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制改革的机遇与挑战

作者: 李丹

书院制改革的机遇与挑战0

摘  要:书院制改革为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开辟一条新的路径,也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及回归大学“本色”提供一次重要发展机遇。但书院制改革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例如思想意识的突破、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和一系列的制度保障等。因此,该文以南京审计大学为例,探讨书院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书院制;人才培养;通识教育;改革;机遇与挑战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8-0079-05

Abstract: The reform of academy system not only opens up a new path for comprehensivel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but also provides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and returning to the "nature" of universities. However, the reform of academy system still faces many challenges, such as the breakthrough of ideology, the coordination of all aspects, a series of system guarantee and so on. Therefore, taking Nanjing Audit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reform of academy system,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policy suggestions.

Keywords: academy system; talent training; general education; reform;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其核心是注重人才质量的培养,近些年,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数量大幅增加,但人才培养质量却不尽如意。为改变这一现状,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文件提出,“在鼓励和引导学生刻苦学习方面,可以探索建立书院制等学生管理模式,引导学生多读书、深思考、善提问、勤实践,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和学习兴趣”。为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改革,创新本科教育组织模式,国内一些高校已经开始推行书院制教育模式,例如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苏州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湖南大学和南京审计大学等。据统计现已有近五十所高校成立了近一百五十家形态各异的大学书院。

书院自古就有,但现代书院制不是传统书院的简单回归,更多的是一种创新与突破。在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大背景下,众多高校实施书院制改革,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突破传统教育发展瓶颈,改变过去重“管”轻“育”、重“专业”轻“人格”、重“功利”轻“融合”的问题,真正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1];二是适应新时代大学生发展诉求,新一代大学生更加崇尚个性与自由,权利意识、民主意识也越来越强,书院制改革可以真正实现从大学生需求出发,以学生为本,让大学生参与管理、自主管理,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三是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的制度需求,高校实施书院制改革,其核心是通过书院文化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在“专业课堂”之外,完善“第二课堂”,通过传统优秀文化教育、人文社科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组织社团活动等方式,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这些活动的开展要以书院制为依托,因此,书院制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制度需求[2-3]。

书院制改革为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也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回归大学“本色”提供了一次重要发展机遇[4-5]。不过,在发展书院制改革的同时,更应该认识到书院制改革带来的挑战,很多高校在实施书院制过程中,因种种原因中途“夭折”,可见,书院制改革画面虽美,但真正落实到位,需要思想意识的突破、需要各方面的协调配合、需要一系列的制度保障[6]。因此,本文以南京审计大学为例,研究南京审计大学书院制改革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政策建议,也为其他实施书院制改革的高校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  书院制模式及南京审计大学书院制改革现状

(一)  书院制模式

书院制从发展模式上来看,主要有三大类,一是“书院-学院”一体化模式,二是“书院-学院”双院制管理模式,三是学生社区管理模式。第一种模式为“书院-学院”一体化管理模式,该模式的特征强调的是书院和学院相互独立,具有实体的教学单位,能够承担教学任务,有自己的定位和方向,具有较大的自主决策权和自治权。主要用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交叉学科专业跨学科人才等本科教学改革的“试验田”,例如一些高校组建的人才班、实验班和尖子班等,浙江大学的竺可桢书院、北京大学元培书院均采取这种模式。第二种模式为“书院-学院”双院制管理模式,该模式的特征强调的是“书院与学院协同”,书院不承担具体的教学任务,也没有专任教师。这种模式主要强调发展学生的“第二课堂”,形成文化育人的生活园区,主要承载着教育功能、文化功能、管理功能以及生活功能。这些学生同时受到各个院系的管理。因此,在这种模式下强调的是“学院和书院的协调关系”。学院以学术研究与专业发展为导向,为学生提供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书院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导向,负责开展通识教育和学生管理服务工作,侧重于以宿舍为阵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目前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开大学在南京大学等高校均采取这种模式。第三种模式为学生社区管理模式,该模式大多基于宿舍楼设立。力于为学生创造一个兼具住宿、自习、研讨、课外活动与教育等多种功能的社区化学习生活环境。目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均采取这种模式。从三大模式来看,目前国内采取第二种“书院-学院”双院制管理模式的高校较多。部分大学书院制情况一览表见表1。

