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合作交流背景下青年海洋人才国际素养培养的思考

作者: 邓波 尹敬湘 吴振亚

摘  要:“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国家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带来了重大机遇,也对各类人才的合作交流及国际素养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该文分析海洋人才国际素养所涉及的三个层面,探讨在“一带一路”合作交流中加强海洋人才国际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与相关途径。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国际素养;海洋人才;合作交流;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6-0022-04

Abstract: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creates significant opportunities for relevant countries in terms of national policy communicatio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ternational trade, financial integration and people to people exchange, as well as raising the bar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competence. This paper examines three dimensions for developing marine students' global competence, followed by the significance and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global competence within the context of "Belt and Road"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Keyword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global competence;  marine students;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training ways

2013年9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了“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倡议;2017年通过的联合国安理会第2344号决议,首次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载入其中,集中体现了国际社会的共识[1]。近年来,这些倡议不仅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经济腾飞带来了机遇,也铺就了增进相互信任理解、加强多边合作交流的和平共赢之路。作为海洋大国,中国倡导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深度参与推行共同的海上安全机制,维护共同的海上安全利益,是构建海洋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安全共同体的重要力量,也必然要在共筑“一带一路”宽广大道中发挥更大的国际作用、承担更重的国际责任。青年海洋人才是海洋的未来领导者和建设者,也是海上和平的维护者,他们的国际素养将决定未来海洋事业的风姿与色彩。涉海院校的主要责任就在于让青年海洋人才在院校期间为迎接日益广泛复杂的国际交流合作做好准备[2]。

一  海洋人才国际素养涉及层面

各国对海洋人才国际素养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基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定义,通常认为良好的国际素养包括思维、知识和能力三个层面。

(一)  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国际化思维

21世纪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海洋世纪。三千多年前中国著名的《周易·乾卦》提出,“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今天的中国正秉承大国担当,携手各国同行在国际海洋安全方面不断深化交流与合作。海上丝绸之路不仅联接最繁忙的海上贸易生命线,沿线各国也多身处政治、文化、历史和意识形态相对复杂的地区,建设和维护海上安全和共同发展利益,对海洋人才的全球意识和战略思维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的目标[3]。青年海洋人才需要从国际角度出发,全方位、多维度地思考问题,遵循“一带一路”建设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把握大局、放眼世界,及时了解和掌握当今国际海洋事业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在风云突变的国际形势中保持定力,灵活应对。

(二)  国际化的知识结构

国际化知识结构的基础部分是中国故事和中国智慧。国际化的本质是国际化规律与本国国情的结合,是“和而不同”。因此,深入认识中国国情和中国文化是第一要务。作为中国的国际化海洋人才,必须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拥护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深刻把握国情、了解中国海洋事业,能够从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和中国故事中学到中国智慧。

“一带一路”沿线贯穿亚非欧三个大陆,涉及60多个国家、约30亿人,空间辽阔[4]。沿线国家文化起源不同、宗教信仰相别、生活习俗迥异,客观上要求我们熟悉沿线国家的政治环境与政经体制,尊重他们所选择的发展道路、社会制度及文明风俗,同时要熟悉与海洋相关的国际法规,掌握海上通用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助力打造文化包容的和谐海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找出文化冲突中的相通之处,并以对方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表达自身合理诉求,赢得对方的支持与信任,从而在合作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

此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了解掌握沿线各国的当地语言,积极适应其语言规则和习惯同样不容忽视。尽管借助英语、阿拉伯语、俄语等国际通用语言,也可以与对象国人民进行基本交流,但如果能直接使用当地语言发声则可加倍提升民意沟通效能。据统计,“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官方语言近60种,其中,使用人口占全球总人口比例0.25%以上的语言多达26种,小语种人才需求空间非常大。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学习了解这些语言的巨大意义,进一步提升国际交流的参与程度,降低沿线各国人民对我们的误读和误解,为共护海洋和平、共筑海洋秩序及共促海洋繁荣提供更好的支持与保障。

(三)  国际交流沟通能力

没有沟通何来相互理解,唯有交流方能促进友谊。通晓国际规则和外交礼仪,能够流利地使用一门或多门外语与外国同行进行无障碍交流,是海洋人才国际素质的基石,是撑起“命运共同体”千尺之台的强大助力。其中,国际海洋规则的灵活运用更是完成不断增长且日益复杂的海上交流活动的迫切需要。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例,它是规范国际海洋秩序的法律依据,也是研究拟制新的国际海洋法律的关键基础,自1982年生效以来,成为沿海缔约国维护海洋权益、解决海洋争端的重要凭据,但囿于初始制度设计的不足难以满足国际海洋治理的全部需要。青年海洋人才要在遵循“一带一路”“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原则的前提下,合理使用并完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制度和规则,助力我国在《联合国宪章》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新时代国际海洋秩序。

除了掌握和熟练地运用国际规则和外语以外,青年海洋人才还需要具备跨文化交流意识和多方面观察问题的能力,接受和重视各国之间普遍存在的社会文化差异,剖析问题背后隐含的社会价值观和人文习俗差异因素,避免沟通中出现误解和冲突,增进跨文化交流与沟通,最终促成双方的信任和合作。在2021年11月9日举行的“第二届海洋合作与治理论坛”上,中方提出要坚持对话协商,共同促进海洋和平,坚持通过对话弥合分歧,通过谈判化解争端[5]。这对加强青年海洋人才的国际交流沟通能力很有启示。

