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类型招收背景下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改革研究
作者: 刘持森摘 要:为应对高职多类型招收背景下的生源多样化,基于环境育人理念,根据专业特点,结合企业特色和岗位群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校企双方搭建起三种职业教育教学环境,对应三学年不同的教学阶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创新招生招工一体化,建立能力递进式培养体系,以企业文化为载体培育工匠精神,组建校企互聘定期轮换双师队伍,建立校企合作教学管理与运行体制机制等措施,改革形成特色鲜明的现代学徒制“1+1+1”育人模式。
关键词:多类型生源;环境育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5-0084-04
Abstract: In order to cope with the diversification of students in the context of multi-type recruit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ccording to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terprises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job groups for professional ability, both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have established three typ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environments.At the same time, we have reformed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l for different teaching stages in the three academic years.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innovative enrollment and recruitment, we have established a progressive ability training system, cultivated the spirit of craftsmanship with the carrier of corporate culture, set up a regular rotation of the school-enterprise mutual recruitment and dual professional teams, and established a system and mechanism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ve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This reform has formed a distinctive modern apprenticeship "1+1+1" education model.
Keywords: multiple types of students; environment education; modern apprenticeship; talent training mode; educational reform
2010年之前,高职生源类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通过正规中考和高考录取的学生,学制分别为五年制高职和三年制高职,另一类是通过中职对口招生考试和高中单独招生考试而录取的三年制高职生[1]。自2010 年至今,国家出台了许多有利于高职多类型招生方面的政策文件,拓宽了高职生源类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高职生源类型已经超过10多种,生源类型变化主要呈现出普通高考录取的生源比例不断下降,通过单独招生、注册招生的生源数量不断增加,技能拔尖人才、退伍军人和下岗职工入学更加灵活,未来高职生源类型必将按照国家发展的需要更加多样化。
生源结构复杂化、培养模式标准化和学生学习积极性差是当前高职教育面临地重要问题[2]。多类型招收生源给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带来巨大的挑战,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没有过多的考虑生源类型的复杂性。面对多样化的生源形势,山东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山科职院”)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与歌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歌尔股份”)联合开展了“1+1+1”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出了一批批企业用得上、留得住、上手快和有后劲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 提高多样化生源培养质量的途径
现代学徒制是国家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推进工学结合而采取的一种有效途径,《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实施以来,国内基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全面展开,无论是人才培养模式还是课程体系改革都取得了较好成绩。目前我国现代学徒制正进入校企合作特色形成阶段,《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由此可见,进一步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学徒制将是今后一段时间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多样化生源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二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指导理念
学习实践习近平总书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教育思想,规划多类型生源背景下人人成才的思路方案,探索形成新时期职业教育“因材施教”的方法路径。改革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和匹配“双师型”师资队伍,进行分层次、分类别教学实施,协调好“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辩证关系,完善和发展现代学徒制的适应性和针对性。改革职业素质培养体系,重塑工匠精神,坚定学生“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职业理想。通过上述措施,在环境育人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破解多类型生源带来的挑战,形成“1+1+1”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墨子泣丝”出自《淮南子·说林训》:“墨子见练丝而泣之,为其可以黄可以黑。”荀况《荀子·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晋朝文学家和哲学家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些先哲名言和古代成语都是对环境育人十分精辟的概括和颇为形象的比喻,“孟母三迁”更是将环境育人理念发挥到了极致。
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王阳明特别重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的道德教育作用,特别留意用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和谐的社会环境来感染人,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3]。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将环境育人思想分为了社会环境育人思想、学校环境育人思想和家庭环境育人思想三个维度。在学校环境育人思想中,他认为要改变以教本为中心,教师只注重知识灌输,而不注重活学活用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他提出要合理利用学校的硬件环境资源和软件环境资源,发挥各自的作用,充分激发出学生发展的各种能力。
王立智等[4]在《高职教育:育人环境与环境育人》中认为,高职院校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优化育人环境、强化环境育人。高职教育应根据育人环境开展课程设置和内容的差异化及教学形式和模块的灵活化、教学手段和管理的智慧化、教学评价和考核的多元化[5]。实践经验证明,具备优良的育人环境可以明显提升教学质量,促进高职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三 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基础
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促进专业人才的健康发展,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6]。现代学徒制是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制度[7]。当前,教育部所开展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需进一步深化改革,逐步建构起高质量的学徒培养体系[8]。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校企合作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在落实中也面临着缺乏清晰成熟的模式、多元主体缺乏深度协同和实践活动缺乏闭环管理等困境[9]。
现代学徒制面对生源多样化还缺少区域特色、行业特色和企业特色,导致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生产实际脱节,毕业生职业能力无法尽快胜任岗位要求,学生到员工转型时间过长等问题。按照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高职院校、企业的深度合作,实行院校企业联合培养[10]。构建优良的职业教育软环境(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职教氛围和新型师徒关系等),健全职业教育硬环境(建设生产性教学场地,提供生产性设备、材料、工艺和生产案例教材等),补齐职教短板,对实现职教环境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山科职院创新实施职场化育人模式,动态确定每级学生培养目标和规格,开展职场化教学,教学内容对接职业标准和生产实际,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院为国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拥有3个国家级和5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歌尔股份是山东省和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企业内部培训体系完善,拥有充足的教育教学资源,具有完备的课程实训模块、实训训练包和实训认证体系。歌尔股份的生产设备、设施与工艺水平高,在同行业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影响力,能够引领行业技术发展、提供技术标准。同时,企业文化先进、底蕴深厚,乐于承担社会责任,在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师资队伍、课程开发、社会培训和技术研发等方面愿与学校开展广泛合作,能够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能够为工匠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自2010年开始,校企双方先后成立了歌尔冠名班和订单班,开启了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之路。2015年联合开展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2017年校企双方又共建歌尔产业学院(以下简称“产业学院”),2019年在产业学院的基础上,以企业为主共建歌尔匠造培训中心,经过从冠名班、订单班,再到学徒制、匠造班12年的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不断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1+1+1”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新模式。
四 “1+1+1”模式的教学实践
(一) 创新招生招工一体化方式
为实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自2018年开始,根据多类型生源情况,校企双方针对学徒制特点单独制订招生计划,由原来的从入校学生中选拔,改为招生计划单列、面向社会单独招生。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双方参与、共同宣传、联合招生”方案,歌尔股份选派人事专员、企业技师和工程师,随同学校招办人员一起进驻招生现场,全程参与招生宣传。通过宣讲企业文化、企业性质、岗位特点、薪资待遇和员工成长通道,详细解读“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培养路径,让考生明明白白自愿报考。这些措施稳定了生源,提高了招生质量,使毕业生流失率大幅降低,创新实践了招生招工一体化方式。
(二) 构建“1+1+1”人才培养模式
在多年的实践中,校企双方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环境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生源多样化的背景下,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适用性和针对性,基于环境育人理念,山科职院与歌尔股份联合成立了“歌尔产业学院”。产业学院由歌尔股份出资,校企双方共同建设,由此形成了“山科职院+产业学院+歌尔股份”的“1+1+1”三环境育人模式,也就是山科职院的“职场化育人环境”,产业学院的真实“职业环境”,歌尔股份的“岗位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