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铁军精神在高校传承的经验研究

作者: 龚诗昆

摘  要:新四军铁军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体现,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高校铁军精神的传承主要表现为坚持把新四军铁军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坚持把铁军精神和学校发展、历史传承有机结合,营造“艰苦奋斗、团结协作、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校园文化,坚持把新四军铁军精神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中。在高校传承和发扬新四军铁军精神,有助于帮助大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结合,致力实现伟大中国梦;同时传承和发扬红色革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关键词:铁军精神;铁的信仰;铁的纪律;红色文化;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5-0173-04

Abstract: The Iron Army spirit of the New Fourth Army is the embodiment of the national spirit with patriotism as the core, the precious spiritual wealth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inheritance of the Iron Army spiri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mainly reflected in: adhering to the integration of the Iron Army spirit of the New Fourth Army into the whole proc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dhering to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he Iron Army spirit with school development and historical inheritance, and creating a campus culture of "hard work, unity and cooperation, continuous self-improvement and innovation". We adhere to the Iron Army spirit of the New Fourth Army throughout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heriting and carrying forward the Iron Army spirit of the New Fourth Arm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ll help college students consciously combine their personal ideals with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strive to realize the great Chinese dream. At the same time, it inherits and carries forward the red revolutionary culture and enhanc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Keywords: Iron Army spirit; iron belief; iron discipline; red 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称新四军为“党领导下的一支铁军”。新四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抗日武装力量。它前身是北伐革命时期的叶挺独立团,成立于南昌起义,经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洗礼,成长为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铁军。

在领导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各种形式的伟大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伟大的革命精神,既是中国革命伟大实践的精神结晶和价值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品质的高度凝练。新四军铁军精神就是这种革命精神。

新四军的铁军精神起源于北伐战争时期。1926年8月下旬,叶挺带领着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奉命攻打武汉。9月1日,叶挺冒着生命危险攻克武昌城,为北伐第一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军队和人民称赞叶挺独立团是一支“铁军”。在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后,铁军精神最终凝练为“听党指挥的铁的信仰、报国为民的铁的担当、英勇顽强的铁的作风、执纪严明的铁的纪律”。

一  新四军铁军精神在高校的传承

新四军铁军精神是以共产主义为远大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艰苦奋斗为特质,是民族精神的缩影,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红色文化的一部分,作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战火中创造的精神财富的一部分,铁军精神具有永恒的时代价值,具有永不磨灭的无穷魅力。在高校传承新四军铁军精神,对坚定学生的共产主义信仰,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样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一)  坚持把新四军铁军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

1  立足思政课课堂教学,坚定课堂教学是红色文化的教育主阵地

在教材体系中充分挖掘新四军铁军精神的精神内涵,建设红色文化体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结合教材充分融入新四军铁军精神,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坚定共产主义信仰。

一是紧扣铁军精神历史节拍。结合《思想道德与法治》绪论部分的教学内容,围绕新时代和时代新人的复兴大任,结合新四军铁军精神的时代价值阐释做为新时代大学生的现实意义。通过破解新时代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的趋势,准确把握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自觉把个人的发展和时代民族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理解、顺应、尊重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

二是择选铁军精神历史素材。围绕《思想道德与法治》第一章《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结合新四军英雄人物设计“人生价值的实现”的专题。聚焦党史,关注新四军中英雄人物的历史选择;比较不同的人生观如何决定人生道路的不同方向,决定人生价值的实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鼓励大学生做出与历史同向、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在的人生选择。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只有把为国为民作为人生目标、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主题,才会勇敢地面对人生矛盾、以积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解决人生矛盾。围绕《思想道德与法治》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结合新四军铁军精神,以英雄榜样为案例,如在抗美援朝中牺牲第一人杨根思,探寻党史中那些“因为相信而看见”的人。因为相信马克思主义,进而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新四军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中涌现出来的英勇事迹和英雄人物,为爱国主义和中国精神的讲解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围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结合新四军铁军精神的“报国报民铁的担当”,诠释武装斗争的重要性。结合新四军铁军精神的“听党指挥的铁的信仰”“执纪严明的铁的纪律”诠释毛泽东建军思想的伟大。

江苏的新四军铁军历史文化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在江苏这片热土上,有盐城新四军纪念馆、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南京江宁横山纪念馆等多个新四军历史文化场景。将新四军铁军精神精准地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案例取材于当地、取材于历史,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有温度、有深度的榜样,有助于学生真正做到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

2  拓展课外教学,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手段,在课外教学实践中贯穿新四军铁军精神

新四军铁军精神还需要在课外实践中获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直观感受和情绪体验。坚持把新四军铁军精神贯穿课外实践应该充分利用当地新四军红色资源,创建实践基地,将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激发爱国情感,厚植爱国情怀。

首先,依托当地红色资源,开展体验式情景教学。江苏有极为丰富的新四军历史资源,在盐城、镇江,以及南京的江宁、溧水等地区设立新四军各指挥部纪念馆。纪念馆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史料,有大量珍贵的照片、文献、书信等,有助于拉近大学生和历史的距离,能让大学生直接感受到生动的新四军铁军历史,使得新四军铁军精神突破了课堂教学的空间,更加形象生动震撼,大大加强了新四军铁军精神的育人效果。通过回顾和重温党史,进一步感悟革命烈士铁的信仰,从而自觉将铁军精神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其次,结合新四军重要人物纪念日或重要节日开展实践活动,如“新四军军歌”合唱比赛、铁军精神主题征文、辩论赛等活动,组织学生以新四军为主题编排红色话剧等。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有一个思政教师担任指导教师的习研会社团。在社团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一直贯穿历史、贯穿新四军铁军精神,通过红色讲座、红色影视、红色英雄人物宣讲等多个途径宣传新四军历史、传承和新四军铁军精神;通过参观新四军纪念馆,新四军铁军精神演讲比赛等活动提升学生对铁军精神的认识,进而形成爱党爱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课外教学实践,引导大学生从所见所感中体会革命果实的来之不易,理解共产主义理想的伟大,体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力量,进一步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二)  全方位将铁军精神和学校发展、历史传承有机结合,营造“艰苦奋斗、团结协作、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校园文化

高校发挥了校园文化所具备的隐性育人作用,令学生群体在无形之中接受、认可新四军铁军精神。校园文化即一所院校历经长时间发展沉淀而达到共识的价值体系,涵盖行为规范、价值理念、群体意识以及办学观念等,亦是一所院校环境氛围、办学精神的集中表现。具体来说,校园文化涵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对于大学生三观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因此,在传承新四军铁军精神时,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优势,将校园文化作为教育载体,把新四军铁军精神切实纳入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有助于强化新四军铁军精神的渗透力和吸引力,实现新四军铁军精神的敢于吃苦、勇于奉献的校园精神。

(三)  坚持把新四军铁军精神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中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中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在于培养造就一支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干部队伍”[1]。这是在新时代对铁军精神的继承与发扬,是铁军精神在新时代的具体表现形式。“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是新四军铁军精神永恒不变的内在核心。

首先,打造一支“政治要强”的具有“铁的信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有一个道理要反复讲,就是党的干部必须永不动摇信仰,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2]。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3]。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了寻求国家富强民族独立,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始终坚持信仰与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忠诚与坚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