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困局 突围路径
作者: 潘小炎 姚海燕摘 要: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给课堂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改变,加之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特殊背景,混合式课程正在成为未来教育的新常态。一流课程承载着我国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培养一流人才的使命,因此该文通过总结混合式一流课程的范式特征,探寻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存在的现实困局,即课程建设“空壳化”、师生的信息技术应用不畅、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缺欠及教师的教学设多重错位,并从明确为什么混合、厘清谁参与混合、确定如何进行混合几个方面提出混合式一流课程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混合式课程;一流课程;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6-0026-04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ig data, blockchain and other technologies has brought unprecedented impact and changes to classroom teaching. In addition, under the special background of normalization of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blended courses are becoming the new normal of future education. First-class courses carry the mission of building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first-class talents in my country. Therefor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aradigm characteristics of blended first-class courses and explores 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blended first-class courses, including the "empty shell"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poor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y teachers and students, lack of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behaviors, and multiple dislocations in teachers'teaching settings. And it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mixed first-class curriculum from the aspects of clarifying why to mix, clarifying who participates in mixing, and determining how to mix.
Keywords: blended curriculum; first-class curriculum;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eaching reform; constructional path
随着信息技术被广泛用于高等教育中,教育教学的结构形态、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学习场景、知识获取和教育生态等都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开放、共享、个性、互动、终身和远程等教育教学新范式正在逐步形成。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变革充分彰显了信息技术的力量,改变了教育活动的时空布局,赋予了教育教学新内涵,学习由共性的标准化知识的习得转变为个性化知识的自主建构与创造性知识的生成[1],但同时也给教育教学增添了许多现实的复杂性。
一 信息化时代混合式课程的范式特征
Means等[2]提出“线上教学所占比例为30%~79% 的是混合式教学,低于30%的称为网络辅助教学,高于80%的称为在线教学”;Halverson等[3]认为混合式教学就是面对面教学和在线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Larson等[4]认为混合式教学就是传统教学和在线教学之间的桥梁;一些学者表示混合式教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混合式教学包括学习理论、教学媒体、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多种意义上的混合,狭义上的混合式教学专指线下和线上教学的混合[5]。当前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教育界对于什么是混合式课程、如何进行混合、混合什么等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混合式课程不是基于信息技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简单搬家或课外延伸,不是简单地以线上教学“替代”或“补充”面对面教学,也不是传统课堂与线上学习的简单相加,而是多元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需求的有机融合,因此,应从整个范式变革的层面来理解混合式教学。
互联网时代对于教育的意义不仅体现于物质形态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引发教育体系的重构和教育生态的创生,进而有效促进课程教学的变革[6]。混合式课程利用信息技术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构建出线上线下一体化,课前课后全周期、规模化与个性发展全覆盖的课程教学结构形式,打造了学生课前知识的习得、课中知识的深化、课后知识的巩固与构建的课程新范式,形成了时时、处处、人人皆可学的教育新生态。混合式课程构建出了课程教学新格局,原本用来传递书本知识的面对面课堂变为用于学生集中交流、深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场所,而在线学习平台则承载了知识的传递功能,甚至成为学生个性化和自主性学习的主要场所与途径。
