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教学论课程思政教育元素的挖掘与整理
作者: 周续莲 兰卉泽
摘 要:在对课程思政概念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挖掘、整理生物学教学论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主要包含师德情怀、教师的责任感、文化自信、科学精神、批判精神、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生命观念和国际视野八个方面的内容,其中,辩证唯物主义观念、教师的责任感、文化自信、生命观念和科学精神是生物学教学论课程进行思政教育的重点内容。生物学教学论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分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及精神追求三个领域。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论;课程;思政教育;元素;价值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8-0168-05
Abstract: First, the concept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was researched. On this basi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lements contained in each chapter of the course of Biology Teaching Theory were excavated and sorted out. These elements include teacher's ethics and feelings, teacher's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scientific spirit, critical spirit,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concept, life concept, international vision and other eight aspects of content. Among them, the concept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teacher's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concept of life, and scientific spirit are the key cont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Biology Teaching Theor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lements in the course of Biology Teaching Theory belong to the three fields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value concept and spiritual pursui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 Biology Teaching Theory; the cours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lement; values
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就需要所有课程挖掘育人素材,实施课程思政,共同承担育人责任。课程思政是通过利用各门课程具有的价值属性与思政元素达到育人的整体目标,本质上体现为思政元素融入全课程的过程。生物学教学论课程是高等院校生物科学(教师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不仅要使师范生获得生物学教学的理论与方法,更要关注师范生的价值塑造问题,是培养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教学能力和教育思想观念的一门重要课程。因此,挖掘生物学教学论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该课程中进行思政教育,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的根本要求。
一 课程思政的含义
课程思政这一概念最早是在 2014 年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提出,并在上海市进行了大量地实践。具体指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1]。这里的各门课程指高校各专业的专业课和通识课,而不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以,课程思政也可理解为依托、借助于专业课、通识课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2]。由此可知,课程思政的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及精神追求三个领域。
二 生物学教学论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
课程思政是根据专业课或通识课的性质和内容,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并结合相关内容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是课程进行思政教育的前提。通过对生物学教学论的课程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挖掘整理出生物学教学论每一章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具体内容见表1。
由表1可知,生物学教学论课程内容包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每章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如下。
(一) 绪论课的思政教育元素
绪论课是一门课的起始课,内容主要包括生物学教学论的概念、性质、产生和发展、研究内容和开设生物学教学论课的目的意义等内容。其作用是使师范生明确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意义,并产生愿意学习的愿望,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激发师范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以及从事教师职业的愿望,是绪论课主要的任务,也是进行思政教育的主要环节。
1 文化自信
在学习“生物学教学论的产生和发展”时,要让师范生知道生物学教学论是从教育学中的“教授法”发展而来的[3],但是陶行知先生认为“教授法”这个名称中的“教”和“授”都是教师的活动,没有体现学生的活动和行为,因此,他提出将“教授法”改成“教学法”[4],后来“教学法”这个名称使用了很长时间。以此内容激发师范生崇尚我国教育家的爱国主义情怀,形成文化自信的情感。
2 师德情怀
在学习“开设生物学教学论课程的目的意义”时,结合《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培养师范生热爱中学教育事业,为人师表,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中学生,做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师德情怀。
绪论中蕴含着热爱教师职业、热爱教育事业等师德情怀,以及文化自信的爱国情怀等思政教育内容。
(二) 第一章中学生物学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思政教育元素
本章主要包括中学生物学课程目标,国家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制定中学生物学教学目标的依据、方法和过程等理论知识,让师范生学会制定教学目标。
1 社会责任感
国家制定中学生物学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发展的需要和学科特点[5],结合此内容对师范生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师范生要肩负起将来培养中学生的责任,在将来的教学中能激发中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奠定基础,使中学生具有较高的生物科学素养。
2 生命观念
结合2017年版《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对师范生进行生命观念教育。该标准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生命观念”是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内容[6],师范生在日常的学习中也要形成生命观念,才能在将来的教学中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让中学生形成生命观念。
3 全球视野
在学习“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时,要让师范生了解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对全球教育产生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1986年9月,布卢姆应刘佛年教授的邀请到华东师范大学讲学。从而对师范生进行全球视野教育,让其能够从全局着眼,以世界为视域,在世界格局中思考、理解和解决中国教育的相关问题。
4 辩证唯物主义普遍联系观
在学习“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时,结合制定教学目标需要综合考虑学生水平、教科书、课标要求和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等因素的作用,引导师范生形成教学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作用,并处理好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形成普遍联系的观念和部分与整体相统一的观念。
第一章的内容中蕴含着社会责任、生命观念、全球视野和辩证唯物主义普遍联系观等思政教育内容。
(三) 第二章中学生物学教学过程的思政教育元素
本章主要学习中学生物学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及教学过程相关理论等内容,使师范生能运用教学过程的相关理论指导自己进行教学设计,在上课过程中合理地组织教学。在学习“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时,引导师范生教学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作用,并处理好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普遍联系观及部分与整体相统一的观念。第二章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普遍联系观和对立统一观等思政教育内容。
(四) 第三章生物学学习理论的思政教育元素
本章主要学习我国对学习概念的研究、西方有关的学习理论等内容,使师范生能够运用学习理论指导学习和将来的教学工作。
1 文化自信
学习“我国对学习概念的研究”时,结合“学而不思则罔”“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季夏之月,鹰乃学习”等内容让师范生了解我国几千年前就对精辟学习的论述,让师范生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从而形成文化自信的爱国情怀。
2 批判精神
在学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时,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学习、看待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既要学习借鉴其优点,又要认识其不足。
第三章蕴含着文化自信,批判精神等思政教育的内容。
(五) 第四章中学生物学教学方法的思政教育元素
本章主要学习教学方法的概念、教学方法的种类、中学生物学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等内容,通过学习让师范生了解各种教学方法的要求、优缺点,在将来的教学中能恰当地选择、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1 辩证唯物观和生命观念
在学习“讲授法”时,要让师范生理解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运用讲授法时要具有“思想性”。“思想性”是指在讲授过程中要贯穿正确的思想观点,例如生命观念、辩证唯物主义观等。但是有些师范生甚至在职中学生物学教师在运用时,往往会出现目的论和拟人化的不当用法。例如,有人讲白细胞的功能时,说“当身体某处受伤时,白细胞就像保卫祖国的战士一样,纷纷穿过毛细血管壁去消灭入侵的敌人”,讲授中赋予白细胞人的特征,使之具有人的思想和感情,将白细胞拟人化。目的论就是对生物或生物现象做目的性的描述,典型的例子有“鸟为了飞翔而长有翅膀”“血糖氧化分解的目的是提供能量”等。“为了”表示的是目的,因此,这些观点都称为是目的论的观点“目的性”是指事物出现前就有所顶见,并按预见行动,是人类活动特有的特点[7]。目的论的观点主观臆断地把人的想法强加给生物或生物体的结构,而且夸大了认识的能动性,认为想到的就能实现。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中学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教学内容要努力反映自然世界生命体真实而相对客观的自然属性,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要让中学生认识生命的特征,形成生命观念。这就要求师范生在教学中一定要贯穿生命观念和辩证唯物主义观,避免拟人化、目的论等不正确的观念。
2 科学精神
在学习“探究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时,要让师范生知道目前基础教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为了培养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师范生自己具备了这些能力和精神,才有可能在将来的教学中培养中学生,因此,结合此内容进行科学精神教育是理所应当的。