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重点科技创新团队构建科研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费杰 张雨雷 贾瑜军 付前刚 李克智 李贺军摘 要:科研育人是高校坚持立德树人,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途径。重点科技创新团队汇聚学科领域的领军人才和学术骨干,是国家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处在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最前沿,在科研育人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如何充分发挥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的作用,构建适合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的科研育人模式尤为重要。该文探索党支部和创新团队融合建设,构建协同指导体系,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等方面科研育人的规律,取得显著的科研育人成效,为高校创新团队开展科研育人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创新团队;科研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7-0066-04
Abstract: Scientific research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and main way of "three whole education"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establish morality and cultivate people. The ke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eams as the main force of 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ave gathered leading talents and academic backbones in the discipline field, which are at the forefront of high-level talent training and has natural advantage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ducation. How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ke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eams and build a scientific research education model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law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ducation in the integration of Party branches and innovation teams,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aborative guidance system, and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together with team cooperation consciousness. It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ducation, which provides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innovation tea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innovation team;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ducation; mechanism innovation; talent training; practice ability
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是高校科研区别于科研院所的主要特征之一,高校科研具有学术研究和科研育人的双重属性[1]。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研育人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的长效机制。科研育人以科学研究活动为载体,在进行科研过程中实现育人功能,是坚持立德树人,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途径[2]。将育人任务贯穿于科研活动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创新的重要手段。
结合国家对高校科研育人的迫切需求,我国高等教育工作者对科研育人工作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周光礼等[3]深入剖析了“高校教学和科研缺乏有效整合以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的问题,并提出了改变科教分离状况的五条建议,为开展科研育人工作提供指导。刘香菊等[4]分析了大学科研育人的价值意蕴,作用机理和路径选择,系统阐述了大学科研在精神和道德方面的育人价值,有利于全面理解科研育人本质。李雪梅等[5]分析了“双一流”背景下高校科研育人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科研育人的实践路径和创新机制。许俊峰[6]针对如何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优势资源开展科研育人工作进行了探索,提出通过管理机制创新、培养环节创新、营造浓厚氛围和国际合作等协同开展科研育人工作。付茂如等[7]对工科专业人才培养中科研育人方法进行了探索,提出通过培养模式变革、案例教学、导师制、创新训练和产学研合作等多种方式开展科研育人工作。然而,针对如何充分发挥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的作用,利用多方资源,将铸造崇高科研理想和提升科研能力进行有机融合,构建行之有效的科研育人模式,从而进一步丰富科研育人内涵的研究仍然较少。
一 科技创新团队科研育人的重要作用及存在问题
通过多年的建设发展,我国高校形成了一大批重点科技创新团队,汇聚了各个学科领域的领军人才和学术骨干,是国家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承担着科学前沿探索和关键技术攻关的艰巨任务,处在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最前沿。在高校“双一流”建设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创新团队科研育人的优势必将成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抓手。然而,科技创新团队往往更多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如何将科研与育人协同,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同时,教育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科研动机、科研立场和科研理想,亟需我们深入探索,积极实践,力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从而培养出一大批“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高层次人才,更好地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