(二)  南京审计大学书院制改革现状

在书院制三大模式中,南京审计大学主要采取第二种模式,南京审计大学书院制改革的情况如下:2014年3月,南京审计大学实施书院制改革,在四大学生生活区分别成立润园书院、泽园书院、澄园书院及沁园书院。其中,润园书院共有学生5 196人,导师89名,涵盖学校本科4个年级11个学院的28个专业。润园书院倡导“励学、敦行、协同、共进”的书院文化和“同学习、共成长”的书院生活方式,以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为己任,努力把书院打造成学生“温馨的家园、心灵的港湾、成长的摇篮”。泽园书院共有学生5 589人,导师93名,141个番号班级,28个党支部。泽园书院紧扣“泽”的内涵,凝练了“知识达理共成长、自主止公泽天下”的院训,引导学生读经典、懂礼貌、行礼仪,培养优良品质、致力奉公,服务社会。澄园书院共有学生2 719名,导师56名。澄园书院奉行“导师相携、校友砥砺、朋辈互勉、自主自治”的工作理念,继承和发扬古代书院文化精神,通过高质量的通识教育和风采多呈的素质拓展活动,引导学生成为品德高尚、视野开阔、知行统一、具有人文情怀的高素质人才。沁园书院共有学生1 758名,涵盖本科3个年级7个学院的18个专业。沁园书院坚持“大爱为基、育人为本”,践行“立德、立志、立人”,以“求真、至善、尚美”为院训,通过实施通识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对南京审计大学四大书院的介绍,可以看到南京审计大学的书院制强调以“学生为本”,更加重视全方位的育人方式。

此外,为配合书院制改革,南京审计大学实施职能部门大部制改革[7]。分别成立教务委员会、学务委员会及总务委员会(“三务”)。其中教务委员负责全面的教学管理职能,包括书院和二级学院学生的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与开发;学务委员会负责全面的学生管理职能,包括书院和二级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总务委员会负责全面的后勤职能,保证书院与二级书院工作的正常开展。“三务”之间相互联动,定期举行交流,相互协调,共同推进书院制改革。

二  南京审计大学书院制改革的主要特征

(一)  双重身份特征

南京审计大学实施书院制改革之后,全体学生进书院,这在国内尚属首次,因此,所有学生都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院人,也是书院人,学院主要负责学生专业课的讲授和科学研究工作,即负责学生的“第一课堂”,书院主要负责课堂之外的学生活动,例如通识教育、课外活动和学生管理等,即负责学生的“第二课堂”。此外,教师也同时具有双重身份,专业教师被书院聘任为学业导师、就业导师和社团导师等,这些导师在学院中负责学生专业课的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在书院中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生生活、学习辅导和社团活动等方面遇到的问题。这种双重身份,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提供了广阔平台。

(二)  管理的专业化、自主化、人性化特征

南京审计大学实施书院制改革之后,宿舍原本承担的角色发生了彻底改变,书院的管理队伍更加专业化,目前各个书院均配备书记、院长、辅导员及大批书院导师。完全改变过去“宿管阿姨”或“门卫”的管理模式。此外,除了书院管理团队更加专业化,书院制也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管理。书院不是学校的书院,而是学生自己的书院,学生由过去的被管理者转变为管理者。在专业导师的引导下,给予学生发展管理才能的空间,既提高学生生活区的管理效率,又体现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化特征。

(三)  学习、生活一体化特征

书院制管理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生活将融为一起,宿舍不再是单一的住宿场所,而是一个综合社区,在这里可以进行课程辅导、师生交流,也可以进行通识教育,开展文化活动。可以说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和个人的交际能力。

(四)  人际关系多样化特征

南京审计大学实施书院制之后,打破专业限制,同一书院,甚至同一宿舍可能有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因此,人际关系将由过去的专业的单一化转变为不同专业的多样化,人际交往更为广阔。此外,由于专业背景不同,通过自由交谈和思想交流可以开拓大学生视野,让多方面的智慧相互碰撞,融会贯通,也为大学生今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  书院文化全面育人特征

南京审计大学实施书院制改革的初衷,是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改变过去重专业教育,轻通识教育的状况[8]。优秀的大学不能只有专业,没有思想和内涵,大学应教会学生发现生命的意义和文化的价值,而不是知识的“灌输”。因此,书院的文化建设将承担全面育人的重任,书院不仅要为学生提供舒适的生活学习环境,还要帮助他们成为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例如,通过名师讲座、课程辅导、传统文化教育、课外活动、野外素拓和大学生心理疏导等内容,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智商、情商、逆商[9-10]。

三  南京审计大学书院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  思想观念并未及时转变

在校领导大力推动下,南京审计大学书院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书院制改革力度较大、时间较短,很多老师思想观念并未及时转变,仍然存在“管”学生,轻“育人”等问题,一些老师只负责课堂教学,课下基本不与学生交流,更不会参与到学生生活、课外活动和思想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一些老师即使被聘任为书院导师,也基本不参与书院的任何活动。

(二)  书院与学院缺乏协调互动

书院制改革之后,学生与教师均具有双重身份,应该说双重身份有利于书院与学院的沟通、协调,但现实情况是书院与学院渐行渐远,形成“两张皮”的局面。一些学院只负责专业教育,不涉及书院活动,一些书院只负责学生课下生活,也不涉及学院活动。两院之间缺乏协调互动,长此以往,书院与学院将被彻底隔离。在学生就业方面,按照目前管理模式,主要由书院负责,但书院对专业教育并不清楚,对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也不清楚,无法有效帮助学生进行就业和创业。学院和系部虽然承担着专业教育,但因管理权限问题,无法涉及学生的就业问题,造成近年来部分专业学生就业率持续走低。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