二  “一带一路”合作交流对培养海洋人才国际素养的需求

“一带一路”建设是推动沿线各国区域经济合作,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中外民心相通和世界和平发展,造福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要实现这一伟大倡议,必须有大批国际化人才作为支撑。以“一带一路”合作交流的现实需求为牵引提高海洋人才的国际素养,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涉海院校应该重点关注、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6]。

(一)  适应国家利益扩展、胜任远洋使命的现实需求

“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广实施,体现在国家利益的不断扩展,体现在海洋事业由单一向多元、由近海到远洋的逐步延伸。海洋事业有了更为复杂的国际背景和更为广泛的内外影响,左右各国对中国关系走向,影响国家政治外交大局。青年海洋人才作为维护和捍卫“一带一路”倡议的前沿力量,只有深刻认识时代对国家利益扩展的要求,才能准确把握海洋事业的政治内涵和战略意义,有效履行使命责任;只有兼备开阔的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才能自觉从国家政治外交大局中观察和处理问题;只有熟悉组织海上交流活动所需的国际知识,才能更好地应对复杂局势和紧急情况。下大力气提高海洋人才的国际素养,既应了“一带一路”倡议开展多样化海上交流活动的当务之急,也可满足延长海洋发展纵深、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长期需要。

(二)  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展示大国形象的客观需要

“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广实施,体现在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等领域相互依存度的不断提升,体现在海洋工作将在更广阔的领域、以更重要的身份以及采用更多的方式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青年海洋人才将身处海上对外交流最前沿,不熟知自己国家的外交政策,难以准确把握对外交往的分寸与策略;不理解对方国家的社会习俗,容易造成对外交往被动;不掌握国际社会、国际组织的惯例和规则,更不可能有效地运用它们维护国家利益。所以,在世界海洋外交领域的一举一动,特别是海洋人才所表现出来的知识储备、眼界视野、交往能力与礼节修养等,不单影响对外交流合作的质量和成效,而且攸关国家利益声誉、反映海洋事业国际形象。适应新时代国际海上交流与合作使命任务需要,一定要提升展示海洋大国形象的站位,大力培树青年海洋人才国际素养。

(三)  把握海洋地缘格局、赢得外交主动的必然要求

“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广实施,体现在把握地缘战略的有利格局,体现在赢得国家政治外交的充分主动。随着海洋战略地位的凸显、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海洋大国的集体崛起,海洋地缘政治正悄然兴起,并深刻地改变和影响着世界政治的现在和未来[7]。海上交流合作要为“一带一路”建设保驾护航,其政治性强、涉及面广,可能引起国际社会的严重关切和政治、经济及外交等多方面的连锁反应,处理不当会给全局带来严重后果。这就要求海洋人才善于分析国际和周边形势,善于从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出发,积极做好各项准备;熟悉掌握国际法规和战略环境,综合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妥善应对各类敏感问题和突发事件,切实塑造态势、管控危机,高质量完成任务。综上,国际素养和信息化素质、领导能力一样,已经成为海洋人才的能力核心要素[8]。

三  海洋人才国际素养的培养途径

文化的不同造就了世界的缤纷多彩,文化也是青年价值观的源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国际素养培养,就是要构筑“和而不同”的跨文化认知和开放办学的理念先导。作为“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各国海洋外交和文化交流的使者,海洋人才将天然地承担起重要的角色。海洋人才需要在开放、国际性氛围中接受全球观念的熏陶,形成国际视野与意识。尽管各国国情社情不同,涉海院校的办学模式也有差异,但教育国际化是青年海洋人才国际素养培养的根本途径,已成为各国共识。其主要包括国际化的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和交流平台三个方面。

(一)  国际化的课程体系是国际素养培养的基础

涉海院校必须遴选青年海洋人才核心国际素养,明确青年海洋人才必须掌握的符合职业发展与时代变化所要求的专业知识、能力与态度,并将这一核心理念运用于课程体系构建中去。除了推广使用外语授课,课程内容、课程理念及授课形式都应考虑与国际水平和标准接轨。要结合社会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需求,不断更新优化课程体系,重视实践教学,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使课程教学内容更加贴合海洋事业的现实需要,提高青年海洋人才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在青年海洋人才的国际素养培养中,跨文化课程、国际法规课程、外交礼仪课程及海洋事业共有的专业知识、通用职业技能课程的建设是基础与前提。同时,要将国际视野与国际化思维的培养贯穿始终。要把跨文化知识和国际合作理念等渗透到教学之中,以此培养青年海洋人才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能力和开放性思维。为了突出国际视野的拓展、国际化思维的训练,宜聚焦各类课程教学内容的国际性主题和全球视野的覆盖,加强MOOC课程等网络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提升对海洋特色、国际特征课程体系的科学设计。要紧密结合时代要求,加强跨文化学科建设,制定既能相互融合,又兼顾通识与海洋专业知识的跨文化教育课程体系,重视学生跨文化、学科能力的培养;从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角度出发,制定出既具有整体文化基础教学又具有跨文化特色教学的课程体系,并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有序推进。只有认真组织相关课程教学,才能达成培养国际化青年海洋人才的目的,更好地适应海洋开放的新形势和新需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