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育人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心理特质探析

作者: 欧阳偶春

摘  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人生成长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的教学效果及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职业倦怠、自我效能感、职业认同和职业压力等心理特质的影响。外语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在思政育人中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学英语教师需更新教学理念,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思政教学素养,提高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关键词:思政育人;职业倦怠;自我效能感;职业认同;职业压力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5-0072-04

Abstract: The teacher plays a leading role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nd acts a significant guiding function on students' mental development and life growth. The teacher's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re influenced by some psychological traits such as professional burnout, self-efficacy,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professional pressure. With dual nature of instrumentality and humanity, foreign language courses occupy a unique advantage in moral education.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should update teaching concept, cultivate good psychological traits, enhance moral teaching literacy and thus strengthen the moral effect of college English course.

Keywords: mor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burnout; self-efficacy; professional identity; professional pressure

人格心理学家认为特质(trait)是构成人格的基本单位,是在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下发展的多种心理特征,从广义上而言,人格涵盖心理学研究的全部主题;从狭义上而言,人格即是心理特质[1]。教师的心理特质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表现在教师身上的心理特征[2]。教师的职业倦怠、自我效能感、职业认同和职业压力等心理素质对教学效果均会产生一定影响。教师的心理素质越强,教师的感染力和课堂管控力就越强,学生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得以激活,全身心参与课堂学习与活动,课堂教学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多年里,大学英语作为中国各高校开设的大学公共基础课程,一直在教学改革中成长与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初期,随着大学生英语水平不断提高,以能力培养和教学模式发展为核心的大学英语教学进入“后大学英语教学时代”,大学英语在这个重要转型期从通用英语逐步向专门用途英语转变[3]。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机制,课程育人是三全育人任务的首要部分。大学英语课程作为一门融合语言和文化的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大学英语课程与思政课程的结合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课程思政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的大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肩负着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人才的重任,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助推提高大学英语思政育人效果,使大学英语与思政教学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培养品学兼优的优秀综合人才。

一  教师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医生Herbert Freudenburger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通过“burnout”这个词解释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工作强度过高、工作量过大而陷入疲惫不堪的状态。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4]。随着现代社会的急剧变迁,人们的性格、价值观也因受环境冲击而有所转变,学校教育的功能亦逐渐扩展。传统社会中,教师及其所传授的知识皆具有极高的权威,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主要侧重于文化的维护与既有知识的传递;但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教师所面对的是处处充斥着不确定性的外在环境,不但教师的权威大不如前,其角色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本质上的转变。以教师而言,除了必须具备学科能力与教学专业知识外,当面对异质性愈来愈高的学生、家长及学校事务时,也必须能有效应对。教师不再只是文化与知识的传递者,更须担负起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推动者。因此,教师的角色日趋多元化,其所承受的工作压力也是与日俱增,这也使得教师容易对于工作、教学产生倦怠。

部分学者将教学倦怠界定为“情绪耗竭”“无人情味”及“低成就感”三个层面,并设计了“教学倦怠量表”,依据受试教师在量表中的得分情形进行界定,得分愈高,表示受试教师感到教学倦怠的程度愈高;得分愈低,表示受试教师感到教学倦怠的程度愈低。情绪耗竭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过程中,因为无法适当处理遭遇的问题与要求,以至于对教学工作感到枯燥无味、沮丧、缺乏动力、提不起精神且丧失教学热情,自我感到极度枯竭和疲惫。

无人情味是指教师在与学生、家长或同事相处互动过程中,容易暴躁生气、缺乏耐心,会以冷淡、嘲讽和漠不关心的态度对待学生、家长或同事,有人际关系疏离的现象。低成就感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不甚满意,常感到沮丧与心情低落,面对工作产生退缩且无法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对个人的教学能力与表现感到怀疑,无法从教学工作中获得成就。职业倦怠使得教师对教学缺乏热情和积极性,对学生缺乏关注与耐心,势必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业成绩。

以大学英语教师为例,在外语课堂上,有时学生因缺乏生态语境而陷入困境,外语教师经常思考在教学中如何能够引导学生对外语学习保持热情且促进学生英语成绩不断提高,甚至对自己的职业感到迷茫与疲倦,教师迷失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无疑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与世界观,这势必给课程育人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带来巨大的挑战。因为职业倦怠,教师对工作失去热情并感到厌倦,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漠不关心,教师的专业知识也处于疲惫状态,没有热情去挖掘与更新知识点,教学无法紧跟时代需求,学生也会因此而失去对外语学习的渴求与积极性。简言之,教师的职业倦怠不仅影响教师自身的工作热情,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动机,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甚至影响到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良好的专业学习共同体不仅能给教师提供合作和奉献专业价值理念的环境,降低教师职业倦怠,还可以通过对教师专业认同的正向影响,达到降低教师职业倦怠水平的效果[5]。一方面,外语教师需树立积极的专业认同感,认识到外语是兼容中国语言文化和外国语言文化的人文学科,不断充实自身的专业学科知识,避免专业生活处于疲惫状态;另一方面,建立健康的专业学习共同体,通过开展听课、评课、教学竞赛及开展教研活动等交互支持途径来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

