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教育之初心使命 加强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

作者: 王洋 周秀玲

摘  要:该文就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进行思考,全文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从家国情怀、职业担当、专业能力和人文修养不同层次深入讨论。提出新医科背景下,牢记教育之初心,努力争做“四有”好老师,帮助学生提升道德情操,加强应用型护理人才职业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护理;专业能力;人文修养;职业道德;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5-0149-04

Abstract: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fundamental issues of education about who to train, how to train, and for whom, the full text implements the spirit of the National Education Conference, and discusses in-depth from different levels of family and country feelings, professional responsibility,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humanities. It is proposed tha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medicine,we should keep in mind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education, strive to be a good teacher of the "Four-Haves", help students improve their moral sentiment, and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nursing talents' professionalism.

Keywords: nursing; professional ability; humanities accomplishment; professional ethics; talent training

护理学是一门应用型专业,其培养目标是适应社会和社会发展对应用型护理人才的需求。距离中国最早开设护理高等教育已经过去一百年了,在这一百年里,无数护理人薪火相传,砥砺前行,打造了今天的护理专业、护理学科的辉煌。而随着全球护理专业的快速发展及对优质护理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对护理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也随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受传统医学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思想政治课程教育成为医学院校护理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护生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培养尚缺乏整体规划,表现在片面重视应试教育而忽视思政的培养:一方面强调概念知识的灌输,却很容易忽视学生素质和能力方面的一个提高;另一方面思政教育大多仍停留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上,思政教育形式和内容不够完善。思政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职业道德素质等,而不仅仅是传授了一些思想上面的政治知识给学生。清代学者王夫之也曾言道“身教重于言传”,为师者,要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杰克逊认为,学生从学校的学习生活中不仅学到了基本的文化知识,还应获得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能力和心理等全方面的成长[1]。这些元素(如态度、动机、价值观、规范)就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思想政治素质。其不是从学术课程中获得的,而是通过学校的非学术性或隐性课程提供给学生的。“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教育担负的不仅仅是传承知识的任务,更是教化社会思想的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高校人才培养应在突出临床专业实践技能教育的同时,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专业课程的价值导向,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导向的有机结合,达到全面协作教育的效果。本文就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教育应当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进行深入探讨,为下一阶段提升本科教学质量提供参考,促进新时代高素质护理人才的培养。

一  树立家国情怀的大局意识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3]。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国家意识、全球视野和担负民族复兴任务的时代新人。家国情怀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高度的归属感、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4]。面对全球性疫情的爆发,我国政府和人民通过有效的疫情防控工作,筑牢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凝聚起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守望相助的“抗疫”精神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为护理学科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就长春中医药大学而言,疫情期间,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干成了新时代中医药人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大事业。开辟了中医全程干预治疗的历史先河,开创了中西医联合诊疗模式的先驱,争做了敢于逆行的时代先锋。

学校是家国情怀培养的主阵地[5]。护理本科教师肩负着培养知识、技能及创新能力兼备的护理人才的重要使命,更应努力实现将“知识传播”的初衷与“价值导向”的使命紧密结合。所谓价值导向,就是告诉学生,学会做事之前要先学会做人,譬如“德不孤,必有邻”。只有当学生认同有德之人不会孤单,且人们愿意与这样的人亲近的时候,学生才会主动向好的一面去靠拢去提升。但如何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方法是什么,是每一位护理教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并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6]。

老师,应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感。泱泱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从古至今,从未断绝。五千年的时间沉淀,凝结成如今拥有丰富历史、文化的中国。在讲到护理礼仪的时候,老师的一句“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巧妙地将华夏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学科进行结合,不但让学生从新认识我们的礼仪大国,也让学生对于家国的传承有了新的认识;“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文人志士的过往、历史上的壮举,每一笔每一句都是“史”。“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在讲老年护理课程时,可以引用流传至今的古文诗词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精神和道德情操,同时结合历史上尊老、敬老、爱老的优秀传统美德进行课程融合,让学生在护理工作中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此外,护理专业教师也应该积极主动关心时事政治,切不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教师要用心发现政治元素与专业知识的融合点。例如,在讲内科护理的“肺炎”时,就可以充分结合我国在新冠肺炎的防控方面取得的成就。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们的护理同仁们“白衣执甲、书写传奇”;武汉人民服从大局需要,以“隔一座城,护一国人”的担当,顾大局,为大家。只要对国家有利,我们的国民每个人都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付出了一份努力。

二  引导职责担当的核心思想

护理专业知识的掌握与应用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基础,将思政教育与护理专业课程内容结合,能够帮助激活专业课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功能。授课中可以引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引入哲学理论培养学生的评判思维能力。比如我们将相对论引入到中医临床护理学中,用相对论解释阴阳学说,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辨证施护。另一个例子:教学生如何通过外表看到本质的眼光,去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症状体征[7];如何通过分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方法,确定患者的护理问题,明确首优问题、中优问题及次优问题等。在制定护理措施时,要从整体出发,有大局观,既要顾全整体,又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需要体现学生的思辨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在护理小儿疾病的时候,要遵循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只有在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基础上提供护理措施,才能促进疾病的恢复,反之则不然。在新冠肺炎病毒肆虐期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奋勇抗击疫情,涌现出许多对人民大爱、为国家担当和为世界各国人民生命安全负责的感人事迹。他们用至高的“大爱”诠释了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以顶尖的专业技能、大无畏的职责担当,甚至是宝贵的生命来维护群众生命与社会稳定。专业课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抗击疫情的先进事迹,用同龄人、身边人的故事来感化和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将家国情怀转化为具体的爱国行动。

