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学中意识形态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魏其艳 陈智 刘欣 张朋越
摘 要:在新冠感染疫情突发及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下,在线教学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阵地。该文分析在线教学的实施现状,阐述在线教学中实施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意义,对在线教学中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施进行探索与实践,并形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在线教学;意识形态教育;探索;教学实践;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7-0120-05
Abstract: Online teachi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under the situation of epidemic outbreak and normalize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lementation status of online teaching, expounds the importance of implementing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online teaching, explores and practic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online teaching, and forms a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Keywords: online teaching; ideology education; exploration; teacing practice; quality evaluation
2020年突入其来的新冠感染疫情,使得全国学校推迟开学,在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下,为加强物理空间的隔离,应对疫情和高校正常开课的需要,借助网络实施“在线教学”成为不二之选,几乎所有学校都采用了在线教学方式,其规模之大前所未有。这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其实施现状折射出高校在面对新挑战时存在的问题。
一 在线教学的实施现状
在线教学是一种基于技术支持的教与学在时空上分离的教学形式,与传统的以人际直接互动为主要形式的面授教学具有本质区别,但都是以促进学习发生为目的。广义的在线教学被定义为“教师与学生在网络平台上所从事的教学活动”。美国教育研究发展部门把在线教育定义为“通过网络通讯技术和设备对学生实施远程教学活动的教育模式”。此定义涵盖了加里森和希乐提出的3个特点:第一,教学活动必须是完全远程的,学生与教师没有近距离的接触;第二,必须具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连接和交流,该点将在线教育同网络中的知识库类型教育资源如百度百科等区分开;第三,依托网络通讯技术设备的支持[1]。
在线教学是在远程教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20世纪初出现了以收音机、电视机为媒介的视听教学与远程教学,通过单向传播的方式开展教学,学生在事先确定的时间收听或观看进行学习。20世纪中期录像机出现后,教学内容可以提前录制好,学习者能随时观看不受时间限制,但教学形式仍然是单向的。20世纪末,随着移动计算等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便携式电脑的广泛应用及网络传输速度的提高, 师生之间可以通过电子邮件、QQ和MSN等进行交流。21世纪基于微视频和开放交互式学习平台,各大名校都开发了具有学校特色的视频公开课,在线教学资源空前丰富,优质教学资源的辐射范围逐渐扩大。国家高度重视网络优秀教学资源的建设,建立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各大互联网平台也引入了世界名校的优质在线课程。智能手机、无线WIFI和人工智能AI的出现,使得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在线教学形态出现,虚拟课堂、虚拟实验室等学习资源被开发和运用到在线教学中,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展开学习,实现师生、生生交流,在线教学进入飞速发展阶段[2]。
正是由于我国在在线教学方面所作出的战略布局和精心建设,新冠感染疫情期间“应急”开展的全面在线教学才能应对危机、化危为机。在2020年初,高等教育司迅速组织37家基础好、实力强的在线课程平台和技术平台,向全国高校免费开放4.1万门慕课和虚拟仿真实验课等在线课程,带动110余家社会和高校课程在线平台积极参与。高校采用慕课、直播、录播和远程指导等方式进行教学[3]。
既然是作为应急而大规模实施的在线教学,尽管高校在前期做了各种准备工作,但在管理及教学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不足,如教师的在线教学素养包括课程设计和组织、如何管理学生的在线学习进程;学生的在线学习能力;在线课程的建设;学校对在线教学的管理等等。更重要的是,大规模的在线教学使得教育面临公平、技术、质量、舆情及意识形态等风险[4]。经此“战疫”,在线教学必将伴随数字革命和技术进步融入高校课堂,成为高校教学改革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将成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战场。
二 意识形态教育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意识形态作为哲学概念、社会科学术语被创造不过200余年。1796年法国哲学家德斯图·德·特拉西在《意识形态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意识形态”一词。马克思、恩格斯早期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意识形态”作为一个贬义词来用,但并没有否定其历史价值——意识形态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观念的映现。我国学术界对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阐述社会实际问题,集中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宋惠昌[5]将“意识形态”定义为一定社会集团或阶级的思想体系,由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社会学说、观念、信仰等构成,并成为其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社会理想的思想依据。意识形态是一种价值观。