信息时代不仅为教学改革创造了条件,也对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7]。混合式课程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已呈星火燎原之势,在环境的促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模式各式各样,其课程建设质量社会各界也众说纷纭。互联网和大数据可以改变课程的教学形态,改变知识的传授方式,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重塑教与学的结构,而不管信息技术如何方便、快捷、智能,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思想碰撞和智慧启迪等一些教学活动却始终无法完全被线上教学取代,且不管课程模式如何改革,课程质量及学生发展仍然是高等教育追求的永恒目标。
二 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的现实困局
当前我国混合式课程建处于起步阶段,绝大多数的混合式课程建设都属于“摸着石头过河”,教师和学生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一) 课程建设“空壳化”
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2018年,教育部开始实施一流课程建设计划,一流课程建设的提出打破了教育界许久的宁静,因此各大高校也都将一流课程建设作为目前的重点考核指标。经过两年多发展,发现当某一门课程被评选为线下一流课程或是线上一流课程后下一步必定将其发展成为混合式课程,继续进行国家或省级一流课程项目的申报;加之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特殊背景下,混合式课程建设更是成为各大高校的热捧,在这样的特殊环境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带有明显的功利性色彩。课程建设被发展为科研项目申报和荣誉获取的新途径,从而生产出一个个“空壳化”的一流课程项目,那么就会出现申报下来的“金课”成为优秀课程的代名词,评选出来的“金课”成为一流本科教育的“证明”,但是教师真正提升教学质量的责任被置换为“高大上”课程建设项目的申报,这不仅没能让课堂教学质量实现实质性的提升,而且还将教师教学的有限精力也转移到各课程项目考核绩效指标上[8],使得一流课程建设完全背离了教学改革的初衷。
(二) 师生的信息技术应用不畅
由于信息技术迭代更新速度快,师生的信息素养无法满足日益更新的信息技术发展需要,加之线上教学流程的繁复性、网络的不稳定性和一些外部因素的干扰,使得师生在混合式课程学习中面临着较多挑战。在学生方面,由于线上平台种类繁多,不同的课程依托不同的第三方管理平台,当学生面对服务器崩溃、直播课进不去、作业不能提交等问题时,无法及时获得帮助,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和学习投入度。教师方面,多数教师拘泥于传统课程教学方法,不愿意去花费多余的心思去做课程革新,且大多数教师都不擅长信息技术,在线上教学过程中故障排除、解决学生技术难题、创建优质在线视频成为教师面临的最大困难,以至于教师在创建线上教学内容上花费了太多时间和精力,导致在混合式课程设计中教师将大量的时间精力集中在技术的应用上,而不是整个混合式课程的设计及线上线下内容的衔接。
(三) 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行为缺欠
混合式课程为学生提供灵活和自主性的学习环境,但由于线上学习是人机互动,教与学的时空分离,使得线上学习活动缺乏一定的教学场景、社会交互和情感交流,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距离感,致使学生处于一个相对孤立的学习环境,这对学生的自我调节和自律性要求更高,时间管理能力要求更强。而大部分学生一时间还没能从跟着教师思维走的教学氛围中抽离出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弱,学生容易陷入自我不良学习行为的旋涡。同时由于教师对学生线上教学部分的掌控力相对削弱,而大部分课程的线上教学仅仅只是通过完成播放量、浏览量等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加之一些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客观上诱导了学生刷课的不良学习行为,学生更容易陷入“在线不在学”的虚拟缺勤状态。当学生线上部分学习效果欠佳时,线下课堂教学也会受到相应影响,从而影响整个课程的教学质量。
(四) 教师的教学设计多重错位
混合式教学将教学分割为线上和线下教学两部分,那么对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都提出新的要求。当前多数教师对混合课程的理论认识不够深入,在课程目标的确定上,仅停留在知识的获得与记忆表层,课程教学目标单一,针对性不强;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一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混合式教学是为了提升教学效率和便利性,仅仅将海量的碎片化、浅表化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堆砌,使得课程内容重点不突出,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原有课程的系统性与整体性;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有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以“学”为中心,将教学任务全盘抛给学生,安排学生线上学习课件和观看录播课程,线下组织团队学习,整个课程教学期间,教师只负责简单的讲解和总结,将教学压力完全转移到学生身上;在教学的使用评价上,考核方式简单,学生成绩的评定将简单的播放数据、浏览量等一些硬性条件量化后作为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是课程教学、改革、建设的最终执行者与真正行动者,因此课程的成效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能力与投入。
三 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路径
混合式一流课程的建设需要明确为什么混合,厘清谁参与混合,确定如何进行混合。而为什么混合是根本,谁参与混合是关键,如何进行混合是重点。
(一) 为何混合:明确混合式课程建设的根本目的
任何实践活动的开展都是以目的为依据的,因此混合式课程建设首先就是要明确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从而指导课程建设实践活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课程建设虽然针对的是“教”,但目的在于“学”,因而混合式课程建设不是为了方便教师的教,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支持学生更好地学。当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和趋势,混合式一流课程的设计必须始终围绕着“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中心”而展开,课程教学活动必须进一步凸显出学生是课程教学的主体、学习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根本任务、学生能力培养是课程的最终目的。因而混合式课程设计需要由教学设计向学习设计转变、由传统知识传递向能力培养转变[9],突破以“教”定“学”传统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真正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学习体验,实现学生知识的自主构建,让学生真学习、深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