什么是爱国主义呢?爱国主义是凝聚整个中华民族的一股精神力量,根植于每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爱国主义更多不应该是停留在人们的口头上、表面上,而是应该将自己与祖国的前途和民族复兴的未来紧密联系在一起。将个人利益放在后面,切不可附膻逐秽;要将家国和集体的利益摆在前头,奉上“神坛”。例如,面对疫情考验,发挥专业技能,投身抗“疫”志愿活动等,真正做到技道并进。让学生明白,在家国面前既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情怀,也要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大局担当。因此,作为教师在护理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融合国家、民族历史教育是十分必要的[8]。通过挖掘并形象具体地呈现出相关的历史事件,不但能够让整个课堂更加生动,同时也能有助于学生梳理服务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与荣耀感。当然,这种融合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师可以在讲授某一护理知识点后,带领学生通过线上或者线下的形式,参观或拜访课程中融合的思政部分内容。如讲完穿脱隔离衣内容后,可以带领学生去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主题展馆或播放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相关视频,通过线下参观和线上视频的观看,为同学们讲述,医务人员在高温、严寒、潮湿、缺氧等不利的环境下,是如何克服隔离衣带给他们的不舒适,同时也要保证零感染的发生。

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青年?这不仅仅是时代给出的问题,同时也是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给出答案的问题。我们培养的青年,是爱学习的青年,他们懂得“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的道理;我们培养的青年是既能踏实肯干又有远大理想的青年,他们知道“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 。在这个时代,应当培养有为青年。所谓有为青年,就是在具备扎实时间锻炼和专业训练的同时加强思想淬炼,并且以“张口能说,提笔能写,遇事能抗,办事能成,见利能忍”作为基本素养。“心中有丘壑、眉目作山河”的模样是青年;“小德川流”丰富内在修养的是青年;“大德敦化”胸怀世界和未来的依旧是青年。

三  加强术业精进的革新信念

教育的核心是传“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是需要我们的教师培养出无谓官职、只论品性的“大人”,他们是品格上的谦谦君子,是学业上的青年才俊,是心理上的精神巨人,他们是国家的真正栋梁,也是中国未来支撑中国梦实现的“脊梁”。道术精进,才能在国家需要、人民有难之际挺身而出,扎根祖国大地,无私造福人民。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离不开有目的、有方法的传“道”。高校教师传“道”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教育学知识的掌握、实践;专业知识的掌握、教学能力。对教育学知识的掌握实践能力,是其成为教师的基本条件,包括对学生的观察和掌握能力、沟通能力、语言逻辑与表达能力[9]。教书育人的工作类似庖丁解牛,要求的是教师的能力,同时也让教师明白,教育不是用眼,而是在用心做事。教育的本质是帮助人们成长和发展他们的学习技能,关注人的需要,遵循其发展规律,注重挖掘人自身的潜能,重视人身价值及其实现[10]。“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我们要引导学生,却不能像牵牛那样,牵到哪里就是哪里;我们也要鼓励学生,给他们信心,保持他们的天性,最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让他们对一件事情做出不同的评判,而不是教师直接给出标准答案。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就必须首先有观察学生、挖掘学生潜力的能力,并使其可见。除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交际、交流能力是必须要在更多方面体现的。不仅仅是语言表达。譬如一个眼神,又或是一个手势,这些都可以让学生更加喜欢一门课程,从而喜欢一位老师。但与此同时,喜欢是双向的。教师应当擅于用自己的语言,有条不紊、通俗易懂地将教科书上的知识讲活,用自己清晰的语言逻辑引导学生一步步夯实基础,精进专业。较高的专业教学研究能力,是大学教师教学能力得以持续提高的制胜法宝[11]。大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为了得分而进行的“表面学习”或“策略学习”,而是以讨论和研究的形式进行的“深度学习”,因此,大学教师的教学必须是以研究和目的为基础的“深度教学”,而不仅仅是教授给定的事实(记忆、背诵内容、测试点)的“表面教学”。学术研究是深度教学的基础和保障[12]。学术研究是建立在这个领域的基础知识基础上的,其需要自己的艰苦磨练。高校教师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学生就不可能深入学习他们所教授的课程。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与时俱进,不断改革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

四  培养人文修养的职业精神

人文,是我们人类社会所有文化中最为先进且最为核心的部分。人文,主要关注的是人本身的价值和精神。人之所以被奉为万物之灵,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涉猎广泛且独特。人文知识的广博与否直接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的树立,并影响其道德修养,进而对其业务能力产生间接影响[13]。护理专业从古到今,完完全全是根植于人文关怀土壤上的种子。人文关怀是护理学的本源与精髓[14]。护理可能看起来很普通,但实际上其服务于人类的健康。需要护理人员有爱、信念、关怀、耐心和坚持,我们可以用真诚的爱治愈病人心中的创伤,点燃病人战胜疾病的勇气。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