西北工业大学非常重视创新团队科研育人工作,遴选了“自主水下航行器”创新团队、碳/碳复合材料团队和微小卫星创新团队等首批十大科研育人示范团队。创新团队在科研育人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了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创新实践,做出了积极贡献,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做法。以材料学院为例,已经形成了包括1个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个国防科工局科技创新团队,2个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和5个省级创新团队的15个重点科技创新团队,拥有包括6位院士、40余位国家级人才的近300位教师团队,指导1 500余名在读研究生,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本文结合所在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牵头团队碳/碳复合材料创新团队多年来在科研育人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构建出依托重点国家科技创新团队的科研育人模式,为开展科研育人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二 科技创新团队科研育人模式内涵
(一) 将党支部与团队建设紧密融合,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战略思维
崇高的科研理想是激励学生为国家和人类的科技事业献身的领航灯塔,理想信念教育尤为重要。引领学生牢固树立科学报国,服务人民的崇高理想是高校科研育人的根本所在[8]。然而,由于教师和学生的身份不同,往往分别设立教工党支部和研究生党支部,理想信念教育的形式较为宽泛、单一,易出现概念化、程式化和文件化的问题;同时,创新团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多关注于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理想信念教育与师生科研工作结合不够紧密。针对该问题,创新团队以教师和研究生党员为主,成立碳材料师生融合党支部,发挥教工党员的引领作用和高年级党员的示范效应,以培养“学科领军、型号总师、大国工匠”人才为目标,形成了“党建引领、共建提升、科研育人”党建科研协同育人模式,将理想信念教育有机融入到科研活动中。
碳材料师生融合党支部通过与中国航天科工四院,中国航天科技四院、六院等航空航天科研院所对口支部共建共创,让学生深入国防科技工作一线,设身处地地感受科研人员为“国之重器”付出的艰辛工作,近距离感受军工报国情怀,笃行军工报国之志。通过与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交流互建,加强省内外校企学科方向师生联建,取长补短,相互促进,探索学科科研前沿。党支部积极挖掘团队院士、中青年领军人才等党员在科研和日常生活中攻坚克难的先进案例,开展“院士讲党史”“书记讲党史”“人人讲党史”等系列活动,通过身边“看得见”的榜样,让学生感受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永攀高峰的精神,中青年学者接续奋斗的风采,潜移默化中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铸就胸怀大局的爱国精神,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敬业无私的奉献精神和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逐渐成长为“具有家国情怀、追求卓越、引领未来的领军人才”,为“愿意去、留得住、干得好”的西北工业大学形象增光添彩。同时,碳材料师生融合党支部积极引领学生投入到社会公益活动中。教师党员联合学生,与广西融水县贫困家庭学生开展“多对一”定点扶贫,打造“教师+博士+贫困子女”教育扶贫共建新模式。支部毕业党员刘守杰博士深入扶贫一线,打开电商销售渠道,助推乡村发展等。尤其在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爆发后,支部全体党员积极投入疫情防控中,在实践中得到全面锻炼。并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安全保密教育,学术诚信研讨等特色鲜明的党日活动,将党支部建设与团队建设紧密融合,让学生在一个个鲜活的创新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树立正确的科研动机、科研立场、科研目标和科研信仰,铸造崇高的科研理想。
碳材料师生融合党支部先后多次荣获学校“先进党支部”,2020年“三创三力”样板党支部和2021年“三全育人”先进集体,并入选了2022年“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所在碳/碳复合材料创新团队入选了西北工业大学首届“十大科研育人示范团队”,充分发挥了党支部与创新团队建设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作用,同步教育学生树立崇高科研理想,强化战略思维,提高思想站位,提升科研能力。
(二) 构建“三层次一协同”指导体系,多元化分类别指导学生
受制于导师的学科专业、学术背景和科研项目等诸多因素,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往往局限于某一方向的指导,学生培养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受限,并且与工程实践结合不够紧密。针对上述问题,团队构建了校企合作的“三层次一协同”指导体系,形成了院士、国家级人才领航,学术带头人、青年学者和博士后为主,企业导师协同的层次分明、梯队合理的导师队伍。
院士、杰青和长江学者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重点规划团队发展方向,为科研领航“铸魂”。通过专题讲座,结合工作经历,从国家层面阐述所在学科方向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让学生感受科研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受到思想上洗礼,培养学生“扎根西部、献身国防”的家国情怀,树立崇高科研理想。学术带头人和国家级青年人才主要开展团队建设,为科研“强基”。通过打造一流的科研平台,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利用自身学科交叉优势,让学生开拓科研思路,将理论和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青年学者和博士后指导学生开展具体实验,为科研“提质”。通过与学生交流讨论,传授科研经验,解决具体实验问题,让学生熟悉最新科研方法,掌握科研技能,提高科研质量。
在此基础上,团队与中国航天科工四院,中国航天科技四院、六院,中国航空庆安集团和西部超导等多家龙头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聘请20余位企业专家作为团队学生导师,定期来校指导,并组织学生到企业调研交流,结合工程应用实际开展论文选题和科研工作。基于此,一方面从科研铸魂、强基和提质三个层面指导教育学生,同时发挥企业导师的工程实践优势,构建出“三层次一协同”指导体系。在上述导师团队的通力合作下,学生既得到系统的理论指导,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掌握科研方法,同时又立足工程实际,直面工程问题,受到多元化的培养和教益。在培养过程中,团队根据学生特点,注重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做到“人尽其才”。团队培养的李伟博士攻读学位和工作期间专注于碳/碳复合材料致密化一件事,潜心钻研,最终实现了该材料的可控制备,使碳/碳复合材料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崔红、孙国岭和李新涛等多名博士已经成长为所在单位的技术核心骨干或型号总师,莫尊理和赵建国博士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在国防和经济建设等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