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思考与改革思路

作者: 朱学红 李欢欢 戴吾蛟 汤启萍

摘  要:工程博士教育致力于培养工程技术领域领军人才,在工业革命及产业结构变革的背景下,工程博士教育重要性愈发凸显。该文通过对我国工程博士教育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培养过程推进困难、培养环节与工学博士趋同、学位授予标准模糊等问题阻碍我国工程博士教育进一步发展。基于此,该文建议从加强招生宣传、改革培养机制、强化工程特色和细化学位授予标准几方面切实提升工程博士培养成效。

关键词:工程博士;专业学位;工程实践;校企合作;改革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6-0017-05

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reform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education of PhD in engineeringwhich aims to cultivate futur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leaders is becoming more vital. Through analyzing current situation of education of PhD in engineering in our country, we find tha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such as unevenness in enrollment quality, difficulties in propelling the training process, convergence of training links with PhD in Philosophy in engineering and ambiguity of degree award standard impeding further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se obstacles, we try to put forward reform thoughts from corresponding aspects like strengthening enrollment publicity, reforming training mechanism, intensifying engineering features and refining degree award standard.

Keywords: PhD in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degree; engineering practic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reform thinking

在工业革命浪潮席卷全球的时代背景下,伴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调整,我国对工程技术领域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愈发强烈。为了进一步完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造就一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工程技术领军人才,工程博士专业学位应运而生。2011年,我国首次设置了工程博士专业学位,并于2012年在清华大学等25所试点高校开始招生,2017年新增北京交通大学等16所工程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目前全国工程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已达40所。为统筹工程硕士和工程博士专业人才培养,201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工程专业学位类别调整为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和交通运输8个专业学位类别[2],从2020年起按调整后的专业学位类别进行招生、培养与学位授予[3]。2021年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编制了工程类专业学位类别专业领域指导性目录,供各高校结合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情况选择参考[4]。

从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设立时间和工程领域国际竞争力来看,与国外相比,我国工程博士教育起步较晚,工程博士的培养探索正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同时,工程专业服务的国际竞争力亟待提升,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19全球竞争力报告》中法律、会计及工程等专业服务的竞争力指标排名,我国仅处于第69位,远远落后于率先开展工程博士教育的美国、德国、英国等国[5]。

为更好地培养工程技术领军人才、助推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在借鉴已有研究及英美工程博士教育发展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本文总结了我国工程博士教育发展呈现的几大主要特点。面对工程博士从招生、培养到学位授予环节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建议从加强招生宣传引导、突出校企联合培养、注重依托工程项目及细化学位授予标准等方面改进完善,以切实提升工程博士培养成效。

一  回溯与总结:工程博士教育发展概述

回望过去十年我国工程博士教育发展历程,我国工程博士教育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  招生对象调整,招生规模扩张

在2011年决定设立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学位〔2011〕10号)(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工程博士的招生对象一般应具有硕士学位,具备较好的工程技术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能力[6]。2018年国家对工程博士培养模式改革后,《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学位办〔2018〕15号)(以下简称《改革方案》)中补充指出工程博士可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学习方式[7]。

在高校执行过程中,工程博士招录方式改革初步显现为分层分类与多样化的趋势[8]。从各高校发布的工程博士招生简章来看,2017年及以前,工程博士招生对象一般为具备硕士学位或满足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的条件、工作时间达到一定年限且具有较丰富工程实践及管理经验的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或工程管理人员。2018年及以后,大部分高校的工程博士招生规模迅速扩张,招生对象也相应有所调整,某些高校允许应届硕士毕业生或本校在读硕士研究生以硕博连读的方式报考工程博士。

(二)  校企联合培养,打造工程技术领军人才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予单位名单的通知》(学位办〔2011〕72号)(以下简称《通知》)中指出首批试点高校需结合工程博士的定位、设立背景及意义创新培养模式,造就未来工程技术领域的领军人才。2018年《改革方案》将工程博士的培养目标明确定位为“在相关工程领域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组织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等能力,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为培养造就工程技术领军人才奠定基础”[7]。可以发现,培养目标体现了“工程”内涵。不同于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培养,工程博士研究生培养既要求掌握工程理论与科学知识,更应重视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强调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对工程实际产生重大影响。

