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移云”时代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优化路径
作者: 金晶
摘 要: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呈现融合创新趋势,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要素、标准框架、发展路径等关键问题都亟需做出回应。基于TPACK框架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理论阐释,结合信息化素养在教学全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从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信息化教学整合能力、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信息化教学研究能力五个方面探究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理论内涵及知能解构变化,并提出规划先导提升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兼容并包挖掘信息化教学整合能力、炼技赋能提高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多维贯通完善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科教融合强化信息化教学研究能力的对策建议,为探索新时代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优化路径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能力;高校教师;TPACK框架;高等教育;信息化素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5-0153-05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hows a trend of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Therefore, key issues such as the core elements of college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standard framework and development path urgently need to be responded to.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eachers' informational teaching ability under the TPACK framework, combined with the role and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al literacy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teaching,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and knowledge deconstruction changes of university teachers' informational teaching ability from five aspects: informational teaching design ability; informational teachingimplementation ability; informational teaching integration ability; informational teaching evaluation ability and informational teaching research ability. It also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design, exploresthe integration ability of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in an all inclusive way, improves the implementation ability of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by refining skills, improves the evaluation ability of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through multidimensional connection, and strengthensthe research ability of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The study is to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exploring the optimization path of University Teachers'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ability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informational teaching ability; college teachers; TPACK framework; higher education; information literacy
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由此确立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发展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应用的迅猛发展,对高等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在应对“大智移云”时代变革中呈现出创新融合的新趋势[1-2]。2020年11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同志提出“要构筑信息化社会的现代化教育体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同志也提出“全面提升新时代高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2021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强调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借助信息化来助力自身的发展,并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引领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2022年2月发布的《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中再次强调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进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工作,构建基于数据的教育治理新模式”。在此背景下,探究新时代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核心要素、标准框架和发展路径,对推动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良,促进高校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提升,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 “大智移云”时代的高等教育发展变革与人才培养要求
(一) “大智移云”时代形成了基于开放理念的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环境
“大智移云”时代对高等教育领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2018年教育部启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中国教育信息化进入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的技术手段、发展成果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推动高等教育的教学技术进步、教学效率提升和教学形式变革,形成全新的以“大智移云”为条件支撑和核心要素的教育发展新形态。高等教育学习方式、知识传播、资源使用效能都得到极大提升,基于开放理念的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环境应运而生,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建设平台。
(二) “大智移云”时代引领着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全面升级
“大智移云”时代对高校教师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是新时代高校教师发展无法回避的社会现实存在。一方面,“大智移云”时代拓展了教育系统中各个要素的领域,打破了原本单一的学习资源时空边际和获取渠道;另一方面,教师教学能力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其教育教学手段、教学素养和专业技能都亟需做出创新性回应。“大智移云”时代高校教师需要不断适应时代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更新教学模式、教育理念及其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信息化教学素养;与此同时需要积极运用信息化技术改进教学手段,适应教育变革时代的全新发展要求,这也是教师应对“大智移云”时代挑战的必然选择[3]。
(三) “大智移云”时代激发着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更高目标
“大智移云”时代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确定了更高的目标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在此发展机遇中,高等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具备较为先进的引领能力,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做出贡献,也能够在未来社会文明的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4]。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等教育必须不断提升信息意识,准确把握新时代大学生信息化的时代特征,加强对学习者认知和学习行为规律的研究,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为未来信息化社会培养出勇于创新和善于实践的高素质人才。
二 “大智移云”时代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理论解构
(一) TPACK理论框架下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阐释
2005年美国学者科勒(Koehler)和米什拉(Mishra)首次提出TPACK理论框架,TPACK是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的缩写,由学科内容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和技术知识(TK)三个核心要素构成,三种元素交叉融合,形成学科教学知识(PCK)、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四个复合元素[5]。TPACK框架综合考虑了学科知识、教学方法和技术支持的有效融合,体现了信息时代对教师信息化教学实践的基本能力要求,也反映出教师运用技术支持解决教学问题以实现教学效果优化的目标,如图1所示。
理论界对TPACK框架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较为关注,研究指出,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当代高校教师最重要的职业素质与核心竞争力,需提高教师信息化学习主体意识,创建并完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体系[6]。同时,研究发现:高校教师对信息化教育的意识与责任、知识与技能、设计与实践、社会实践、研究创新等要素均较为重要[7-8],并从不同层面构建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指标,包括学科素养、教学法素养、信息技术素养、学科教学素养、信息化学科素养、信息化教学法素养、信息化学科教学素养等[9-10],也有学者融合教学实践探讨信息化素养在教学设计、教学整合、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研究等教学周期中的作用[11-12],为TPACK框架下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研究基础。基于TPACK框架,结合已有研究成果,从信息化素养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构建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要素[13-16],具体内容见表1。
(二) “大智移云”时代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解构
“大智移云”时代对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TPACK框架,可以梳理出“大智移云”时代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知能结构要素,具体内容见表2。
1 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是指高校教师能够运用信息科学技术有效开展教学设计的能力。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够以教与学的理论为指导,使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设计,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及其教学环节,实现教学资源配置的优化和整合;同时,教师能够充分、恰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资源,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达到学习效果。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信息技术时代新型教学活动的实践依据和理论指南。
2 信息化教学整合能力
信息化教学整合能力是指高校教师将信息科学技术有效融合于教学过程中,进而促进教与学过程有效融合提升的能力。信息化教学整合能力侧重于运用信息科学技术探索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的创新与变革,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教学技术、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信息科学技术有机结合,进而有效完成课程教学目标的新型教学方式。在信息化教学整合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得到深化和体现,从而辅助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相长。
3 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
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是指高校教师运用信息教育技术设备,对教与学的过程进行有效管理的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是一种系统性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依托信息教育平台创建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在线教学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在信息化教学实施过程中,更注重教师运用信息科学技术协作学生开展学习与探究活动,关注学生学习问题的解决,以促进实现教师帮助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