二  教师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这个概念在1977年首次被班杜拉(Bandura)提出。班杜拉认为人们对能力的判断在自我调节系统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并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的概念。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胜任某一项工作的主观判断。此概念一经提出,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班杜拉通过对前辈研究结论的归纳和总结,在1986年对自我效能感有了更深层次地理解,补充了以往研究不足的地方,进而形成了一个初步的自我效能感框架结构。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由两方面构成,一是教学效能感,指的是教师对其教学能够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影响的预测;另一是个人效能感,指的是个体对自身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的认知[6]。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能够正确地面对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与挑战,能够适时调节自身的情绪,而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容易缺乏信心,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对遇到的困难无所适从。教师自我效能感高低不仅影响自身对工作的激情与热情,同样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对学习的投入程度。

一方面,自我效能感高的大学英语教师会精心设计每一堂课,按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采取形式多样、灵活生动的教学活动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教师由此产生教学成就感与对教学的热情,自身的外语水平和专业知识也得到提升,学生也因此提高了学习动机和兴趣。另一方面,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缺乏自信,对教学敷衍了事,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活动单一,教师不能做到因材施教,长此以往,教师从教学中无法获得教学成就感,教学热情也不断地被磨灭,学生也因枯燥无味的外语课堂慢慢失去外语学习兴趣与主动性,教师因学生不喜欢上外语课而对自身的外语水平和专业知识产生怀疑,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大学英语教师应清楚认识到,在落实课程思政育人的根本任务中,自身肩负着将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人格养成、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等育人元素有机融合的时代重任,大学外语教师应为自身扮演如此重要角色感到自豪,增强自我效能感。外语教师坚定的文化自信和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也将对学生外语学习形成积极的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发展积极的核心素养起引导作用。外语教师自身可从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和增强教学反思等方面增强自我效能感,同时社会大众也需增强对外语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学校要不断完善、发展教师评价制度,有了良好的外部成长环境,才能更好地促进知识的内化,提高自我效能感,促进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提升教学质效[7]。

三  教师职业认同

“认同(identity)”是当代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认同理论主要有自我认同、身份认同和社会认同三种取向。“教师职业认同”首先在1987年提出,我国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始于2005年。教师职业认同是指教师个体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整体看法,体现了教师个体对教师职业积极和肯定的态度,包括其处在教师群体和社会环境中的生存状况和精神状态的认可程度,职业认同水平的高低决定大学英语教师工作投入程度和工作行动热情[8]。

教师职业认同会受到社会或他人对其的期望、评价等客观因素和教师个体的精神状态、自身反思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教师职业认同在年龄、学历、职称、编制及婚姻状况等方面存在差异,在情感认同、科研认同和持续认同等方面存在危机,由于高校扩招和办学成本的增加,造成编制不够,部分青年教师仍无法入编,心理上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中年教师创造性衰竭,科研水平无法提升,加上来自家庭和生活的压力,要想精心做研究和学新技术是难上加难。青年教师若无法顺利走过迷茫的职业选择期和忐忑的职业适应期,将会失去对现有工作的热情而考虑另谋发展,对职业的持续认同较低。

在课程思政改革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环境下,大学英语作为高校一门覆盖面广、受众学生多的公共必修课程,内容具有中西文化交融或差异明显的特点,承担着巨大的育人责任,大学英语教师在新环境下如何重构身份认同是值得外语教学界深思的新课题。要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将立德树人的目标落到实处,教师自身首先需在文化认同、政治认同、爱国意识、道德意识和职业伦理等方面做出表率,在教学中选择思政元素的切入点可从立足文化自信和开展中西文化对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与能力、培养学生的中西思维方式对比与思辨能力等方面入手[9]。大学英语教师通过拓宽知识广度、提升综合素养、关注学生情感、加强课程内容深度、创新教学方法和开展文化育人等途径提高大学英语课程育人的教学质效,从而提高教师职业认同感。

四  教师职业压力

压力是一种文明病,几乎是现代人无可避免会碰上的。对教师而言,教师这一行业一直是受人尊敬,大家所羡慕的“铁饭碗”。但今日的教师在工作中得面对来自学生、家长、学校内部与教育部门新政策的压力。以下将从教师职业压力的定义、教师职业压力来源等几方面做简要探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