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方案》与《改革方案》均指出工程博士应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培养。高校可利用科研资源优势培养工程博士在工程领域的理论基础与专门知识方面的能力;结合工程实际与企业承担的重大工程项目,企业导师指导工程博士进行工程实践,双方优势得以整合,最优化人才培养效果。

从培养目标来看,各高校对工程博士的培养均突出了高层次工程技术领军人才的定位。如清华大学[9]、东南大学[10]、哈尔滨工业大学[11]、中南大学[12]等高校的招生简章或培养方案中均提出了培养面向工程领域的高层次领军人才的目标。从培养方式来看,首批试点高校的培养方案中全部明确规定了以校企结合的方式进行指导,导师组成员中至少有一位为具有高级职称的企业导师[13]。

(三)  学位论文注重工程创新,成果形式多样

《改革方案》对工程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研究内容、成果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规定[7]:学位论文选题应来自相关工程领域的重大、重点工程项目,并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研究内容应与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实现企业技术进步和推动产业升级紧密结合,成果形式包括学术论文、发明专利、行业标准和科技奖励等。

从试点高校的工程博士培养方案或相关规定看,各高校对工程博士学位论文的要求均侧重于解决工程实践领域的问题并作出创造性成果,突出工程实践创新的能力,同时对科研成果要求都呈现了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如东南大学规定学位论文应“侧重于解决来自工程实际的工程技术问题,论文选题应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工程实际相结合”“将理论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工程实际,取得重要的技术创新成果”,工程博士的科研成果形式包括:①学术论文;②科研成果奖励;③专利;④国家工程领域标准[10]。上海交通大学对工程博士学位论文形式不做统一限定,但要求“必须反映工程博士生在读期间结合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研究的贡献和创造性成果,以及独立解决重大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的工程实践项目”,科研成果可为以下形式之一:①学术论文;②行业或国家、国际标准;③科技成果奖励;④专利;⑤设计方案或设计报告[14]。清华大学[13]、中国科学院大学[13]、国防科技大学[15]等高校对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标准均有相似规定。

二  掣肘与限制:工程博士教育发展困境

工程博士学位设立的初衷是为了增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能力,培养工程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但是在实际培养过程中,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培养过程推进困难、与工学博士培养趋同和学位授予标准模糊等因素阻碍了工程博士教育进一步发展。

(一)  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生源是研究生培养的主体,生源质量是培养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合理的生源选拔机制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16]。2018年扩招之前,工程博士招生的条件和要求较高,招收的范围和领域较窄,招收人数有限,招收对象大部分是企业的工程技术核心或工程管理骨干,生源起点较高,生源质量较好。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虽然招生条件和招收领域都有一定程度地放宽,但组织生源仍然存在较大的压力,因此招收对象范围有所扩大。此外部分考生对工程博士的理解和认识不够,甚至认为工程博士与原有在职工学博士没有区别。结合以上情况,一些不具备工程领域领军人才潜质的生源也被招收,导致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二)  培养过程推进困难

工程博士的培养过程推进困难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课程学习组织困难。工程博士拥有双重身份:既是在高校学习的学生,又是联合培养企业的工程技术骨干或高级管理人员,囿于企业繁忙的生产经营活动,工程博士难以集中一段时间在学校上课,再加上不同方向招收的工程博士人数很少,导致工程博士的课程学习组织困难。

2)专业实践监管困难。专业实践是区分工程博士与工学博士培养的重要一环,首批试点高校均要求工程博士参与专业实践,时间一般为三年[17]。专业实践通常要求结合企业承担的实际工程开展,高校一般不集中组织,这就导致学生实践质量与效果难以监管。尽管专业实践结束后学生须提交实践报告,但难以判别和考核学生实际参与度。

3)校企合作指导困难。各高校工程博士都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联合培养,高校须为工程博士配备一名在工程领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导师。但是在实际培养过程中,由于学校、企业、导师及学生四方的利益诉求难以达到平衡,企业及企业导师的参与度很低。如果校内导师与企业没有项目合作,校内导师的积极性也不高,导致部分学生在企业处于放养状态,未能发挥校企合作指导的实质性作用。

(三)  工程博士培养与工学博士培养趋同

由于工程博士培养推进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加上指导教师与学生对工程博士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理解的偏差,导致目前工程博士与工学博士培养过程基本相同,实际操作过程中更像在职工学博士培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