“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对受教育者进行意识形态引导是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意识形态这个概念自产生之日就与教育密切相关,特拉西《意识形态的要素》一书的写作本身就蕴含着教育方面的目的。统治阶级把意识形态知识化、道德化,以“客观知识”或“普世道德”对意识形态加以包装,凭借社会传播和教育机构来传递意识形态。学校是“塑造”人们的心灵和思想的场所,通过教科书、课程、教学和学校环境等,发挥着培养社会舆论和主导价值观的意识形态教育功能。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立德树人,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学精神的核心是育人,首先是培养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培养有抱负、有政治远见、有广博知识、有责任心的人。其次是理想、信念教育,其取决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当前疫情情况下的在线教学更要做好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
三 文献回顾
在CNKI文献检索系统中,以“在线教学”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共查询到相关文献11 396篇。其中学术期刊论文为9 264篇,时间跨度为1993年至2021年12月,发文量为1993年1篇,2020年3 587篇,呈现出井喷状态。这些文献的主题主要是“在线教学”,学科主要分布在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34%)、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31%)和高等教育(7%),可见“在线教学”是当前的热点研究之一,与计算机科学和教育学密切相关。以“意识形态教育”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共查询到相关文献1 456篇,其中学术期刊论文774篇,时间跨度为1996年至2021年12月,发文量呈阶梯状上升趋势。其主题主要集中在意识形态教育、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归一化分析,另一个较大的主题是“新媒体”,学科分布主要在高等教育(57%)、思想政治教育(8%)和职业教育(5%)。同时以“在线教学”和“意识形态教育”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查询到文献为0篇;以“在线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查询到文献8篇,主要针对的是思政课程的在线教学[6]。结果显示,研究者较少关注在线教学中的意识形态教育,也凸显出本研究在当前大面积实施在线教学的背景下具有现实意义。
四 在线教学中实施意识形态教育
(一) 在线教学中实施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线教学离不开互联网。网络内容良莠不齐,不可避免存在负面信息,同时网络传播速度快、广度深。这种背景下,在线教学中的意识形态教育尤其重要。一方面屏蔽互联网上消极颓废的、不适合学生身心健康的以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相符的内容,全面净化网络空间,为学生的在线学习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和谐及向上的环境,另一方面学校及教师提供正能量的教学内容资源,探索实施高效的教学方法。教育部发布的《2018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性”要求。
传统课堂教学,教师面对面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表情和动作,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在线教学以互联网为媒介,隔离了师生、生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人文关怀缺位,弱化了情感交流,不能满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和情感需要,不利于学生社会性的培养。同时,没有教师的现场监督,没有学习伙伴的共同学习,学生能做到自觉主动紧跟教学视频和教学资源进行学习,自觉主动抵制互联网上各种娱乐资源的诱惑,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尤其需要将道德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通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和教学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动性,获得新知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 在线教学中根据课程性质设置意识形态教育的教学目标
思政课中,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学生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自觉性,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帮助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了解国史、国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使大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使他们坚定科学社会主义信仰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通识课和专业教育课中,人文社科类课程讲授知识的同时,阐述知识背后的价值与思想,发挥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其文化自觉,提高其学术道德水平。自然科学类课程充分挖掘和开发课程知识传授中的育人价值,重点开展科学精神、学术道德规范和职业素养教育。工程技术类课程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
实践类课程中,实验课突出培养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课程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锤炼意志品质,培养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
(三) 在线教学中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施
1 学情分析
从学习科学的角度研究,不同年龄阶段学习者的学习机制各不相同,其意识形态教育的角度也各有差异。对于大学生而言,其在生理和法律上已经成人,但在心理、精神上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引导。其次是对课程内容的分析。从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特点出发,把握教学对象的思想实际和现实需求,寻找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最佳切入点和教学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思政课、通识课或专业课中实施德育渗透,使意识形态教育在教学中自然融合、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