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具有较深厚的专业知识,一般具备“三高”特征,即学历高、职称高和国外留学经历比例高。学术型干部大多是从校门到校门,相对而言,实践经验和管理经验不够,往往存在重学术积累、轻理论修养的情况,对组织开展的政治理论学习兴趣不高、热情较低,相对而言,客观上存在才高于德的现象。被调查者在回答“您觉得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如何?”时,仅有18.95%的干部选择了“高”。与地方干部相比,高校干部获取上级调训的名额有限,参加党校等正规培训机会较少,高校自身组织的培训大都以教学、科研等业务型培训为主,日常规范性的政治理论培训相对较少。被调查者在回答“走上领导干部岗位后,您是否参加过1个月以上的脱产培训?”时,仅有37.89%的干部选择了“有”。
二 高校年轻学术型干部成长面临的阻抗
从干部成长的角度看,学术型干部出自学术岗位,从学术场域进入行政场域前较少接触行政管理工作,在行政场域成长面临诸多不确定阻抗因素。对组织来讲,因学术型干部未在领导干部岗位上展示历练,使得组织在识人察人上难以精准化;对学术型干部本人来讲,存在对领导干部岗位职责认识不清、强度预计不足等问题,都将使得学术型干部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遭受着阻抗。
(一) 价值取向易受冲突
学术型干部在行政管理和学术研究双重场域的角色认知和行为逻辑,决定了其在行政管理与学术研究之间的价值取向、精力分配等方面时常处于冲突状态。行政管理的价值体现是对内而言的,局限于所在行政单元中,而学术研究的价值体现更多是对外而言的,超越行政单位彰显外拓性;行政管理工作是一个耗时耗力、需全身心付出的工作,而学术研究是一个潜心钻研、需花费大量时间的工作。学术型干部从骨子里放不下自身的学术研究,大多认为行政管理工作是自身的副业,是自己所在行政单元对自己认可的体现。被调查者在回答“您认为您的第一身份是?”时,67.37%的干部选择了“学者”,32.63%的干部选择了“领导干部”;在回答“您觉得自己扮演何种身份,更能体现自己的价值?”时,71.58%的干部选择了“学者”。行政管理与学术研究在价值体现、精力分配上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学术型干部担心行政管理工作耽误自身学术研究的发展,客观上在行政管理上的精力投入不足。即使全身心投入到行政管理工作中,思绪仍时常被学术研究所牵引,“这些管理人员只好‘身在曹营心在汉’,即使有良好的愿望把工作做好,但效果时常不佳。[4]”
(二) 工作干劲动力不足
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领导权威具有模糊性,与地方干部相比存在地位不高、权威不够的现象。高校管理的对象是知识层次较高、民主意识较强的知识分子,不能采取刚性的管理,更多的是从服务角度获取教师们的信任和支持。作为学术型干部,管理的对象都是同自己一起从事教学、科研的同事,有时在开展管理工作时缺乏自信心,从而导致进取心不够,无法全身心投入到管理工作中去。二是学术型干部有退路可走。学术型干部兼具领导干部、学者双重身份,作为领导干部、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并不是其唯一出路和价值体现,如无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会将全部精力付诸于行政管理工作,而是谋求行政管理工作与学术研究工作的齐头并进,或是将行政管理工作作为服务自身学术发展的基础。被调查者在回答“您走上领导岗位的意愿?”时,22.1%的干部选择了“个人意愿一般,经组织发动后走上领导岗位”。三是学术型干部从事管理工作的物质激励不够。学术型干部走上领导干部岗位时,大都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走上领导岗位后的工资津贴并不会明显高于之前。从目前的现状看,副高职称的教师收入普遍高于副处级管理型领导干部,正高职称的教师普遍高于正处级管理型领导干部。此外,走上领导干部岗位后,因行政管理工作的投入,学术型干部在科研产出、授课津贴等方面反而会下降。
(三) 管理经验积累不够
“学术能力”不等同于“管理能力”。高校行政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学术型干部在学术上的能力和权威不能替代其在行政管理上的能力和权威。学术型干部在担任领导职务前,更多投身自身学术研究,在人际交往、管理知识等方面的涉及相对较少,导致管理知识和经验的缺乏。其次,学术型干部走上领导干部岗位在年龄上一般较迟,从现有的教师准入门槛来看,需博士毕业后才能进入本科高校工作,博士毕业大都30岁左右,与其他行业相比少了7~8年的工作经历,提拔担任高校学术型领导干部一般需具有副高以上职称、5年以上工龄,如顺利走上学术型领导干部岗位也需35岁左右,客观上导致了学术型干部在行政管理经验上的缺乏。被调查者在回答“您在中层领导干部岗位上任职年限?”时,21.05%的干部选择了“1年及以下”,29.47%的干部选择了“1~3年”,选择“6年以上”的仅有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